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文化科技論壇:青少年們怎樣創·造紫禁城文化

2020-12-14 澎湃新聞

以一株清代金瓶珍珠花樹景為原型綴上水晶珠並置入光纖,讓它隨著溫度的變化閃爍不同的色彩;用雷射切割與燈帶以及編鐘模型製作出AI編鐘,結合曲庫和燈帶跳動,引導使用者敲出相應的音符;不需要特製的頭盔或眼鏡,用特製的程序掃描平面上的某一座故宮宮殿,他就會以三維的形式「活」起來……

青少年們怎樣用科技詮釋故宮文化?12月12日,在故宮博物院舉行的全國青少年創·造實踐活動暨2020年青少年文化科技論壇中,來自全國各地的少年創客們展示了自己的作品,故宮博物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都海江和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朱鴻文也介紹了近些年故宮為推動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作出的探索。

現場展示的青少年科技作品顛覆性技術創新推動文化發展

今年7月,科技日報社與故宮博物院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推動科技與文化融合發展,此次舉辦的2020年青少年文化科技論壇正是該合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科技日報社社長李平談道: 「不久前,總書記就考古工作發表重要文章。提出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李平闡述道,當前,一些顛覆性技術創新正在塑造新產業新業態,為文化傳承和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一方面需要我們不斷挖掘文化內涵,引導大家認識中華文明的深厚淵源、歷史脈絡、燦爛成就;另一方面也需要依託現代科技手段,激活歷史文化資源中的創新因子,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

故宮博物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都海江表示,此次全國青少年創·造實踐活動是故宮博物院與科技日報社籤約以後的第一個就文化與科技融合方面的嘗試,如論壇的主題「大成之城 生生不息——孩子手中的600歲紫禁城」所顯示的,故宮博物院始終堅持自主創新,不斷強化技術研發,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遺產保護、展示傳播和服務觀眾的能力,積極轉變文化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等方式,創造出大量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創新性成果。如「數字故宮」微信小程序全面整合了故宮的文物的數字信息,故宮博物院也專門設計了青少年網站,用互動性強的界面來吸引青少年關注。

都海江「青春的故宮,科技的故宮」

演講部分,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朱鴻文對「青春的故宮,科技的故宮」這一主題進行了詮釋。

今年10月,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故宮博物院在這方面走在了前列。」 朱鴻文說,從2000年前後,故宮就已開始與學校合作,組織教育活動。2013年開始向規範化、系統化的方向發展,2016年起館校合作課程在各中小學校更加廣泛開展。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朱鴻文故宮博物院在館校合作及文化與科技融合方面的探索。朱鴻文副院長介紹,過去的一年中,故宮舉辦了諸如「盛世的屋頂 御花園裡的石子」「太和殿上的小精靈」「八旗娃娃放肆萌」等面向小朋友的活動,利用故宮的素材展示和推介故宮建築和藏品的歷史,也定期舉辦教師工作坊,研發一些相關的實踐活動。

位於故宮熙和門南北兩側的故宮博物院教育中心有綜合性教學空間4個、開放型閱覽空間2個,可同時容納200餘人,此外還配套有故宮志願者工作站和志願者閱覽室,這將有利於志願服務和教育服務的結合開展。教育中心針對各年齡段公眾定期舉辦文化課程和教育活動,如最近面向小朋友們舉辦的「數九消寒」教育課程,老師介紹冬至節氣的相關知識,講解冬季「數九」的歷史緣由並帶領學生認識不同式樣的消寒圖。

「故宮作為一個文化單位,與科技有著密切的關聯。我們在利用科技手段保護故宮、呈現故宮、講述故宮的同時,也在挖掘故宮藏品中的科技元素,將文化與科技有效融合。」朱鴻文介紹道。此外,故宮博物院也注重「雲上」教育,如推出《我要去故宮》公益視頻課,持續舉辦《故宮講壇》等等。

《故宮講壇》奇思妙想點亮故宮

從2017開始,每年初夏都會舉辦全國青少年創·造實踐活動(原全國中小學生創·造大賽)。因疫情防控要求,2020年全國青少年創·造實踐活動於5月11日在線上啟動,今年的主題是「科技冬奧與文明傳承」。

正值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宮博物院建院95周年,此次實踐活動賽題也設置以故宮藏品為中心,引導參賽團隊通過使用3D列印、雷射切割、雕刻、繪畫、物聯網、編程、三維建模等技術,製作能充分體現故宮文化價值和歷史傳承的展示作品。

據了解,共有2000多支團隊,涉及27個省、市、自治區的近10000名學生參與此次大賽。經過初賽的層層選拔,700多支團隊,2000多名學生脫穎而出。在12日展出的作品中,有具有人臉識別和語音交互功能,會用不同國家語言講述自己「身世」的日晷;有通過燈帶跳動引導人們學習彈奏技巧的AI編鐘;有具有自動出紙功能,可以判別遊客寫的「之」字與王羲之相似程度的展示系統;有的同學把手機嵌入黏土、廢罐子、舊筷子做的模型中,虛實結合展示金甌永固杯……

