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到底在圖啥?2億國人吃不上飯,印度還要對中方低價售米
自從2020年爆發疫情之後,世界整體經濟都陷入到低迷狀態,多種正常的經濟社交活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礙。因為疫情出現比較突然,所以讓不少國家陷入到被動應對中。對於多國來說,疫情期間貨物流動比較慢,而且出口項目也被暫緩,處於這種情況下,增加外貿出口量,也讓不少國家達成一致協議。經濟受到限制的印度,也必須要這樣做。
印度國內農業發展有限,國內谷作物出口每年都是重頭戲。中印已經達成共同協議,印度將會向中方出口10萬噸大米。對於這個問題的好壞,暫時先不要談論,就目前來說,印度國內已經有2億民眾吃不上飯,但莫迪還是要堅持出口這批糧食,讓不少人也是忍不住提問,為何莫迪會堅持這樣做?難道就不擔心會有其他連鎖事件發生嗎?
中方之所以會進口如此大數據的大米,也是因為國內需求所致。中方作為糧食生產大國,農業部也曾在多個場合表態,中方已經滿足自給自足,而且隨著農作物的技術提升,產量也是大幅度上漲,我們不但滿足當前所需,同時還可以有剩餘。只不過從長遠角度來考慮,中方不但要滿足糧食消費,同時還要有過盛的儲備量。從印度進口這批大米之後,不但可以豐富我國糧食品種,同時還可以降低我國糧食製品的成本。
過去兩年時間裡,印度向中方自我推銷,在全球糧食總產量都在減少的情況下,糧食價格正在穩步提升,而印度反而是另外一種模式,那就是低價出口糧食,而且價位還要低於東南亞多個國家。此時印度意圖很明顯,就是想要搶佔市場,這種場景對於我國來說,自然也是樂於看到。畢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花費更高的價格,買同等的商品。
只不過由於國內疫情原因,再加上泰國等國家也是遭遇旱災,導致糧食出現吃緊的情況。條約籤署之後,等於是讓近2億印度民眾沒有飯吃,也就是說,印度籤署的這份訂單,等於是從普通民眾口中摳出來的糧食。那麼莫迪為何會這樣做?首先就是在疫情期間,印度國內訂單不斷縮減,它只能是通過吃老本方式,滿足國內正常的供應鏈。有了貿易合作之後,可以緩解印度國內經濟的尷尬。另外印度國內生產能力有限,與其讓糧食爛在國內,還不如對外出口撈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