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醫生的使命、生命的價值、人生的意義,在《on call 36小時》裡,這樣的引人深思的,值得探討話題還有很多很多。
作者:梁欽
選自:《學醫,你準備好了嗎?》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看醫界」,每天都很有料哦!
已經很久沒有這麼認真地看完一部電視劇,一是工作以來時間忙碌;二是性子急,受不了現在眾多「水劇」的拖拉劇情。記得年初韓劇《想見你》火爆,當我耐著性子看完前四集,發現男女主角還是沒長大,於是便華麗麗地奔大結局而去了。
美女帥哥是TVB的一貫路線--《on call 36小時》裡,TVB當家花旦楊怡扮演女主角範子妤,男主角張一健由越來越有成熟魅力的馬國明演繹,2007年港姐5強的黃智雯以及楊怡現任男友羅仲謙也加盟該劇,此外還有一大群大家耳熟能詳的面孔:許久不拍電視劇的80高齡的羅蘭姐再度出山,計程車司機也是tvb的20年龍套王。
雖然也有許多TVB的老套路,例如男女主角肯定是先對立,做人呢最重要是開心,大結局是成雙正對的大歡喜,但是沒有了家族恩怨、勾心鬥角,沒有了警察破案、明爭暗鬥,只有一群醫護人員的喜怒哀樂,只有貫穿全劇始終的一個「情」字:親情、友情、愛情,還有醫護之情。以「醫療」為題材的電視劇離不開對生死、疾苦、乃至生命的探討,這是一個龐大的話題,但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生、離、死、別,每一天都在人世間上演,只是當我們真正接觸時候,我們會傷心,會疼痛。當看到安迪奶奶離世的時候,我想起了去年離開我的外公,往事浮現眼前。
簡單的說,《on call 36小時》的人物可以劃分為兩群人:一群以範子妤父親範智嶽為代表,他們醫術精湛,是各方面的醫學專家,經過歲月的歷練,愈加冷靜、沉著;另一群人以張一健、沛聰為代表,他們初出茅廬,是普普通通的實習醫生,羅莽、猛撞、直截了當,對醫學也只是感性簡單的認識。明太子學醫是順著父母的意思,想在畢業後就轉行開車行;安迪學醫是因為醫生薪水高,地位高,可以讓奶奶有面子;沛聰則是依照他自己的風格,在懵懵懂懂不知所謂在做出了選擇,就像我們很多人在選擇職業之時,都未必明白這份職業的意義。慶幸的是,在實習、生活中,他們終於知道自己想做的事和該做的事。車房的一場意外令明太子明白自己該做的事;奶奶的病讓安迪「重獲」新生,克服了性格裡的軟弱和猶豫;三叔的死令沛聰幡然醒悟,懂得了如何面對病人。
道理或許簡單,真正理解和明白卻並不容易。這不僅僅只是在電視劇中才會出現的鏡頭,對於我們的生活,這些也都是一樣的:時間和經歷會讓人成長和成熟。最初的時候,女主角範子妤向張一健表白被拒,但當她得知男方是因為怕感情影響工作時,大膽的子妤展開了「女追男」攻勢,每天給一健寫一封信--這些信抒發的不僅僅是子妤的個人情感,更包含了她對職業、對生命的看法。第十五集中,作為醫生的子妤看到病人從身邊離世而感到無助,她困惑地寫道:「有時候我會十分迷茫,醫生的責任是什麼?醫生每天要不停的搶救病人,但死亡卻是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結局,那麼醫生所做的一切到底還有意義嗎?」 張一健回答她道:「兩三千年前,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說過,不是每個病人都能救活的,沒有人可以逃避死亡,可是在病人離世之前,醫生盡全力令他們舒服安詳的度過最後的日子,就是對病人做大的幫助,對家屬最大的安慰,這就是醫生的使命。」醫生的使命、生命的價值、人生的意義,在《on call 36小時》裡,這樣的引人深思的,值得探討話題還有很多很多。
「一個人出生的時候坐嬰兒車,小孩子時坐腳踏車,長大了坐私家車,老了免不了坐救護車,到最後的一程坐出殯車,每個人都知道有雙腳一伸的那一天。」安迪的奶奶去世之前曾講過這樣一段話。是的,死亡是我們每個人都不能避免地結局。我們無法控制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可以擴展它的寬度,在人生的旅途中,學會感恩和珍重,學會理解與體諒,學會對陌生人微笑,學會對身邊人關愛,學會珍惜每一天的生活。
這,或許正是醫療題材劇的核心所在。
書本介紹:本書是2014年「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提名獎得主梁欽老師在擔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思政老師期間撰寫的網絡周記的精華合集。梁老師通過數百篇周記,與醫學院學生們交流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討論醫學事業的艱辛和偉大,鼓勵學生們熱愛醫學事業。全書文字輕快,充滿正能量。本書適合醫生,高校醫學院學生、高校師生以及廣大讀者閱讀。書本京東已經上線,歡迎選購。籤名版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輔導員娘親「購買。
作者介紹:梁欽,上海交通大學思政教師,影視育人德育思政工作室負責人專欄作家,思政教育在讀博士。因為名字的諧音被學生稱為「娘親」。在醫患矛盾突出的當下,她為醫學生寫下200餘篇,累計40餘萬字的周記,單篇瀏覽量高超20萬人次。真誠感人的文字不僅感染了她所帶的醫學生,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對醫學生德育工作的廣泛關注。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二維碼後,即可關注「看醫界」微信公眾號。每天都很有料哦!(內容或是商務合作請加小編個人微信號:yijie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