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輪摩託的世界最高級別賽事中,MotoGP賽場是各個製造商施展黑科技的終極殿堂。那些被包裹在整流罩內的引擎,光看精緻閃亮的外觀,外人即使細細端詳,也不解其奧妙。不過照常理來推測,這些引擎絕對是跟我們自己的愛車有著極大的差別,否則馬力的巨大懸殊就令人無法理解了。而正當我們為自己的愛車每5,000km或甚至10,000km進行換機油保養的時候,MotoGP的維修技師在做的事情卻是為戰車換上全新的引擎,保持絕佳的競爭力。
依照目前MotoGP官方的規則,關於車隊引擎的配額,每個車隊的車手在整個賽季都可以擁有7臺引擎配額(KTM、Aprilia因為是特許車隊,可以放寬到9具),但是每個車隊的每位車手在每一站賽事通常都備有兩臺賽車,以備不時之需。也就是說一開賽每個車手就需要拆封2臺引擎,投入這站賽事使用。
從MotoGP官方圖表來看,該表格以2018年MotoGP為依據,一年總共19站的MOTOGP賽事需要經過57場自由練習、19到38次的排位賽、19次暖胎圈以及19次正賽,綜合每個MOTOGP賽道的裡程數以及繞行的圈數估算,每個賽季將總共行駛約12,000km,這個裡程數或許跟我們每年日常代步的摩託車裡程數差不多,或略多一點點。
不過回顧前面所說的每個車手每個賽季7臺引擎限制,也就是說平均不到2,000km就需要更換引擎了,這個頻率甚至相當於我們平常換機油的頻率,更別說因為失誤摔車造成引擎嚴重受損,或是引擎存在製造缺陷,導致引擎提早下課,那就直接喪失珍貴的引擎配額。所以,既要在比賽中全力以赴,又要避免失誤,儘量保護好引擎。只能說MotoGP真的是最高級別的賽事殿堂,除了車手的極高素質以外,引擎性能、耐用度都是十分重要的。不過這裡的性能是實實在在的超高性能,而耐用度只能是相對於賽車引擎而言,與民用的「耐用」不是一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