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寶塔糖,現在的小孩子都很陌生,但是對於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們來說,這絕對是童年的回憶。作家荊方在他的作品中描述道: 「但是我吃了很多寶塔糖,卻沒有像別的孩子一樣拉出蟲子,媽媽發愁地說,我肚子裡的蟲子太「結實」,不好打……終於有一天喜從天降,我大便的時候拉出了一條長長的、蠕動著的大蟲子!我興奮極了,顧不上擦屁股和提褲子,我從茅廁的角落找到一把小鏟子,用鏟子小心地鏟起那條蟲子,一手抓著褲腰(褲子在膝蓋處沒有提上去),一手舉著鏟子,雙腿倒騰著小碎步,一溜煙地跑到我家廚房門口……」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寶塔糖的普及。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醫療水平比較落後,物資匱乏,人們的衛生習慣比較差,特別是在農村,大人們把時間都花在農活上,孩子們基本上處於「散養」的模式。小孩子們又不怎麼講衛生,整天在泥裡打滾,也沒有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因此在孩子身上出現了很多寄生蟲,比如:蝨子和蛔蟲。作為其中之一的蛔蟲非常頑固,為了對付這種寄生蟲寶塔糖應運而生了。
寶塔糖便宜,味道又好,而且驅蟲效果明顯,這是當時的小孩子們唯一盼著吃的藥,在那個年代對於控制蛔蟲病可以說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現在為什麼市面上的寶塔糖幾乎銷聲匿跡了呢。
新中國建立初期,物資匱乏,醫療水平比較低下,當時困擾國人的流行病中,最普遍的當屬蛔蟲病了,這是一種寄生在人類和畜類腸道的一種害蟲,汲取宿主的營養,當時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
那個年代,本來就缺衣少食,人們攝入的營養都不夠自己消耗的,還要被蛔蟲分走,這導致很多兒童營養不良,身高停留在一米五六。 菊科植物蛔蒿中含有驅除蛔蟲的有效成分,但是這種植物只在北極圈的國家才有,國內是沒有的。那個時候中蘇關係是蜜月期,前蘇聯也一直以老大哥的身份對中國進行援助。
1952年蛔蒿作為前蘇聯的援華項目,引進了我國進行試種。但是前蘇聯只給了20克,足以見種子的珍貴程度。為避免出現狀況,蛔蒿的種子被分成了四份,由公安人員護送到了呼和浩特、大同、西安、濰坊四個試種點。因為生長環境不同,也可能是水土不服,試種的蛔蒿只有濰坊的成功了。為了保證不被破壞,濰坊農場對外稱它為「一號除蟲菊」。
有了蛔蒿,我們研製出了驅蟲的寶塔糖,為了讓孩子們比較容易接受,所以添加了食用糖,並且製作成了淡粉色和淡黃色的寶塔形狀。當時為了迅速普及,降低成本,鼓勵農民大量種植蛔蒿,所以有一段時間蛔蒿可以說遍地都是,價格也一降再降,寶塔糖變得比糖果還便宜,成為孩子們的零食。
蛔蒿多了,價格自然下降,寶塔糖生產得多了,導致庫存飛漲,價格一路下跌,沒有了利潤空間,農民也不願意種植蛔蒿了,廠家也不願意生產寶塔糖了。加上人們的衛生意識增強,養成了量高的衛生習慣,蛔蟲病基本消除。而且也研發出了更經濟,更實惠,驅蟲效果更好地藥品,所以風靡一時的寶塔糖就此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