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建築設計作品展現方式越來越多元化,各類國際化的評選和展出也相繼落地成都。近日,中建西南院的青年設計師作品也在相關活動上嶄露頭角。
12月1日,「WAF世界建築節」( 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建築評選盛事)在中國成都舉辦首屆「世界建築節·中國」評選活動。中建西南院景觀設計院建築所設計的錦城綠道—— 「繡裡」項目入圍,經過激烈的評選角逐,最終獲得「年度大眾評審獎」。中建西南院景觀設計院院長程銳作為受邀嘉賓也在頒獎論壇上分享了關於成都公園城市建設以及城市更新的觀點與感悟。
△ 頒獎現場
△ 中建西南院景觀設計院院長程銳進行成都公園城市建設以及城市更新的分享
「繡裡」這個項目給設計團隊提供了一個好的契機去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公園城市建設相結合,貫徹生態價值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在地建築。
蜀繡是我國的一種傳統手工藝,位於中國四大名繡之首,集中產於成都,是巴蜀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千年前蜀繡主要是官用,但其發源於百姓的群體創作,是一個世俗文化的載體;而今天的蜀繡更多的是作為文化遺產的物質寄託,它的感染力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場景,來源於巴蜀大地。
△ 項目團隊現場踏勘
當設計團隊第一次去安靖鎮進行基地調研的時候,在基地的城市周邊,到處都是各種大大小小的刺繡工坊,從年長的太婆到年輕時尚的姑娘,都在神情專注的進行刺繡活動。這種氛圍極具感染力,深深觸動了去基地調研的團隊成員,值得每一位到訪者體味與感悟。設計者認為這裡需要一條絲帶,串聯起歷史與現在,將蜀繡跨越千年的五彩斑斕投射在新的場景之中。
△ 項目團隊在進行方案討論
蜀繡的題材非常豐富,可以選用各類主題的圖案進行刺繡,也可以寄託人們的各種情感來進行抒發,寓意深廣,有極大的包容性(這與成都的包容開放文化高度一致)。基地共有五個地塊,設計主創、副總建築師王瑤希望通過一種聚向性的手法,形成一個看起來相互串聯、實際上又各自獨立的空間,構建不同的精神場所,滿足各類人群的活動訴求。
通過設計團隊的數次討論、設計與修改,最終形成了一個具有地域特色的飄帶連接五個地塊的整體性設計。一個連續廊架構建的主要遊線時而室內、時而室外、時而水上,這種空間的變換猶如蜀繡的變化萬千、富有活力;而廊下串聯始終的紅色格柵,猶如絲線一樣色彩絢麗,使空間變得朦朧縹緲…….讓來到這裡的人都感覺仿佛已置身於一副立體生動的蜀繡之中。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項目建成以後,每一位織錦的繡娘和遊客都能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色彩,這也正是景觀設計院建築設計團隊的夢想。
作為「2020成都-歐洲文化季」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浩斯迷宮」特展於11月27日登陸成都,該展覽旨在透過社會各界參展作品對包浩斯核心理念的演繹,回應「現代設計如何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我院青年設計師們積極參與在本次展覽,院團委選送的5個設計作品在本次展覽中展出,攜手當代設計師、品牌、藝術家,為社會大眾奉獻了一場「包浩斯」的精神盛宴。
