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為了帶大家看清最勇敢之人的模樣,3月1日起,央視新聞新媒體推出#我的同鄉英雄#活動,邀請全國各地援鄂醫療隊的「大白」,脫下防護服,摘下護目鏡,來到鏡頭前,央視新聞為他們拍下留念照,獻上最高敬意。
致敬英雄,請記住英雄的樣子,也請記住英雄未曾輕易吐露的心語。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 為上海醫療隊點讚
離別親人,尤其是年幼的孩子,
為人父母不想、不操心那是假的,
但國家需要,我們必須上。
最初一個班下來,
人往往就如從「鬼門關」走了一趟,
身體弱一些的姐妹,
走路都像腳踩棉花,在飄了,
但是她們沒誰說個「不」字。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 為陝西醫療隊點讚
有位病人剛好轉就鬧著要出院,
我問她,「大姐,
您知道我們這麼遠,
從陝西到武漢來做什麼嗎?」
後來,這位病人說,
「好,我聽你的。」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 為河北醫療隊點讚
大年初二,
背著家人報了名,
高三的兒子和同在醫院的愛人知道後,
只有一句話,
「保護好自己,家裡你放心!」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 為新疆醫療隊點讚
來到武漢那天晚上跟兒子視頻,
兒子哭得很厲害,
說擔心再也見不著我了。
我當時心如刀絞。
因為工作忙,
陪兒子的時間很少,
他一直很缺乏安全感。
我勸不住,
又不想讓他看見我流淚,
直接掛斷了視頻。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 為廣西醫療隊點讚
想不到年紀輕輕,
就體驗了一把穿成人尿不溼的感覺,
當然,為了儘量避免「尿褲子」,
8小時不吃不喝是必須掌握的技能。
每次下班,卸下所有「武裝」,
臉上總會有許多壓痕,甚至破皮,
從武漢回家之後
我的臉皮一定會「厚很多」。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 為安徽醫療隊點讚
記得這一幕:
兩位老人的手
顫巍巍握在一起,
爺爺說到「要吃東西」,開始哽咽,
「要吃東西,要吃東西」,泣不成聲……
奶奶輕聲說,「要堅強點,聽醫生話」……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 為甘肅醫療隊點讚
有位患者擔心
家裡的老人和小孩,
我主動加了她家屬的微信,
給他們介紹了患者
在方艙醫院的情況,
對方說自己「急壞了」,
又說「好在你們來了」。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為國家醫療隊點讚
2月2日,原本是我的婚期。
五天後,飛往武漢那一天,
是我父親的生日。
飛機落地後收到男友的消息,
「保護好自己,家裡有我」;
父親則說,「為國為民馳援武漢,
是送給爸最好的生日禮物」,
那一刻淚如雨下。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為吉林醫療隊點讚
有兩件事我至今印象深刻,
一個是在電梯裡第一次遇到
華中科技大附屬醫院的同行,
他們說,「援軍終於來了,
我們快挺不住了。」
還有是查房時,一位中年婦女說,
「感謝你們,沒有放棄我們。」
瞬間,淚奔。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為黑龍江醫療隊點讚
有一次騎著共享單車從醫院回酒店,
一輛警車停在我旁邊,
對我說,「需要送你嗎?」
我說,「很近了,不需要。」
暖心的小事不止這一件,
武漢市民對醫療隊真的特別尊敬,
讓我們覺得付出很有價值。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醫療隊點讚
2月4日,接到援鄂指令,
擔任後勤保障車隊領隊;
當晚22:40,
兵團醫療救援車隊連夜出徵;
13輛車隊車輛,
長途跋涉3500公裡,
歷經63小時20分鐘;
2月7日14:00,
到達武漢市,與醫療隊員成功會師。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為四川醫療隊點讚
有位患者在群裡說,
想去熊貓基地看生熊貓仔。
我就把截圖發給了在成都的同事,
沒想到,熱情的成都人民,
真的幫她實現了,
錄製了《勵志熊貓》短片,
給她當生日禮物。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為重慶醫療隊點讚
她是我的老鄉,也來自湖北隨州,
母親因為新冠肺炎剛去世,
自己在方艙隔離治療。
看著她心裡難受,
便送了我疊的千紙鶴安慰她。
她說也想學,
我就把剛學會的折法教給了她。
沒想到,
她把疊好的寫滿祝福的千紙鶴
又送給了我。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為青海醫療隊點讚
推著治療車走進病房的那一刻,
真的有點勇士的感覺,
防護裝備是防彈衣,
治療車是武器,
能感受到內心的聲音。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為福建醫療隊點讚
女兒才滿周歲,
10歲的兒子也需要我,
但這個非常時期先考慮大家,
沒辦法考慮小家。
走之前,兒子對我說,
媽媽,你一定要平安歸來
回來我幫你洗一年的碗,
拖一年的地。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為天津醫療隊點讚
我也沒有考慮自己的年齡,
必須來,來了還要戰鬥好!
