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羅內塞《迦拿的婚禮》
布面油畫,1562-1563年
994 x 677 cm
法國巴黎·羅浮宮藏
在《聖經》中,「迦拿的婚禮」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跡——在加利利的迦拿的一次婚筵上,耶穌把水變為酒。這記載在《聖經·約翰福音》中:
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親的筵席,耶穌的母親在那裡。耶穌和他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席。酒用盡了,耶穌的母親對他說:「他們沒有酒了。」耶穌說:「母親,我與你有什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有到。」他母親對用人說:「他告訴你們什麼,你們就做什麼。」照猶太人潔淨的規矩,有六口石缸擺在那裡,每口可以盛兩三桶水。耶穌對用人說:「把缸倒滿了水。」他們就倒滿了,直到缸口。耶穌又說:「現在可以舀出來,送給管筵席的。」他們就送了去。管筵席的嘗了那水變的酒,並不知道是哪裡來的,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管筵席的便叫新郎來,對他說:「人都是先擺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擺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這是耶穌所行的頭一件神跡,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顯出他的榮耀來;他的門徒就信他了。(約翰福音 2: 1-11 和合本)
在西方繪畫史上,「迦拿的婚禮」是西方畫家的重要題材之一。喬託、傑拉德·大衛、丁託列託、委羅內塞、瓦薩裡、沃斯等西方藝術大師們都曾創作過以此為題的畫作。為什麼這個主題如此重要呢?這到底又說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這要從這件事的前因後果說起:
這件事發生在耶穌受洗後,門徒們剛剛開始跟從耶穌,這時他們被邀請去赴一個婚宴。當時以色列人辦婚禮慶典通常要持續一周,主人通常會邀請全城的人來參加。同樣按照習俗,城裡幾乎人人都會赴宴,而拒絕邀請被看作一種侮辱。還有一個規矩,就是以色列人作主人的一定要熱情待客。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主人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酒用光了是非常尷尬的事,而在迦拿的這個婚禮上,這件事居然發生了!這裡我們猜測或許這是一個不太富裕的家庭,即或不是資金緊張,或許也是其它方面有缺乏吧?而耶穌的這第一個神跡,就顯出祂是「缺乏者的豐盛」,這也是為什麼畫家們要紛紛來描繪這個尷尬的場面,因為後面將要發生的是有迫切需要的人將要得到回應了。
▲畫面右下方。一個身著黃色衣服的男子正在從白色盛器中將紅色的葡萄酒倒出,緩緩流入下方黃色的酒罐之中。旁邊放著另外一個白色盛器。
這時候耶穌不是去找酒,而是讓宴客的用人在六口水缸裡面盛滿水。這六口水缸是根據猶太人的禮儀規矩,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汙穢的東西都要清洗,在飯前要用水潔淨雙手。每口缸大約能盛兩三桶水,估計大約有75至115升。然後神奇的事情就發生了,耶穌命令用人從水缸裡面舀出來給管筵席的人喝喝看。管筵席的人喝完非常驚訝,就把宴會的主人叫來問:「人都是先擺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擺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對啊,通常人都只會把次酒留到最後吧?他們怎麼知道,這比錢買來的酒還要上好的酒,是從潔淨水桶裡舀出來的呢?這是耶穌所做的第一個神跡,而目睹了此事的門徒們從此就相信了耶穌。
▲畫面正中落座的聖母、耶穌及其門徒們。閃耀的頭光表明了聖母和耶穌的身份。後面的門徒們正在為發生的一系列不尋常的事情交頭接耳。
根據聖經《約翰福音》中的記載推斷,舉辦這次婚筵的家庭應該不是特別富裕——婚宴剛剛近半而喜酒卻已用盡。畫家們在表現這一神跡時,往往場面不是很恢宏,很多人都表現了用人正在倒酒,而管筵席的人正在試酒或是不解地發問。下面是一些同題材作品:
▲喬託《迦拿的婚禮》,溼壁畫,約14世紀。
▲傑拉德·大衛(Gerard David,1460 -1523)《迦拿的婚禮》,1500年,羅浮宮藏。相較於喬託的《迦拿的婚禮》,大衛這幅作品中的人物和器物更為逼真。人物的面部陰影、衣服的褶皺、酒器的質地等,均十分接近日常的觀察尺度。
▲丁託列託《迦拿的婚禮》,1561年,威尼斯安康聖母大殿藏。用誇張的明暗對比、對人物動態的瞬間捕捉,製造出一種群體雕塑般的質感。
▲喬爾喬·瓦薩裡(Giorgio Vasari,1511-1574)《迦拿的婚禮》,1566年,匈牙利布達佩斯美術博物館藏。這是典型義大利風格的作品:畫面在捕捉動態和人物肌體方面,堪稱絕妙!
