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顧名思義,它是牆壁上的藝術,即人們直接畫在牆面上的畫,是繪畫在巖壁、建築物牆面或天棚上的圖畫的通稱,可說是歷史最悠久的繪畫形式之一。
原始社會人類在洞壁上刻畫各種圖形,以記事表情,這便是是最早的壁畫。
我國自周代以來,歷代宮室乃至墓室都有飾以壁畫;隨著宗教信仰的興盛,壁畫又廣泛應用於寺觀、石窟(例如敦煌莫高窟、芮城永樂宮等)。我國至今仍大量保存著著名的佛教壁畫和道教壁畫遺蹟。這些遺蹟有部分已經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名錄,作為我們古代文明的見證。
據歷史記載,漢武帝畫諸神像於甘泉宮,宣帝圖功臣像於麒麟閣也都是壁畫。自魏晉到唐宋,佛道兩教盛行,寺院道觀多有壁畫。敦煌壁畫保存了當時大量傑出的藝術作品。明清捲軸盛行,壁畫漸衰。
從觀看和功能的角度看,壁畫是牆面上的「圖書館」「歷史課」,我們能在壁畫上探尋屬於那個時代的文化蹤跡。
建築是文化和藝術的載體。越是重要的建築物,審美、象徵等精神功能就越為突出。可是,就建築本身而言,由於受到技術和材料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對於精神的表達遠不及繪畫、雕塑等藝術手段那樣來得自由和直接。這樣,既美觀而又生動的壁畫就成為幫助建築表達某些特殊意義和審美意趣的絕好工具。
從創作者的角度看,壁畫多由民間畫工參與繪製,雖在六朝、隋、唐時期,曾有過士大夫們參與,但總的來看,歷史上的壁畫有著獨特的民間繪畫特點。
壁畫藝術的價值,不僅在於它的藝術之美,更在於它所承載的豐富而全面的古代歷史場景的信息。
比如,從唐墓壁畫和敦煌壁畫來看,兩者在用筆、題材上都有很大區別。我們今天發現的1300多年前的唐墓室壁畫,是原原本本直接描繪唐人的生活,其中諸多的皇宮貴族日常生活的場面真實。
而敦煌壁畫上所畫的內容就已經決定了這門藝術從一開始就會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但也正如它上面所畫的內容(佛教)一樣,傳入中國後,就逐漸被中國傳統文化所同化,呈現出具有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
敦煌壁畫發展到了盛唐時期,壁畫的風格就很能夠讓人直觀地感受到那種盛世才有的氣象,場面宏大、結構嚴謹、建築恢宏、富麗堂皇,線條也變得更加精細
現在我們對壁畫的保護有兩種:一類是通過臨摹壁畫的藝術家。他們的臨摹,實際上是對壁畫的一種保護,有時候發現的壁畫破損很嚴重,已經沒有辦法揭取。藝術家現場的臨摹,就是對壁畫的再現和一種搶救性保護。一類是專業的壁畫保護修復專家,側重於壁畫本身物質載體的保護與傳承。
他們通過搶救修復以及各種記錄的方式,記錄壁畫的圖像,並通過對壁畫物質載體的分析研究,從而對壁畫進行科學嚴格的保護修復。雖然方式不同,但都是為了文化的傳承。
傳統不是凝固的模式,不是樣式僵化,面對現代人,人們需要新鮮活潑的新語音,如何重建東方壁畫大國的風貌,解決好繼承和創新的關係,在為時代為大眾的前提下,包容一切有益的文化營養,以開放的心態探討創新之路。
壁畫在現代出現了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順應了現代人們的需要,也承載了我們現代社會的各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