這種情況不能講條件,
也沒有必要講條件。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為浙江醫療隊點讚
這場戰役不成功,
我們就不撤兵!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為遼寧醫療隊點讚
有一天經過走廊,
見一位穿防護服的男護士正看著窗外。
我問他,「你出來透透風啊?」
他說,「我在尿尿,
紙尿褲穿久了,都尿不出來了。」
我當時就哭了……
在這裡,每個隊員都付出了很多,
但是大家沒一個說辛苦。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為廣東醫療隊點讚
有人說,非典感染了你還來?
士兵不能因為抗日戰爭受了傷,
解放戰爭就不打了。
我是個醫生,
來武漢支援當地醫療工作,
和我以前得沒得過病沒有關係。
現在需要我,我就去,
以前的都歸零。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為湖南醫療隊點讚
在武昌方艙醫院救援的第16天,
我遇見了一位特殊的小女孩,「冬雪」。
她今年11歲,
是醫院裡年齡最小的患者,
家裡5口人都患上了新冠肺炎。
「你有什麼需要我幫忙嗎?」
「這裡的書我看不懂,我想看名著。」
「你先把病治好,以後有很多時間看書。」
「我在這裡有吃有喝,還有你們給我看病,
不讀書多不好啊,而且我喜歡看書。」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為江蘇醫療隊點讚
13床75歲的新冠肺炎患者,
老伴住在另一個病區,
兒女還沒解除隔離。
根據醫囑,老人每天要服蛋白粉,
但沒有家人能幫他購買。
我把自己的分裝成小袋送他,
對他說,「只要你不嫌棄,
這些天就把我當女兒,
有什麼事儘管吩咐。」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為山西醫療隊點讚
來時妻子囑咐我,
「去了湖北要小心,
有什麼需要你電話告訴我,
我來想辦法。」
我記得,
十年前她去援疆,
我也曾這樣叮囑過她。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為北京醫療隊點讚
有位老爺爺得知老伴離世失聲痛哭,
說自己也不想活了,我們跟著流淚。
他問,老伴走時留下什麼話沒有?
這給我們在場的人都問愣住了。
我們回道,阿姨說她沒有撐過來,
但是讓您替她好好活著,
讓您一定要健康出院。
其實——
我們並沒有見到阿姨去世的場景,
只能用善意的謊言來安慰他。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為寧夏醫療隊點讚
1月31日,
我接待了一位病情較重的患者。
給他輸液時,
由於不適應多層手套帶來的不適感,
第一針扎針失敗。
我急得直冒汗,
防護服裡的貼身衣物很快溼透了。
患者看著我說,
「沒事,你都從寧夏來照顧我啦,
多扎幾針不要緊!」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為山東醫療隊點讚
可能是年齡大,也可能壓力大,
平常也偶爾吃鎮定藥,
來之前想的是每天吃一片、一片半,
但是來到這兒之後,
每天要吃三片。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為貴州醫療隊點讚
2月19日晚上11點,
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
我護理的一位患者為我點的外賣。
原來,他看到我在朋友圈發的泡麵,
為我點了一份燒烤,
知道貴州人愛吃辣,
還特意要求店家多加辣椒。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為海南醫療隊點讚
我以為是長時間工作導致的頸椎問題,
可以扛得下來,
最後實在撐不住了才就診,
沒想到是腦出血,
「小鐵人」也終於累倒了。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為雲南醫療隊點讚
2月14日進重症室之前,
我拍了一張穿防護服的照片,
發到了後方醫院科室的群裡。
沒想到同事們進行了一番「惡搞」,
小鍋米線、燒豆腐、炸洋芋、酸筍雞……
把我愛吃的美食全部P在我身上,
「製作」了一套美食防護服,
看到瞬間我就忍不住哭了。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為江西醫療隊點讚
接到通知趕往醫院集合的時候,
我手上只拿了個保溫杯,
其他防護用品都是在科裡直接準備的,
就連行李箱都是就近到超市臨時採購,
為的就是不耽誤出發時間。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為內蒙古醫療隊點讚
巡視時,一位患者還沒睡覺,
要加我微信,有「大片」給我看。
出艙後,看到她發來的視頻。
視頻裡,
怕鞋套摩擦地板的聲音吵到患者,
我和同事不約而同高抬腿,
輕落腳,慢慢地走……
薦讀丨更多故事點擊海報為河南醫療隊點讚
大年初七,
是媽媽永遠離開我的第21天,
在武漢一線的我,
只能面向家鄉,為她祈禱。
媽媽,2008年汶川地震時,
您都同意我前往一線了,
我想這次您也一定
會為女兒感到驕傲的。
不過遺憾的是,這次離別,
再也沒有機會和您揮手告別了。
「媽媽,來世做我的女兒吧,
讓我好好疼您!」
凜冬逆行,護一城周全。
暖春歸去,攜一城人心。
英雄,
你的樣子,我記一輩子!
更多新聞
監製/李浙
統籌/李偉 關欣 王茜 張景 賈宏偉
視覺/蔣安琪 孟祥龍
文案/王若璐 楊瑜婷 史萌 馬瑋璐
編輯/王若璐 校對/高少卓
央視新聞
英雄 值得贊!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