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津飯
這是風靡日本的「中國菜」天津飯。中國人在聽到這個名字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出自國內城市天津,但天津人會表示一臉懵逼:自出娘胎就沒見過這個特色美食呀?實際上,這是日本人自創的的中國美食,早在清朝末期就在日本出現。做法相當簡單,就是把攪拌好的雞蛋液,加上蟹黃蟹肉蔥花,然後把這個湯汁加上澱粉,調製黏稠狀,最後澆在米飯上,成為了所謂的「天津飯」。
關於天津飯的起源,聽說在大正時代,大阪一家名為「大正軒」的中餐館的廚師利用天津盛產的梭子蟹製作出芙蓉蟹,將其蓋到米飯上,據稱由於使用了天津的螃蟹,所以起名叫天津飯。
二、炒麵三明治
這搭配也確實是腦洞頗大。這道菜做法簡單,直接用兩片麵包中間夾著澆上深色醬汁的炒麵就搞定。
在美國,炒麵三明治是算一道經久不衰的中餐典範。自20世紀中葉開始,當時的中餐館的老闆們意識到,如果食物炒麵頂上放一塊漢堡包小圓麵包,就能讓佔當地人口多數的歐洲移民更容易接受這種食物。炒麵三明治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的便利性。這種食物製作起來很快,售價也很便宜。很快這道能提供足夠熱量的廉價午餐就風靡了在波士頓以南的麻薩諸塞州的各大中餐館。最終,炒麵三明治就慢慢地變成了現在這種融合多種特色的樣子。在上世紀70年代,一個名為Alika and the Happy Samoans的樂隊甚至專門為炒麵三明治寫了一首歌。
三、左宗棠雞
左宗棠雞是美國人最愛的菜式之一,是來中餐館的必點菜。最早是由一個叫彭長貴的廚師在臺灣發明,後來帶到了美國。當年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嘗過以後,就對這道左宗棠雞讚不絕口。然後在美國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左宗棠雞一炮而火,現在在英美兩國的中餐館基本都可以找到這道菜。然而,它其實是一款土生土長的美式菜,做法就是把大塊雞肉錘松,炸完後用西式甜醬入味。它和左宗棠沒有一絲關係。左宗棠雞現在已經徹底淪為美式中餐的代名詞,其成為美式中餐,完全是因為當地華人根據美國人民的口味不斷改良而成。
這道菜辣中帶酸,鹹中帶甜,吃下去有種說不出的奇特感受,有傳統湘菜的霸氣及閩南菜的細緻,筆墨無法形容,你親自嘗過才能體會這奇妙的感覺。
四、李鴻章雜碎
相傳是1896年李鴻章遊歷美國的時候,在住處招待美國客人吃飯。由於可用的中式材料有限,廚師將五花八門的下腳料「亂燉」的一大盆什錦大燴菜,意外俘虜了美國人的胃。他們詢問菜名是什麼,李鴻章大概沒有聽明白,說了一句牛頭不對馬嘴的話:好吃,好吃!沒想這「好吃,好吃!」和英語「雜碎」的發音差不多。從此,依託著李鴻章當日之盛名,「雜碎」這個菜式從上層餐桌流向民間,成為當時美國中餐館一道招牌菜。「李鴻章雜碎」得以冠名,並且名聲大嘈,風行全美甚至西方其他國家。
美國版的「李鴻章雜碎」其實就是肉絲炒菜絲,用牛肉絲、豬肉絲或雞絲等,與綠豆芽、芹菜絲、筍絲、青椒絲、洋蔥絲、大白菜絲或者雪豌豆等混炒。雖然說李鴻章雜碎這一道美食有著上百年的歷史,但是到了外國廚師手上真是讓人不敢恭維,不僅不好看還很難吃。
任何無法在中國流行起來的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兩個字——難吃。中國人的嘴巴比外國人難對付多了,中國人到了國外,品嘗了這些所謂的「中國菜」,結完帳後通常默默呆坐,不是消食,而是非常複雜的感覺:為什麼這麼難吃?為什麼這麼難吃還這麼貴?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來吃?……
親愛的讀者,你覺得以上哪一款最奇葩?我當然認為是「炒麵三明治」了,歡迎留言分享討論。
如有興趣,請關注我,每天為您提供最新健康飲食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