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斯基、阿狸、悠嘻猴、炮炮兵等,這些曾經在網絡上掀起過高潮的呆萌表情早已成為過去式,以可妮兔、布朗熊、饅頭人、詹姆斯為代表的新一代原創網絡表情,已經在即時通訊軟體的表情商店中大肆「吸金」。這些「假」表情何以對網民產生這般吸引?
有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對表情符號產生的電活動反應模式,與見到真實面部的反應相似。因此,他們認為,網絡表情之所以流行,不僅僅是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同時也得到了人類「身體」的積極響應。
網絡上流行的各種呆萌表情
大腦也能「讀取」表情符號
表情作為人類的一種非言語性信號, 可將情緒傳遞到社會交往之中。準確識別這些信號對成功的人際交往至關重要。而人類如何識別這些表情究竟具備什麼樣的神經基礎,換句話說,究竟有哪些腦區在那一刻被激活,一直是科學家們關心的問題。
過往的功能影像學研究發現,參與面孔特徵加工和動態表情識別的腦區包括前額皮質、前扣帶回、杏仁核、顳上回、梭狀回以及枕葉皮質等腦區。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動態表情情緒識別相關腦區的fMRI研究》一文進一步研究證實,在識別那些中性表情時,主要激活的是左額中回、雙側中央前回、右側杏仁核、左頂下小葉、右中央後回以及丘腦等;識別喜悅表情時激活的是右額內側回、右額上回、右額中回、右前扣帶回、左胼胝體下回、右枕上回、右枕下回、左枕中回及右顳上回等腦區;而識別悲傷表情時激活左額內側回、右額中回、左顳下回以及左顳上回等腦區。
北大心理系教授沈政告訴記者,面孔加工及表情的識別過程有三分之二的大腦細胞參與,它們由一個分布式神經網絡所調控,非常複雜。
近日,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發現,標點符號的面部表情也會刺激大腦某些部分,有意思的是,它們一般與看到真實的面部表情有關。研究人員認為,正是由於人類大腦把這些虛擬表情符號當作真實面部來處理,才使得這些表情變得流行起來。也就是說,網絡表情的流行,不僅僅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同時也得到了人類「身體」的積極響應。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弗林德斯大學心理學學院歐文·克徹斯(Owen Churches)博士在接受國外媒體採訪時表示,之所以進行該項研究,是想了解人類將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面部,試圖將它們「讀取」為情緒,這一行為是否也適用於網絡表情符號。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向20名被試者展示了真實面部、笑臉表情符號以及無意義的字符串的圖片。當被試者瀏覽不同圖片時,研究人員利用電生理學確定大腦裡電活動的模式,結果發現,他們對表情符號的反應與真實面部的反應是一樣的。
因為社會文化的推動,使人類在短短30多年時間裡構築起了一種並非與生俱來的神經反應,這讓研究人員大呼驚訝。
「假」與真的鴻溝
現代模式的網絡表情符號一般被認為是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現的,這項技術來源於西方。但是,最早出現的網絡表情符號究竟是誰創造的,說法不一。有人認為,在1979年4月12日,由於計算機文本操作界面的單調,凱文·麥肯齊建議在E-mail枯燥的文字中加入一些類似表情的符號,比如「—)」表示吐舌頭等。而被廣泛提到的,則是在1982年9月19日,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研究人工智慧的斯科特·法爾曼教授為了解決常在電子公告牌上出現的激烈爭吵,第一次使用了「:-)」這個符號表示笑臉。
