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核心內容是「仁,義,禮,智,信」。大多以平凡樸素的事實,揭示出人生,社會的深刻道理。
《論語》認為,學問不僅是文化知識,還包括做人的經驗和做人的道理。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吾日三省吾身"等。這說明知識必須同社會實踐相結合,學問再好形上學,誇誇其談,就不是真正的學問,學問再高,做人不講究道理,沒有德性,照樣不是有成就的人。
孔子認為,做人應該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尊敬兄長,行為謹慎,講究信用,廣泛愛護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之後還有剩餘精力的話,就用來好好做學問。
道德高尚的人要有智慧,智慧是一個人的聰明才智。《論語》中的智慧是講一個人的真才實學。有智慧的人像水一樣透明,自然,活潑,安祥;有智慧的人又像高山一樣崇高,偉大,謙虛,寧靜。有智慧的人樂觀豁達,興趣廣泛,立志高遠,謙遜平和。 聰明的人,他的智慧告訴他自己有獨立見解,獨立人格,所以任何環境的影響不了他,愚蠢的人,反正沒有智慧,對環境不敏感,沒有感覺,所以也影響不了他。中間一類人不聰明也不笨,這類人就很容易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所以我們要做真正有智慧的人。
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應該誠實,信守諾言,忠信篤實,孔子把忠與信並提,認為忠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如果得不到別人的信任,什麼事都辦不成。信任又是互相的,要得到別人的信任首先要自己講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