興隆湖畔一介「書舟」
設計團隊 |廖培然(中建西南院深圳院設計二院)、高偉哲(同濟大學)、蔣詩怡(中建西南院設計九院)、羅榆淇(中建西南院景觀設計院)、馮泰(中建西南院設計四院)
作品名 |書舟
「書舟「一名取自蘇軾中表之孫、南宋四川詞人程垓之作《書舟雅詞》,與本設計的書店功能相呼應,設計場地位於興隆湖畔,這裡是中國公園城市的首提地與啟程港,設計化紙為舟進行塑形,在景觀設計中取水波之勢,通過正、餘弦參數化拓撲,形成書舟學海的意向。
同時這些類淺丘地貌的地形空間配合其他景觀元素,共同構成書舟十景,分為六個劇場。形成了多元的運營與生活消費場景,與公園城市的內核交相呼應。
《白色正方形上的黑色正方形與柏林新國家美術館》
作者 |汪鑫乙(中建西南院設計一院)
作品名 |《白色正方形上的黑色正方形與柏林新國家美術館》
從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繪畫到包浩斯最後一任校長密斯凡德羅的遺作——柏林新國家美術館,貫穿著對機器時代藝術的探索,從思想到現實空間的呈現一脈相承。正如遙遠之物的獨一顯現,雖遠,仍如近在眼前。靜歇在夏日正午,沿著地平線那方山的弧線,或順著投影在觀者身上的一節樹枝,感受那山、那樹枝的「靈光」,是我們這機器複製時代的藝術。
△ 圖表 1 以電子設備繪製的《白色正方形上的黑色正方形》,尺寸:可變
圖一,《白色正方形上的黑色正方形》以電子設備為媒介進行繪製,圖面上的肌理模擬了馬列維奇原作中用鉛筆繪製的藝術效果,後兩張柏林新國家美術館天花平面和軸測圖以鉛筆徒手繪製的形式,表達了對機器生產的藝術作品的致敬。
△ 圖表 2徒手繪柏林新國家美術館天花平面圖掃描件,尺寸:420*297mm
△ 圖表 3徒手繪柏林新國家美術館軸測圖掃描件,尺寸:420*297mm
本參展作品以機器模擬鉛筆的繪製效果,以徒手線條致敬機器生產的藝術。意在從樸素直觀的視覺符號角度去闡釋少即是多的思想。同時尋求這種思想的淵源以及其在包浩斯思潮中的影響和地位。馬列維奇認為,正方形是最穩定的幾何圖形,著色的正方形便有了視覺上的重量,是最終極的繪畫形式,而用鉛筆去塗滿它,本身就是非常直觀的人類本能。而到了密斯那裡,正方形的無限重複便形成了網格,類似於包浩斯核心概念中的系統理念,網格和系統都是重新思考的過程,是邁入新方向的第一步,也是一切現代審美的開端,其意義遠遠超出了形式本身。同時也可以從時代的角度了解釋少即是多——越少的形式可以在機器生產中獲得越多的物質。
△ 圖表 4展出實景
《一人份的城牆》
作者 |陳信自(中建西南院前方工作室)
作品名 |一人份的城牆
在南京生活學習了八年,這個背包是陳信自臨近畢業時完成的一個裝置設計。南京是個歷史感特別厚重的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環繞主城的古城牆,它與南京獨特的山川格局一起塑造著獨屬於南京的品格與尊嚴。大尺度上的物質遺蹟保護始終是城牆文保工作的重要方向,而這個小設計聚焦微觀,希望從身體感知與建造過程上喚起人們對城牆保護的重視,同時也是給所有離開南京的人們一個回憶的念想。
作品的原則簡單而巧妙:結構簡單,輕質堅固,沒有包裝。所有的外部構件都會作為結構支撐參與到後來的拼裝當中。背包材料選用高分子泡沫磚、竹竿與鋼螺栓節點。通過計算磚塊與杆件長度的比例,保證外部杆件在能夠裝下36塊泡沫磚的同時,在拼裝中也能對齊磚塊的中心。
