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生來就要大過世界能給予的空間
文|一毛
那個演員死了。
死在2008年1月22日的冬日午後。死在紐約曼哈頓421Broome街四層樓的公寓裡。死在28歲的某一天。
管家和按摩師發現他時,他赤裸著身體,已經沒了呼吸。
他的身旁灑落著一些安眠藥片。
他可能太想好好睡一覺了,同時服下安眠、止痛、鎮靜和抗抑鬱等6種處方藥,最終導致急性藥物中毒而死。
那天上午,他的經紀人斯蒂夫·亞歷山大一直在找他,不停地發信息問他在哪,怎麼了,發生了什麼。
如果是在過去,無論任何情況,他都一定會想辦法回復消息,不讓別人擔心。
但他沒有。
他沒有回覆任何消息。
斯蒂夫盯著桌子上的黑莓手機,就這麼一直看著,等著。
電話終於響了。
但不是他。是公關瑪拉·巴克斯鮑姆打來的,她在電話裡哭了。
那個叫希斯·萊傑的演員死了。
他的朋友們聽到這個消息都嚇呆了,表示難以置信。
本·哈珀回到家裡把自己藏了起來,感覺一時間天旋地轉。他一直認為這種事情壓根就不可能會發生在希斯·萊傑身上。
他那麼幽默、活躍、看起來對生活充滿熱情。
他有那麼多想要去做的事,他的創造力是那麼的無窮無盡。
看來有些事情真的無法用常理解釋。
外界關於希斯·萊傑的死亡有多種版本。在斯蒂夫眼裡,人們總會先入為主地以自己的版本進行編撰,把這件事說得有條有理,講一個很不錯的故事。
比如,他們一直認為是「小丑」害死了他,覺得希斯因為太過投入而無法逃離。
但真相是,這個角色並沒有給希斯帶來大家想像中那樣深刻的痛苦。相反,他從這個角色身上收穫到極大的快樂,關於表演的快樂,並享受其中。
他過得極其開心,並且熱愛生活。
如果非要用一件事情來解釋希斯·萊傑的死,或許就是李安導演所說的:天妒英才。
徵服
希斯·萊傑是好萊塢極具個性魅力的男演員,也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
他擁有迷人的外表,低沉的嗓音,表演的天賦,也擁有成名時機。他完全可以憑藉這一切成為雲端之上的優質偶像,可他卻對此毫無興趣。
他很少會演重複的角色,總是喜歡挑戰複雜的人物,並展現出遠遠超過自身年齡的成熟。
電影《魔法奇幻秀》
希斯·萊傑的父親早就預見兒子未來的人生路。
少年時代,希斯·萊傑就會在老房子的天花板上掛滿閃亮的小星星,對父親說,我要當電影演員。
他時刻關注姐姐凱特在學校時期的作品。每當有作品播出時,他就會坐到前排觀看,「這就是我想做的事情,我等不及要做這個了。」
希斯·萊傑生長在西澳大利亞的首府珀斯,那裡毗鄰印度洋,有綿長優美的海岸線,也有一種不加修飾的原始感。
希斯愛這座城市,愛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家人和朋友。他從未想過要逃離故鄉,但外面的世界又太精彩,他迫不及待想要去參與,去徵服。
17那年他離開學校,和好友特雷弗·迪卡羅跳上車,踩下油門,開始週遊世界。
他們去邦迪海灘看落日,在黃金海岸租了一套能俯視大海的兩居室公寓。
他們去參加各種影視劇的試鏡,希斯得到了出演美劇《咆哮》的機會,正式走上演員之路。
他還愛上了一個叫麗莎的女人,並跟著她離開澳洲,去往洛杉磯。他們一起參加威尼斯嘉年華,一起拍攝八毫米膠片電影。在此期間,希斯還結識了他未來人生的一個重要夥伴兼好友——電影人馬特·阿瑪託。
希斯·萊傑進入好萊塢後,擔當主演的第一部電影《我恨你的十件事》,就是馬特·阿瑪託朋友寫的劇本。
電影《我恨你的十件事》
拍完這部電影之後,他有了自己的經紀人斯蒂夫·亞歷山大。斯蒂夫記得當時的希斯·萊傑雖然僅入行18個月,但看起來卻極其自負。
他問希斯:「你當演員多久了?」