小朋友製作的作品在12日舉辦的「文明傳承少年說」青少年演講環節,學生代表們也介紹了自己的作品,高三學生金正宇介紹了他和同學們開發的APP「故宮 AR+」和概念性產品「故宮 Tags」。前者採用AR 增強現實技術、像素風設計、簡單易用的交互、支持全平臺的通用 App以及精美的建築模型,帶觀眾感知真實、觸摸歷史。後者可以實現「只要將你的手機對準一個文物,然後向那個文物靠近,你的手機上就會自動出現這個文物的詳細介紹,並且系統級鎖定閃光燈來保護文物。」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的2018級本科生王傲在演講中談及:「考古學界的老前輩們使用的工具主要就是各式各樣的鏟子,每天除了挖陶片就是在往紙上畫陶片,能稱得上有點科技含量的也不過是不多的膠捲相機。而現在,像素越來越高的手持相機已稱不上稀奇,無人機航拍早就成了考古工地上的常客;繪圖、記錄逐漸告別了紙與筆,轉由計算機代勞;考古研究者們也從田野走進了充滿科技感的現代化實驗室。我們和前輩們在同一片土地,看到將是越來越不同的世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應邀參加首屆「中國-阿聯文化...
    首屆「中國-阿聯文化周」於7月5日拉開序幕,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應邀參加本次活動。圖為阿聯駐華大使阿里·扎希裡7月9日,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任海峰應邀參加了「後疫情時代文化產業的未來」專題討論會。任海峰主任在會議中表示,此次疫情就如一場「考試」,對我們的活動策劃、宣傳推廣、市場開發等工作能力進行檢驗和促進提升。
  • 站在科技與人文的十字路口,在故宮,他們看向未來
    在擁有輝煌文明的古老國度,如何將現代先進科技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以「大成之城 生生不息——孩子手中的600歲紫禁城」為主題的2020年青少年文化科技論壇,是文化與科技的激情碰撞,更是一場歷史與未來的對話。顛覆性技術創新為文化傳承和發展提供重大機遇今年7月,科技日報社與故宮博物院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推動科技與文化融合發展,加強交流合作,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提升文化自信。
  • 張可立(河南省創青春青少年服務中級導師)
    特聘為河南省創青春青少年服務中級導師,聘用期限兩年。輝縣苗苗幼兒園執行院長、新鄉市賽爾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研學部主任。張可立被收錄為全國「微視矩陣雲端融媒中心青少年服務中級導師名人名家影響力資料庫」創新創業導師服務內容一、創業研究分析研究創業資源市場供求,研究創業發展趨勢,提出全省創業工作發展和創業扶持政策調整的建議和意見,打造創業文化,利用自身專業、經驗、
  • 外灘教育論壇科創專場上,汪品先院士寄語青少年:沒了好奇心也就沒...
    圖說:外灘教育論壇科創專場現場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下同)做一名科學家,需要什麼樣的潛質?怎樣讓青少年時代的好奇心保持得更長久些?中小學生參加科學探究的真正目的又是什麼?圖說:外灘教育論壇組委會向嘉賓頒發證書「小院士」提問大院士有意思的是,此次科創專場論壇「一大一小」的特徵十分鮮明。請來的主講人是84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院教授汪品先,講的是中國科技從弱到強不斷壯大的大問題。
  • 傳承優秀文化 兩地青少年進行研學實踐活動
    新華網重慶12月23日電 12月19日至20日,來自萬州、雲陽兩地青少年組成的研學隊伍走進開州,在研學導師的帶領下,走進劉伯承同志紀念館、開州舉子園,開展了以愛國主義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為主題的研學實踐活動。
  • 當藝術混搭科技 羊坊店青少年活動中心花式禮讚新中國
    中國網北京7月8日訊(記者劉佳)京劇、舞蹈、雷射秀……7月6日,北京市海澱區羊坊店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孩子們用藝術混搭科技,以一場精彩紛呈的舞臺秀禮讚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並向家長、老師們展示校外素質教育的可喜成果。
  • 向青少年講好文化傳承的故事
    向青少年講好文化傳承的故事,成為中青報加快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和傳播重點。首先,為黨育人、服務青年,需要更多的文化自信。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如何將黨的文化理論創新同古今歷史(包括黨史、團史等)相結合?
  • 增強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通過活動增加了學生們對家鄉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增強了青少年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市實驗雷劇團供圖)    現場>>    「戲曲進校園」學生們踴躍參與    為了讓學生們了解更多的戲曲知識,欣賞到更精彩的戲曲藝術,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廣東省教育廳聯合主辦,湛江各級宣傳、文化、教育部門聯合協辦的「2019—2020年度廣東省戲曲進校園演出
  • 以賽促學 點燃青少年科技夢想
    12月5日至6日,由廣安市科學技術協會、市教育和體育局、共青團廣安市委主辦的第二十四屆廣安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暨第四屆廣安市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在鄰水實驗學校圓滿落幕,全市237支代表隊、900餘名學生帶著600餘件作品參加現場競技。
  • AI及教育科普「大咖」共話青少年發展
    網紅主播李佳琦與虛擬偶像洛天依「青春對話」,AI領域優秀青少年代表科普秀演講,人工智慧及教育領域「大咖」圓桌討論共話人工智慧與青少年成長的新變化和新趨勢……今天(10日)上午,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青少年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論壇在上海世博中心舉行,與會嘉賓聚焦青少年創新發展,開啟聚力服務青少年擁抱和融入人工智慧新時代的新篇章。
