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英國教師布羅迪在閣樓上整理東西。突然,他翻出了一練習本,打開看了看,原來是以前31名學生的春季作文,題目叫《未來我是……》。他原本以為,德軍空襲倫敦的時候,這些東西已經毀掉了,但是,沒有想到,它們居然一直躺在自己家裡,到現在已經躺了25年了。
布羅迪抱著練習本翻看起來,很快就被孩子們千奇百怪的設想吸引了。31個孩子都在作文中詳細描繪了自己的未來,有的想當馴狗師,有的想當領航員,有的想當王妃……
一個叫彼得的學生說「有一次,我在海裡遊泳,喝了三升海水都沒被淹死,因此,我將來一定是海軍大臣。」
一個說:「我將來肯定能當上法國總統,因為我知道25個法國城市的名字,而其他同學只能背出三四個,最多的也只能背出七個。」
最令人驚訝的是一個叫戴維的學生,是個盲童,但是,他在作文中寫道:「我將來一定是英國的內閣大臣,因為,迄今為止,英國從來沒有一個盲人進人內閣。」
總而言之,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已的人生夢想。布羅迪讀著這些作文,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如果將這些本子重新發給學生們,他們是否還記得自己兒時的夢想?又有多少人實現了自己 25年前的夢想呢?
布羅迪將自己的想法透露給當地的報紙。有一家特別感興趣,於是,免費為他發了一則啟事。
沒過幾天,布羅迪就收到了一大堆書信。寫信的人有政府官員、學者和商人,但是,更多的是普通人,他們紛紛表示,很想知道自己兒時的夢想,希望能夠得到當年的作文本。於是,布羅迪老師按照地址,一一寄出了作文本。
一年之後,布羅迪身邊還剩下一個本子,就是那個叫戴維的盲童的。布羅迪暗想:「這個戴維或許,他已經死了,要知道,時間都已經過了25年,什麼事都可能發生。」
當初發啟事的時候,布羅迪就聲明過:如果有人沒有索回作文本,就將它送給私人收藏館。
正當布羅迪準備將作文本送出的時候,他突然收到了內閣教育大臣布倫克特的來信——這封信後來發在《太陽報》上。
布倫克特說:「老師,我就是那 個叫戴維的學生。感謝您一直為我們保存著兒時的夢想,但是,我現在已經不需要這個作文本了,因為,從那個時候開始,這個夢想就存在於我的腦子裡,沒有一天忘記過。轉眼間,已經過了25年,我已經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今天,我還想通過這封信,告訴其他的30位同學:只要不讓兒時的夢想和歲月一起飄逝,總有一天,成功會出現在你們面前。」
作為英國第一位盲人大臣,布倫克特用自已的行動證明:如果有人在15 歲的時候夢想當總統,當他將這個夢想堅持25年之後,那麼,他肯定能成為一個總統。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執著奮鬥的精神,理想就不會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