「這個設計原打算投給南京的無印良品作為一個產品進行推出,但後來由於各種事情就逐漸淡忘了。感謝本次展覽以及西南院團委的辛勤組織,讓這個塵封的小設計得以重見天日,也讓我重新做起了 「搬磚人背包」在muji或者ikea賣場裡被一搶而空的美夢(笑)」,設計師陳信自談道。
使用場景
《VEN-ICE》
設計團隊 |鍾易岑(中建西南院前方工作室)、陳思宇(中建西南院設計七院)
作品名 |VEN-ICE
VEN-ICE是一個覆蓋整個聖馬可廣場的膜結構裝置。
V—Volume/體積:它的體積經過嚴格測算,正好是全球冰川每分鐘融化體積的平均值。我們用這種方式將全球變暖的數據可視化,讓人們認識到全球變暖的嚴重性。
E—Energy/能源:其使用過程中的照明能源是藍藻的生物能發光,以期找到減少建築碳排放的途徑。
N—Need/需求:聖馬可廣場最迫切需要的是解決周期性洪水對歷史建築的破壞問題。我們的膜結構以潛水鐘的原理覆蓋整個廣場,利用內外壓差隔離海水。
ICE:其外形是一座冰山狀的建築,所以我們給它取名VEN-ICE。
現代建築的繁榮正以全球變暖的方式間接地摧毀著建築遺產,威尼斯就是最好的例子。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人類正處在選擇未來全球氣溫變化趨勢的十字路口。我們希望用新建築來保護舊建築,並用兩者的結合來提醒人們,全球變暖將對每個人的生活產生密切而深遠的影響。
在正常情況下,現代建築只能從技術層面保護遺產建築,建築能否解放社會的集體意識,讓人們意識到自身活動對遺產建築的影響,是我們希望探索的問題。我們的裝置VEN-ICE從三個層面探討了這個問題。
一是以現代科技為基礎的文物建築保護:針對威尼斯聖馬可廣場歷史遺產的周期性洪水破壞問題,提出了一種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受潛水鐘的啟發,我們的裝置用膜結構罩蓋覆蓋了聖馬可廣場的整個區域,並增加了蓋子內的氣壓,使威尼斯瀉湖的漲潮被隔離,從而防止聖馬可教堂因洪水而受損。
二是基於生物能的發展對未來建築運營能源的探索:建築使用過程中的照明能源由藍藻的生物能發光提供,以期找到減少建築碳排放的途徑。
三是通過數據到實體的直觀反映,將聖馬可廣場的遺產保護轉變為低碳發展十字路口的路標:裝置設計為冰山外形。根據我們的計算,它的體積相當於全球冰川每分鐘的融化體積。它與聖馬可廣場融為一體,成為氣候變化的紀念碑,提醒人們保護環境。
因此,我們的建議是在全球氣候變化和威尼斯建築遺產命運的背景下進行現代建築幹預的嘗試。從解決問題、提供替代方法、增強市民意識三個層面,發揮了引導作用。
《山脊紀念堂》
作品名 |山脊紀念堂
設計團隊 |鍾易岑(中建西南院前方工作室)、翟晶璇
深圳背仔角華僑墓園旁需要建造一座紀念堂,紀念那些年輕時離開大陸到香港打拼一生,到了生命的盡頭卻希望落葉歸根的人。 紀念堂處於山脊上,山脊一面對著香港,一面對著大陸,一面是生機勃勃的草地,一面是靜謐的墓地。 作為特殊時代,特殊對象,特殊意義的紀念堂,這座建築應該像一首詩一樣在山脊向想聽的人靜靜述說墓園主人們的故事。像詞組成句子,句子組成詩歌,這座紀念堂的每一個構件都被賦予了情感意義,這座建築是一首用空間向人低語的敘事詩。
繁榮建築設計是我院科技立院的根本,我院青年設計師踴躍參與社會各界評獎、設計展覽,在不斷嘗試與探索之中展現出中建西南院青年作品百花齊放的無限活力;也從創新設計的維度展現出中建西南院青年在新時代背景下實踐繁榮建築設計的責任與擔當。
圖文 / 景觀設計院(含公園城市創新研究中心) 設計一院 設計四院 前方工作室
審定 / 相關設計部門 群團工作部
欄目編輯 / 群團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