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玩遊戲案例】
耳朵之歌(er)
遊戲類別:音樂遊戲
遊戲地點:音樂坊
適合年齡:5-6歲(大班上學期)
能力培養:在遊戲中初步感知er的發音;通過創編兒歌了解動物耳朵的不同特點;培養幼兒對er的興趣,懂得保護耳朵。
遊戲過程:
一、練聲遊戲導入:五官遊戲(通過找耳朵初步感知er的發音)。
二、音樂遊戲:找朋友(感知er的形狀美)。
三、學習《耳朵之歌》:圖片導入——猜耳朵;幼兒學唱《耳朵之歌》;自編自演創編動物耳朵歌詞。
四、遊戲拓展:耳朵有什麼作用呢?怎麼保護呢?
五、遊戲延伸:家園共育——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發音與er有關,回家和爸爸媽媽找一找。
六、遊戲建議:在主題牆上創設環境,了解耳朵的構造,認識耳朵及耳朵的作用;在語言區,創設兒歌(保護小耳朵)。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要提高保教質量和管理水平,保障幼兒健康快樂成長,一定要防止和糾正學前教育『小學化』現象。」既要防止「小學化」傾向,又要為孩子入學做好相應的準備,怎樣做好科學的幼小銜接呢?
出於研究興趣,我們開展了關於幼小銜接之幼兒園拼音教育的實踐探索,大膽嘗試開展「拼玩遊戲」(在遊戲中幫助幼兒感知拼音符號)的研究活動,以期幫助幼兒科學地、遊戲玩耍性地感知拼音,既滿足家長的需求,也滿足小學教師的期許。
幼兒對拼音字母符號感興趣嗎
《綱要》指出: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利用圖書和繪畫,引發幼兒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
既然在幼兒階段要培養幼兒對文字符號的興趣,那麼,能培養幼兒對拼音符號的興趣嗎?因為在一年級,拼音符號是識字的重要工具。
為了找到問題的答案,我們首先對家長、小學教師發放了500多份調查問卷。從家長問卷中,我們了解到,90%的家長重視孩子習慣的培養;95%的家長重視孩子閱讀、書寫的培養;100%的家長要求讓孩子學習拼音字母。從教師問卷中,可以發現,100%的小學教師建議在幼兒園讓孩子了解、感知拼音,避免「零基礎」進入小學。
同時,我園還開展了《拼音字母符號關注度》的觀察。在幼兒每天必經之地貼上拼音字母符號。我們發現:小班83%的幼兒開始對拼音符號表現出興趣;中班92%的幼兒能自言自語念已熟悉的字母,並不時問「這個讀什麼?」大班95%的幼兒可以根據生活經驗讀一讀,用手比劃寫一寫。可見,從小班到大班,幼兒對拼音符號的敏感和學習興趣呈上升趨勢。
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觀察,我們認為,引導3—6歲幼兒感知拼音符號,既能滿足幼兒的學習需要和興趣,又能減輕家長對孩子的入學焦慮。
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幼兒在幼兒園主要通過遊戲獲得相應的經驗和能力。於是,我們思考:幼兒能在遊戲中「玩拼音」嗎?能在「玩拼音」的遊戲中獲得對拼音符號的感知經驗和能力嗎?
