這套試卷是一套頗有代表性的四年級語文試卷,我們看試卷的時候不難發現兩個特點。
1,試卷題量大。在我們做低年級語文卷的時候,我們常常覺得一套試卷小學生只用30分鐘甚至更短的時間就能答完題目。可是從四年級開始,語文卷題量大的特點就體現出來了,往往月考、期中、期末這類考試,給的90分鐘(部分試卷會給到120分鐘)我們大部分小學生剛剛能答完題目,部分小學生會出現做不完題目的情況。
這是什麼原因呢?題量大是一方面,難度高才是主因。一些題目考察的不再是簡單的書寫,需要思考答題的題目越來越多。就是一些基礎知識,比如讀音與組詞,難度相比較低年級也提高了很多,部分讀音會讓小學生模稜兩可,我們後邊的解析試卷會說一下這類題目。
2,佔分比有了明顯的不同。閱讀理解和寫作佔了54分。如果再加上口語交際的4分,那麼佔分比達到了58%。這58分是小學生拉開成績的關鍵,也是高年級滿分漸少的原因。我們在低年級的時候一直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從這時候就開始體現出來了。
閱讀的多少,尤其是精讀,除了決定理解能力之外,寫作的詞彙,佳句,段落布局都有所體現。
我們把這套試卷中容易丟分的題目說一說,看看小學生是不是中招了。
第一大題:「豆莢」的「莢」,讀音是二聲。因為是「草字頭」和「夾」上下結構的組合字,容易讀成一聲。再就是「潛伏」中的「潛」,極易讀成三聲,而正確的讀音是二聲。
第二大題與第三大題略。這類題目如果丟分,就要從我們前邊發布的一課一練,重新開始,靜心複習一下。
第四大題這類題目,我們也通常戲稱為「雙傍」題。給加點字選擇正確的釋義,往往一出錯就是兩個小題。加點字選擇正確的釋義,我們先看看加點字是否是一個詞語。根據詞語的意思來找到對應的釋義。如果是單字或者我們不太好判斷,那麼通過整句話的意思來找到釋義。比如:下課了,同學們一窩蜂似的
跑到操場上追逐著嬉戲著。在這裡「逐」的出現是以詞語的形式,追逐,那麼追逐有追趕、追擊的意思,我們就能判定出在這裡「逐」的釋義是③。
第六大題按要求完成句子,我們要先看看具體的要求。修句?改句?造句?仿寫?根據要求來完成題目。在仿寫或者造句的時候,我們的小學生不要寫一些奇葩的句子。比如第4小題:那時沒有電燈,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也沒有汽車。要求是用加點詞寫句子,如果這麼來寫:我們家沒有蔬菜,沒有水果,沒有大米,也沒有饅頭。這樣的句子從語法上來說是沒有錯誤的,但是卻不符合題目的本意要求。也就是說還沒有理解題目本身的題意。首先這麼寫不太符合常規和實際情況,更重要的是,例句是通過排比句的形式從各方面體現出21世紀之前的落後,排比句寫出來,氣勢更為強烈,表達更為生動。我們在仿寫的時候,想一想怎麼表達出這一特點。比如:冬季的田野裡,沒有紅花,沒有綠草,沒有溫暖的風,也沒有唱歌小鳥。通過排比句來表達冬季的蕭索。
再看看第九大題的課內閱讀,我們的一課一練和單元複習裡,對這類重點段落都有詳細的解讀和詳實的練習,如果做過前邊的題目,這類題目難度不大。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背誦答案」,而是通過答題來理解,從而寫出答案。
第十大題是《觀潮》的一個類文閱讀,同樣難度不大。
最後的作文題目,我們要看清楚要求:按照一定的順序來寫。這個順序我們可以自行安排。比如寫景,可以按照從室內到室外再到廣闊無垠的大自然。或者是某一個具體的景點,由近及遠來寫。又或者可以按照時間軸的順序來書寫,比如初秋,中秋,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