在此後的30多年時間裡,網絡表情符號經歷了幾個階段的變化。第一個階段的表情符號純粹由標點符號、字母或數字組成,製作簡單,但很抽象,最早需要網友自己輸入;第二階段則開始出現圓臉圖,網友已經可以直接選擇自己想要表達的情緒表情;第三階段的表情符號已經不僅限於純粹的面部表情,而是添加了許多事實性的信息,出現了圖片與文字的組合。這些圖片有普通的漫畫、實物照片,或者是經電腦技術處理過的照片;如今,最流行的網絡表情必須是動態的,而且呈現出完整的系列性,每個系列都有專門的角色飾演。在這個過程中,表情符號的抽象程度越來越低,隨之而來的是形象化程度的大大提升。
第一個階段的表情符號純粹由標點符號、字母或數字組成
第二階段,各種圓臉圖
如今流行的各種動態系列表情圖
在沈政看來,即便是抽象化程度最高的表情符號,依然符合人類基本表情的模式特徵,也就是說,它們是由真實的面部表情作基礎,通過特徵提取,簡化而來的。因此,人類大腦識別它們的基本機制的確有類似之處。
「但是,越簡化,抽象程度越高,傳遞的情緒複雜程度越低,激發的大腦區域也會相對簡單。而隨著抽象程度越來越低,形象化程度越來越高,大腦的激活會向著越來越接近真實表情的識別模式靠近,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不過,沈政並不認為,目前人類大腦對於表情符號的識別模式完全與真實表情相一致。這是因為,表情符號並非完全是真實表情的模擬,最流行的網絡表情通常會用誇張、可愛的體態進行戲謔惡搞,它們具有很強的娛樂色彩。它們與真實表情依然存在很大的差別。
以科學為依據的表情設計
有研究發現,表情符號往往伴隨著語言同時出現,多數人在使用網絡表情時,主要還是為了強調語言信息。顏文靖博士是中科院心理所認知與發展心理學研究室以微表情為研究課題的研究人員,在他看來,表情符號目前還是語言的一種裝飾,「它們就好比人們說話時伴隨的手勢動作一樣」。
在不久的將來,表情符號是否真的可以成為人類新的語言類型?
Line是在全球擁有超過2億用戶的日本即時通訊軟體,它在2012年4月底率先推出了表情商店,涵蓋了超過250種特色貼圖和表情,其中,除了有熊大、兔兔、饅頭人等具有強烈日韓風格的表情外,還包括一些知名歌手、藝人的表情。在此後一年多的時間裡,Line憑此獲得了超過1億美元的營收。
模仿Line的形式,2013年8月,微信也增加了表情商店。事實上,網絡表情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目前,國內的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大都擁有自己專業的表情設計團隊,尤其是聊天、社交等軟體應用。
儘管表情符號的生意越來越火爆,但是,它們所表達的意義與真實表情之間始終存在鴻溝,很難完全複製面對面交談的情緒氛圍。對開發團隊而言,如何呈現出最能準確表達感情的表情符號是面臨的最大問題。
顏文靖告訴記者,心理學一般認為人類具有六種基本面部表情,即憤怒、悲傷、高興、恐懼、厭惡、驚訝,同時也對應著這六種人類基本的情緒,人們對於這六種情緒表情表現出了比較高的一致性,也可以理解為,六種基本情緒表情的特徵具有各自顯著的特點。
可顯然,人類情緒表情遠比這六種要複雜的多。「如果說人類六種基本的情緒表情是與生俱來的,那麼,同情、尷尬、自豪等等更為複雜的情緒表情則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形成而形成的,它們具有社會性。」顏文靖表示,越複雜的情緒表情在虛擬環境中自然越難被呈現。
更重要的是,真實的表情往往是動態的,而動態特徵能夠促進個體對表情的識別,因此,想要在一個網絡表情中加入更多的情緒意義,意味著這個表情貼圖必須是動態連續的。
要使人們真正通過表情符號就能與他人進行無障礙的溝通交流,目前的表情符號恐怕還無法完全做到。於是,研發者開始將目光轉向以高科技為支撐的表情符號。
一項最新的技術研發思路顯示,未來,人們在即時聊天過程中,攝像頭可以實時捕捉屏幕前人臉的面部表情特徵,最終映射到網絡虛擬人物身上,在保護個人隱私的前提下,準確地將本人的情緒表情傳達給對方。該技術與計算機人臉表情識別中表情特徵提取以及虛擬人臉合成等技術息息相關。如果得以應用,將可能打破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