▲馬爾騰·德·沃斯(Maerten de Vos,1532-1603)《迦拿的婚禮》,1596年。
委羅內塞《迦拿的婚禮》
布面油畫,1562-1563年
994 x 677 cm
法國巴黎·羅浮宮藏
在眾多以「迦拿的婚禮」為畫題的作品中,委羅內塞這幅藏於法國巴黎羅浮宮的《迦拿的婚禮》,場面最為奢華,氣氛最為歡騰,色彩最為濃豔,人數最為量多(138個人),尺幅最為巨大(67.29平方米的尺幅堪稱羅浮宮畫作面積之最)。委羅內塞為這一神跡設計了華美的場景,聖母、耶穌及眾門徒們被安排在畫面正中位置,環繞左右的100多位衣著華麗的賓客和忙碌的人群顯得熱烈而有條不紊。畫家在畫面中所要彰顯的,似乎已不再是對宗教的虔誠,而是對享樂的追求。在如此奢華的場景中,如果不是畫題的明確,我們很難將它與耶穌的第一個神跡相聯繫——因為,在如此奢華的宴會中,是很難讓人相信會出現「宴會近半、酒水已無」的尷尬場景的。委羅內塞對宴會場面細緻入微的描繪令人稱奇,從中可以一窺當時威尼斯風俗生活的繁盛景象。我們先從畫面最左側的這對新婚夫婦開始:
▲委羅內塞《迦拿的婚禮》局部
左一為新郎,與新郎緊挨的女子為新娘
新郎(左一)的面孔、膚色和衣著均富有東方特色,這裡委羅內塞多少顧及到了聖經記載中故事發生的地點——加利利的迦拿。但與新郎緊挨著的新娘,皮膚白裡透紅,身著錦繡,滿頭金髮,髮辮盤於腦後,發間綴著珠鏈,從面孔、服色到衣著,都是威尼斯當時最流行的貴婦裝扮。再看宴席上琳琅滿目的食物:
▲委羅內塞《迦拿的婚禮》局部
盤子裡擺放著各色新鮮誘人的水果,敞口玻璃杯中的葡萄酒正在蕩漾。宴席中間,更有一支多人組成的樂隊在演奏音樂:
▲委羅內塞《迦拿的婚禮》局部
這支樂隊要多說幾句。在此,委羅內塞和他的師友們集體Cosplay了一把樂隊的成員:身著白袍的大鬍子男子是畫家委羅內塞本人,委羅內塞身後的綠衣男子是他的同門師兄弟丁託列託,吹奏笛子的是委羅內塞的學生雅格布·巴薩諾,巴薩諾旁邊的年輕人是委羅內塞的弟弟本尼迪託·卡裡亞裡,右側身穿紅袍、頭戴紅帽、年齡最長的大提琴男樂手是委羅內塞的老師提香。這個小型的樂隊,可以說是威尼斯畫派的一次集體亮相。這種用身邊師友或是學生「客串」畫中人物的做法,是畫家們經常用的一種方式。
▲畫面中的委羅內塞和委羅內塞的自畫像
▲委羅內塞畫像
《迦拿的婚禮》原是委羅內塞受本篤會修士們邀請,為他們在威尼斯的聖喬治馬焦雷教堂(Basilica di San Giorgio Maggiore)修院餐廳創作的大型裝飾畫。在長達235年的時間裡,它一直存放在威尼斯。18世紀末,拿破崙的士兵們將它運回巴黎,目前被展示在法國羅浮宮,獨佔著一整面牆。諷刺的是,這樣一件恢弘的作品卻很少受到觀眾的認真對待,因為它的對面就是世界三大名畫之首的《蒙娜麗莎》,而它大部分時間面對的都是觀眾們的後腦門兒。
畫作原址所在的聖喬治馬焦雷教堂
羅浮宮中《迦拿的婚禮》的對面
委羅內塞自畫像
布面油畫,51cm x 63cm
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
《迦拿的婚禮》這幅名畫的作者委羅內塞,原名保羅·卡裡亞裡(Paolo Caliari,1528-1588),因出生於威尼斯共和國治理下的委羅內而有了「委羅內塞」的綽號。1553年,委羅內塞來到威尼斯,自此他的藝術活動幾乎都在威尼斯。在自由、繁華的水城威尼斯,委羅內塞遇到了威尼斯畫派大師提香並師從於他。自此,他的繪畫從原先以銀灰色調為主的宗教題材轉向描繪色彩豐富鮮豔的世俗生活,更為偏重裝飾意味——用奢華的場面、眾多的人物、富麗的色彩描繪宴飲和婚禮,營造出熱鬧升騰的炫目效果,代表作品有《利未家的宴會》《迦拿的婚禮》等。
《利未家的宴會》
《美神和戰神》
《聖海倫娜之視》
《殉難聖賈斯蒂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