希斯回:「大概20年了。」
他又問:「那你多大?」
希斯:「20歲。」
這種強烈的自信震撼到了斯蒂夫,他預感他們能幹出一番事業。
《我恨你的十件事》之後,大量類似的角色都找到希斯·萊傑,但被他全部拒絕。
在最不喜歡聽到說「不」的好萊塢,希斯·萊傑一遍遍說著「不」。
他根本不在乎。他只想找到新的挑戰。
1999年,他獲得梅爾·吉勃遜一起出演《愛國者》的機會。梅爾·吉勃遜是澳大利亞知名影星,也是希斯萊傑的偶像之一。他們在戲中飾演一對父子。
電影《愛國者》
那是一部大製作,並且還站在偶像面前演戲,年輕的希斯·萊傑第一次感覺到壓力,遭遇到信心危機。
「我已經習慣於進行自我懷疑,我總認為自己或許不該來演,我也不知道該怎麼演,我就要失敗了,我欺騙了他們,我一直想努力找到解決的辦法。」
但是他最終撐過來了。梅爾對希斯很寬容,他用心地教希斯如何演好這個角色。殺青時還邀請希斯和朋友搭乘他的私人飛機。
從某種意義上說,梅爾算是希斯·萊傑人生中的第一位導師。
此後,希斯·萊傑又出演了多部不同類型的電影:
《聖戰騎士》中冒用主人身份參加騎士錦標賽的侍從☟
《死囚之舞》裡懦弱膽小的死囚監督的兒子☟
《四根羽毛》裡對戰爭充滿恐懼與質疑的年輕軍官☟
《凱利黨》裡被迫流亡並反抗政府的愛爾蘭年輕人☟
他還演了《格林兄弟》、《狗鎮之主》、《卡薩諾瓦》、《我不在那兒》等電影。其中,最負盛名的兩部分別是李安執導的《斷背山》和諾蘭執導的《蝙蝠俠:黑暗騎士》。
李安當初決定讓希斯·萊傑出演《斷背山》,正是因為看過他演的《死囚之舞》。
「我被震撼了。自我憎恨和複雜性,一下子抓住了我。」
「他是一個配角,但是我對他比電影中其他事情更印象深刻,他沒有做太多,他有點面無表情,他沒有做太過用力的表演,這就是希斯·萊傑的力量,即使他很年輕,即使他只是一個配角,他也會偷走整個電影,偷走整個演出。」
《斷背山》上映之前,人們很難想像兩個牛仔的愛情悲劇會是什麼樣子。在美國,牛仔是男子氣概的象徵,而當牛仔以同性戀的形象出現,多多少少會讓人產生一些疑問。
對表演者來說,出演這樣的角色需要勇氣。對於一個好演員來說,他也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角色。
希斯·萊傑在表演時腦海裡就未有過懷疑,他相信自己就是德爾瑪,那個沉默內斂在愛情與世俗審視下垂死掙扎的人,仿佛是帶有某種魔法,他把自己變成了那個人。
最終,他的德爾瑪打動了觀眾。人們可以真切感受到他的隱忍、悲憤和痛苦,並為那份隔著山海的愛落了淚。
電影《斷背山》
《斷背山》可以說是希斯·萊傑表演生涯上一部非常重要的電影,不僅讓他的名氣得到巨大提升,還讓他收穫了愛情。
他與戲中的「妻子」米歇爾·威廉士走到了一起,並生下一個女兒。可惜最後這段感情還是以離婚告終。
電影《斷背山》
小丑
在希斯·萊傑所有飾演過的角色中,《蝙蝠俠:黑暗騎士》裡的小丑,毫無疑問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至今,人們都認為希斯·萊傑死後,再無小丑。
當初,經紀人打電話告訴他諾蘭正籌拍下一部蝙蝠俠系列電影,問他對小丑感興趣嗎。他幾乎沒有猶豫地說,「絕對感興趣啊,我想要那個角色。」
「我看過諾蘭在《蝙蝠俠:俠影之謎》中建立的世界,所以我知道這是個讓全新面貌的小丑出現的大好良機,這令我興奮,我也即刻知道我該做些什麼了。」
希斯準備了近兩個月,他把自己關在一間房子裡,與世隔絕了六個星期。他尋找那種有讓人不寒而慄的感覺,像個瘋子一樣四處亂竄,找小丑的神情姿態,找他的聲音。
有一天,他對好友恩法說:「兄弟,這是小丑啊,傑克·尼克爾森扮演過小丑。」恩法問他,你是怎麼克服那個障礙的?努力不去模仿傑克的版本?你怎麼說話,怎麼笑?