  • 73名海外華裔青少年「雲端」尋根浙江永嘉文化
    夏令營期間,來自西班牙博思語言學校、西班牙薩拉戈薩中國學校、西班牙馬拉加中文學校三所學校的73名海外華裔青少年相約「雲端」,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尋根中華文化,感受詩韻永嘉。  15天的時間裡,73名海外華裔青少年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打卡寫字、畫圖、錄製視頻等方式,展現學習心得和成果。
  • 2020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圓滿收官
    (央廣網發 穗文廣旅宣 供圖)央廣網廣州11月28日消息(記者官文清 通訊員穗文廣旅宣)11月28日,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的「2020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閉幕式暨廣府文化之夜」在粵劇藝術博物館舉行,20餘名港澳青年代表,以及 150 名來自廣州、中山、香港、澳門等地的青少年攜手體驗非遺項目,參觀香港文創產品,同臺展示精彩才藝。
  • ...青少年科技創新獎」頒獎典禮暨「第二十一屆科技文化節」啟動儀式
    11月23日上午,安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下稱附中)在學校大操場舉辦「第十二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頒獎典禮暨「第二十一屆科技文化節」啟動儀式。團市委副書記陶濤,團市委學少部科員張慧,附中黨委書記、校長馬林,副校長章志學、夏吉中、毛宣海,校長助理翟佳出席,全校師生參加儀式。
  • 「藍色實力」推動海洋文化,中國杯青少年帆船賽即將啟航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楊凡銳12月11日-13日,中國杯青少年帆船賽將在深圳灣上演,這是中國杯系列賽事首次在深圳西部海域、在南山區進行。倡導「海洋+城市」濱海生活方式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揚起風帆,中國杯帆船賽以孩子為重心,以家庭為載體,七年來持續精心經營青少年帆船賽平臺,引領更多人加入航海運動,了解海洋文化,夯實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基石。
  • 河源青少年研學新基地,了解自然生態與歷史文化!
    研學旅遊的開展離不開研學旅遊目的地的承載,越王山研學基地就是以青少年素質教育為主線,生活素質教育、社會認知教育、體驗教育、自然教育、藝術教育、休閒度假多種業態於一體的大型青少年素質教育親子基地。讓學生們通過動植物地質科普教育、體能拓展訓練、野外應急基本知識以及野炊、露營等自然野外體驗活動,以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進大自然,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培養學生們的自理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 日中青少年文化藝術交流協會向中國捐贈醫用物資
    中國僑網2月19日電 據日本新華僑報報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時時牽動著海外華僑華人的心,日前,日中青少年文化藝術交流協會積極募集捐款,籌措物資,支援中國抗擊疫情。日中青少年文化藝術交流協會在會長高橋陽子、理事長潘桂芳發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身在異國他鄉、心繫祖國家鄉」,「捐獻愛心支援祖國」的號召,成員們立即行動,紛紛捐款捐物慷慨解囊。協會的孩子們捐出了捨不得花的壓歲錢,家長們積極響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 我校在「花季杯」蘇州市青少年國粹文化系列活動中喜獲佳績!
    喜 報 「花季杯」蘇州市青少年國粹文化系列活動 祝賀我校喜獲佳績! 由蘇州工業園區青少年活動中心最早發起舉辦的國粹文化系列活動現在儼然成為蘇州市青少年了解國粹、親近傳統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 傳承中華文脈 2020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收官
    凝聚文化共識 傳承中華文脈2020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圓滿收官11月28日,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的「2020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閉幕式暨廣府文化之夜據了解,「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系列活動已經連續舉辦五年,旨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凝聚文化共識、傳承中華文脈,活動目前已累計吸引逾萬名青少年積極參與,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互動交流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常態性活動。
  • 亞歌文化打造藝術模範生全新項目 助夢全國才藝青少年
    湖南頂級文娛內容生產及IP運營專業機構湖南亞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後簡稱亞歌文化)成立「藝術模範生」項目,積極助力青少年藝術素質教育,為更多青少年提供才藝圓夢機會,致力打造一個青少年才藝助夢的全新平臺和藝術培訓的超強出口。
  • 繫繩結精美,展非遺魅力 ——南川區2020年青少年兒童非物質文化...
    繫繩結精美,展非遺魅力 ——南川區2020年青少年兒童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益體驗活動 2020-08-05 21: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