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向我吐槽,單位同事又把他給孤立了。他懊惱又迷茫,問要不要改變自己,做一個合群的人呢?
在工作中當然要「合群」。否則你的工作如何協作?同事之間如果氛圍不好,很難高效完成自己的工作,尤其是團隊協作型工作更是如此。比起堅守自己的「傲氣」和「自尊」,妥協一點都不掉價,甚至可以說是聰明。
在職場妥協是指變得聰明和圓滑,有時也許會說幾句違心的阿諛。可這絕對不是毫無底線的退讓和破壞原則。當你的職場圈合群超出你的道德三觀時,那一定要分清楚對錯,權衡好利弊才可以,不要為了「合群」最終連自己做人的基本都丟失了,那真的是得不償失。
在心理學上,孤立他人是一種社會拒絕(social rejection),指的是將某個人故意排斥在某一社會關係或社會交往之外。
由於這麼點「故意」的成分,被孤立的人,往往第一反應會自責,覺得是自己不好,才導致了自己當前的處境。
在我們聽了一些被孤立者的故事之後,我們會發現導致一個人被孤立的原因是各種各樣的:有些人是和集體裡最受歡迎的大佬不對付,結果其他人因為跟大佬站隊,就跟著排擠這個人。
被孤立並不代表你不夠優秀,相反大多數情況恰恰是你太過優秀,才會被其他人排擠。如果你是一個能力出眾,以一敵百的厲害角色,孤立根本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只不過現實中大多數的我們很普通,既不想與俗人同事同流合汙,又懼怕被眾人孤立,於是才會做出妥協。
隨著我們漸漸長大,你會發現無論自己做的再怎麼完美,總會有人討厭你,不喜歡你,就像我們平時自嘲時說的那樣「你又不是人民幣還想所有人喜歡嗎?「
你要做的是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迎合改變給你帶來的是不是利益和愉悅,如果二者都沒有,你只是害怕孤獨而去迎合,那這樣的你就算勉強加入那個」圈子「也不會找到任何存在感。
」圈子不同,別往上湊「硬擠進一個跟自己不是一個世界的圈子,別人不舒服,你也不會快樂。也許這個時候,你要做的是想想如何強大自己,而不是取悅討好別人。
所以,到底是否改變自己,歸根到底還是你的個人能力和內心是否足夠強大。
《百年孤獨》中有這樣一段話,分享給迷茫的你:人生終將是一場單人旅行,一個人的成熟不是你多善於和人交際,而是學會和孤獨和平相處。
我們每個人出生時是孤獨,死亡時亦是孤獨。人生路上,過客千萬,無論是悲歡還是離合,所有的生活之重都是我們自己承擔,沒有人替你分擔。哪怕你有無數好友,但是在承受傷痛時,最後你還是要一個人面對。喜悅你可以與人分享,悲傷卻不會有人懂你。
孤單之前是迷茫,孤單之後便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