恩法始終記得他問完這個問題後的場景:
「我坐在那走動思考,突然聽見,『你想知道我這些傷疤是怎麼來的嗎?』我看著他,他一邊走著路,一邊扯著他的襯衫,『我爸爸是個酒鬼,是個惡魔……』他給了我個眼神,我頓時有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Why so serious?』他這樣結尾。我尖叫,太棒了。」
出演小丑時,希斯坐在化妝車裡親自為自己化妝。小丑的臉上有一個輕薄的假體,是黏在嘴唇上,一直延伸到嘴巴裡的。說話的時候,假體容易變得松落。
他不想被迫回去補妝半小時,所以在表演時總是嘗試重新把他的「嘴唇」粘回去,就會不斷舔嘴唇很多次,這一動作後來也成為小丑的經典動作。
拍攝現場,幾乎所有人都被希斯·萊傑的表演傾服。有他的戲時,總有人偷偷跑過去看一眼現場拍攝。
希斯·萊傑第一次感覺到,作為一個演員,他是不可撼動的。「我和其他演員一起拍的每一場戲,無論他們怎樣了不起,是我在控制和引導著表演。」
他徵服了這個角色,並引以為豪。「這是我做演員以來扮演的最有趣的角色,充滿創造性,好得不真實。」
希斯·萊傑去世以後,還憑藉小丑一角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燃燒
2017年5月,紀錄片《我是希斯·萊傑》播出,紀錄片採訪了他的家人、朋友以及許多與他合作過的演員,希斯生前自拍的錄影帶也首次曝光。
人們第一次真正走進希斯·萊傑的世界。
我們看到,他和他的童年好友一直保持著友誼,彼此親密無間。
在朋友眼裡,希斯·萊傑總是很友善,從不亂發脾氣,他總是和藝術家們混在一起。他熱愛攝影、攝像,會在照片上用蠟筆或者指甲油畫畫。他和樂隊一起工作,導演音樂短片,經營著一個小的獨立唱片公司The Masses,為年輕的創造者提供機會。
他家裡有一些唱片機,有一整套DJ的設備,有數量驚人的唱片收藏。他會在家裡舉辦大型派對,會跟朋友們介紹:這是我的唱片室,這是陽光房,你聽過尼克·德雷克的音樂嗎?你一定要聽聽這個。
無論他在不在家,他的房子永遠都住著一群人。
演員本·門德爾森說,希斯的住處遠近聞名,因為有許多澳大利亞演員或諸如此類的人在此居住。「選角導演會問你,你是住在希斯家的澳大利亞演員之一嗎?」
他的姐姐說:「你永遠也不知道究竟有誰住在希斯的家裡,人人在這裡都受到歡迎,你懂的,他有著如此慷慨的性格。」
音樂人本·哈珀記得,有一天晚上他在希斯的家裡,他們喝了一點酒,坐在鋼琴邊上自娛自樂一直到早晨。回家後他睡到很晚,後來聽到敲門聲,是快遞——一架大鋼琴,上面寫著「來自希斯·萊傑獻給本·哈珀的禮物」。
「我立即給他打了電話,你瘋了,你在做什麼,你送給了我一架大鋼琴,你不能這麼做。」
「不,兄弟,它應該屬於你。」
本·哈珀不知道該說什麼。幾周之後,希斯邀請他給自己的女兒寫一首搖籃曲,說可以在她出生的時候演奏。「我從沒有被如此深切地信任過,我從沒被委託過如此珍重的事情。」
希斯的好友恩法說:「這就是他,他有太多精力,太多想法,太多要做的事,太多創造力,當你感覺狀態好的時候,你不會睡覺,他有太多時間是醒著的,就好像他50歲了。」
他總是會在夜裡給朋友打電話,還是百分百的行動派。如果某件事情激起了他的興趣,即便你們不在同一座城市,他也會在第二天早上出現在你家門口,來講述他的想法,或拉著你立刻行動,仿佛他從來都不用睡覺,不用休息。
有段時間,他十分熱衷於講述音樂人尼克·德雷克的故事。那是搖滾史上一個梵谷式的傳奇人物,英國創作歌手, 26歲死於服用抗抑鬱藥過量。
尼克生前一直處於鬱郁不得志的狀態,總是失眠,常常徹夜寫歌。他只發表過三張專輯,死後全被追認為民謠經典之作。
他曾經唱道:名譽是棵生了病的果樹,一生等不來一樹繁華。
希斯·萊傑沉迷於尼克·德雷克的一切,總是播放他的音樂,和朋友談論著他想要放在這首音樂中的畫面。
他一直都喜歡那些在26、27歲就死掉的藝術家們,像科特·柯本、詹妮斯·喬普林這樣的人。
他的朋友時常會有種感覺——希斯能夠感受到自己的死亡。
恩法記得希斯說過,「我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我覺得我沒有多少時間了,我不覺得我還能在這呆多久,所以不知道為什麼,我現在就想把這些事情做完。」
他最終也像他喜歡的那個音樂人一樣,死於藥物過量。
他的突然去世震驚了電影界。原本他還要執導電影處女作《女王棋局》(The Queen’s Gambit),講述一個關於沉溺於毒品中的年輕西洋棋手的故事。
希斯·萊傑非常喜歡西洋棋,十歲左右的時候,就已經可以打敗父親。他能從內心深處理解這個故事,想要用西洋棋暗喻這位少女的生活。
但終究,我們可能是看不到這部電影了。
希斯說過,他唯一感覺自己活著,能表達自我,感受周圍,放鬆身心,就是拍戲的時候,就是在「Action」和「Cut」之間的時刻。
他的一生是短暫的,刺激的,冒險的,縱情燃燒的。
但正如好友本·哈珀所說,在這有限的生命裡,他完全放開自我,一路走到了人生邊緣。
條條框框對他來說都不算什麼,因為「有些人生來就要大過世界能給予的空間。」
----------------------
參考資料 | 紀錄片《我是希斯·萊傑》
插圖 | 文章配圖來自紀錄片《我是希斯·萊傑》及網絡。
1000件精選好物任你挑選
點擊圖片進入好物市集
商務合作聯繫微信:chuanzaidedian
郵箱:ly_yujian@126.com
為了不和我們錯過
不要忘了將我設為「星標」
成功添加星標置頂公號的小夥伴
將完成後的截圖發送到後臺
我們會定期抽出幸運小夥伴
送出明星籤名照等周邊福利哦~
獲獎名單公布在文章中
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