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秋天不是秋天
秋天是夏天努力地想要停止下來的
那段時光吧?
今天是白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進入白露節氣後,天氣少了夏的焦躁,真正添起了秋涼。
悲秋——
大家習慣這樣形容這個季節。
雖說秋——是收穫的季節,但它真正被人們所記住的更多是 「無邊落木蕭蕭下」 或 「天階夜色涼如水」。秋天從視覺到知覺恨不得用全維度打開的強烈對比,引發我們對逝去或心愛之物的留念之情。
相比秋天的萬物依依謝幕,其它三個季節畫面動感弱了不少,頂多是美麗的靜圖,唯有秋天是悽美的動圖,下一刻永遠比這一刻多一分涼,少一片葉,空一處景
大自然用一些生命的結束
提醒著聰慧的人們
「惜時、愛物、憐取眼前人」
而我們正因有著敏銳的「代入物哀」的感情(即把人的情緒投射到你看到的所有的東西上面),我們才和秋天直接發生了共情。
當你抱著必失之心看待所愛之物
會不由生出一份不舍與珍惜
從而平衡患得患失的心
所以說,秋天是個好的老師,它可以讓我們從心底去篩濾一遍重要的人事物,然後行動起來。
就像川端康成的著作《美麗與哀愁》所言,美麗與哀愁它們本是同義詞,而這份淡淡憂愁的感情在他的《古都》裡更為明顯。
小說背景以四季為序的京都,在各個細節滲透的時節中,讓所有讀者都被京都的魅力給折服,讓整個故事帶著一種淡淡的哀愁。
所以每逢秋季
就有種 「想去京都看北山的杉林」 的衝動
梁文道曾認真分析過這種情愫,他說——這個世界上面比如說親人的離開、一段感情的消逝是我無法挽回的,是我什麼都做不到的。
這個時候,你會感覺到「我」的局限,能清晰地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哀——是你會感覺到自己的局限,自己的無能為力,從而你很清楚意識到自己。
如果你把這個「哀」再投射回身邊萬事萬物,你會覺得所有的東西其實可能都是有感情的,它們可能都會因為自己即將要消失,或者身邊其他物要消失而同樣難過的。
你能夠感通到那點的時候,你的美感,又會上升一個層次。
雖然這個美感裡帶著痛,但只有穿越了那份痛,你才會重獲一個帶著柔軟的堅強,這是一種很強的力量,可以助你熬過黑暗無助的日子。
所以,無論我們人生
失去什麼
只要相遇相處時不辜負,就不怕分離
我們會和所有的所愛重逢。
當你愛過的人事物退場時,它們終會重歸於你,轉化成另外的形式繼續進入你的生命。秋天是個分別的季節,嗯,也是新開始。
❤
♪ P.S.
本文音樂《寂寞的季節》是我上學時十分上癮的一首歌。
原唱是陶喆,是由娃娃作詞、陶喆作曲,發行於2003年11月8日,收錄在專輯《樂之路》的歌曲。這版是金玟岐唱的,別有一番淡淡愁緒繞心頭。
抄歌詞:
窗外是快枯黃的葉
感傷在心中有一些 oh~
我了解那些愛過的人
心是如何慢慢在凋謝
多想要向過去告別
當季節不停更迭 oh~
卻永遠少一點堅決
在這寂寞的季節
又走過風吹的冷冽
最後一盞燈熄滅
從回憶我慢慢穿越
在這寂寞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