通過系列教學研討,我們明確了研究方向:讓孩子在拼玩遊戲中接觸、感知拼音符號,在玩耍中對拼音符號產生一定的興趣,並自然掌握拼音符號的名字(音)、樣子(形)。
拼玩遊戲的體系構建是什麼
拼音的學習屬於早期讀寫教育的範疇。早期閱讀有助於幼兒思維、語言、想像力、個性習慣的發展,既有讀寫文字或圖畫,也有閱讀和「書寫」各種符號,包括拼音符號(含字母及其發音和識別);既有對語言和文字符號的傾聽與理解,也有對語言和文字符號的表達與交流。結合幼兒喜歡遊戲的特點,在遊戲中感知、認識拼音符號,有助於拓展幼兒遊戲的內容和形式,開闊幼兒認知視野,提高幼兒對拼音的興趣和敏感性,積累更多學習經驗。
我們把幼兒在遊戲中「玩拼音」簡稱拼玩遊戲,即拼音、拼搭、拼合。在輕鬆愉快的遊戲中感知拼音的名稱和形狀、建構拼音的各種形體、合作拼合主題等。因此,拼玩遊戲既是一種遊戲內容,更是一種遊戲方式,最重要的是一種遊戲理念和精神。在遊戲中,幼兒的學習潛力是巨大的,我們可以在遊戲中給幼兒多種視野、多種方法、多種感知、多種創新。
通過進一步研究,我們把課程目標具體分為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
知識目標:幼兒在大約三年的拼玩遊戲中,感知拼音字母符號的發音及形狀。如:健康遊戲「a」(小班下學期),通過「看醫生」的遊戲環節讓幼兒感知「a」的發音,觀察小女孩的辮子感知「a」的形狀。
技能目標: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良好的習慣等。如:生活體驗遊戲「b」(中班上學期),在擇、洗菠菜的過程中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繪本閱讀《愛挑食的貝貝》,培養幼兒不挑食的好習慣。
情感目標:激發幼兒對拼音字母符號的持續興趣,並創造性地進行拼玩遊戲。如:遊戲「er」(大班上學期),創編耳朵之歌,培養幼兒創新能力;科學遊戲「yun」,探索雲的形成,培養幼兒科學探究精神。
在課程內容方面,拼玩遊戲的內容是把63個拼音字母符號整合成59個自編遊戲。時間安排上,59個遊戲分別在小班下學期、中班上下學期、大班上下學期完成;安排在集中活動、區角活動和日常遊戲與生活活動之中。小班下學期兩周開展一次,中、大班一周開展一次。我們研發了教師用書、幼兒用書、幼兒繪本、操作材料包和幼兒評價手冊等課程資源。
拼玩遊戲在開展中有兩個特點:
一是全在「玩」。我們參考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提出的「玩中學、學中玩」的教育理論,使拼玩遊戲每一個活動的設計都以遊戲形式開展,幼兒在不同的區域玩,滿足每個幼兒在「玩」中快樂感知拼音符號。
二是凸顯「拼」。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的智力發展體現在手指尖上。」對3—6歲幼兒來講,動手能力的培養能夠促進早期思維的發展、智力的開發,促進幼兒的自信心與創造力的發展。受此啟發,我們提出拼玩遊戲重在對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在遊戲中每個幼兒都有親自動手拼搭的機會。
拼玩遊戲在研究中應需而變
在拼玩遊戲課程開發過程中,我們得到了市區級教研員的大力支持和指導。面對不斷出現的問題,園裡教師先後開展了四個階段的遊戲研究。
第一個階段,我們發現,遊戲內容老師講得太多,孩子自主遊戲時間較少,失去了興趣。於是,我們提出整個遊戲過程老師指導時間不超過5—10分鐘。第二個階段,雖然縮短了老師指導的時間,但孩子對遊戲過程興趣依然不濃。原因是遊戲內容較單一,缺少與五大領域結合。於是,我們將59個遊戲與戶外體育、音樂、美術、表演等遊戲結合。第三個階段,遊戲豐富了,孩子感興趣多了,但我們又發現,在教室裡遊戲限制了孩子的思維。於是,我們決定,除了區角遊戲,所有遊戲全部調整到功能室與戶外完成。第四個階段,面對遊戲難免有雷同的情況,我們決定:遊戲不雷同,鼓勵老師大膽創新遊戲。在實踐中,我們不斷完善與創新遊戲內容。
通過實踐探索,我們發現幼兒對拼玩遊戲很感興趣,思維能力得到提高,表現欲與自信心也大大增強。通過對2017年畢業的幼兒進行跟蹤調查,發現他們進入小學後對拼音的學習不再陌生,能很快進入正常的學習;家長認為有了幼兒園拼玩遊戲的鋪墊,入學焦慮緩解了;一年級老師反饋,90%的幼兒學習拼音狀況良好。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深有感觸的是,拼玩遊戲需要取得家長的大力支持,通過家長課堂轉變家長觀念,鼓勵家長在家裡與孩子設計拼音字母親子遊戲,一起完成操作材料包、閱讀繪本,並做好相應的評價,會幫助幼兒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
(作者單位:重慶市謝家灣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18年10月14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