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寒牛出欄。
「兩論」是毛澤東經典哲學著作。
《實踐論》,認識之道,講透了認識世界的客觀規律,提供洞察世界的思維和方法,指引改造世界和人生的方向。
熟讀之,能提高自己的洞察力。
《矛盾論》,陰陽之道,講透了分析事物的矛盾法則,有助於看清複雜迷離多變的局勢,提供解決多重矛盾的思路。
熟讀之,能提高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這兩本哲學名著,經過80多年的檢驗,都被證明是科學的方法論。
放在古代,「兩論」就是秘而不宣的治世之道術,只有諸葛亮、張良、李泌、劉基等高人,才能掌握。
而毛澤東,把這份神秘的學問,即洞悉世界本質規律的能力,用史上最為通俗的語言歸納出來,並大大方方地公布於眾,而且鼓勵大家要多學習,生怕幹部群眾沒有掌握好。
這就是偉人的格局與氣度,「君師合一」的千古歷史典範。
毫不誇張地講,讀懂《實踐論》後,再把《矛盾論》搞懂了,個人思維與眼界,會發生質的變化,你想不進步都難,工作生活都會趨向於順利。
寒牛出欄認為,《矛盾論》是世界唯物辯證法集大成者,既吸收了馬列唯物辯證法思想精華,也傳承了中國傳統辯證法思想精髓,屬於中西合璧的哲學典範。
我們在解讀《矛盾論》之前,需要了解唯物辯證法,先搞懂唯物辯證法2個總特徵、3條基本規律、5對基本範疇之後,對《矛盾論》會更全面與深刻的領會。
這篇文章,作為專欄開篇文章,我們主要介紹唯物辯證法,談以下幾個問題。
①、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哲學?②、唯物辯證法主要內容有哪些?③、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是什麼?④、唯物辯證思想源頭在哪裡?
這篇文章有點長,概念比較多,信息量比較大,總計13400多字,分三篇文章來介紹,請您保持耐心閱讀,注意上下文的聯繫。
一、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哲學?
在回答上述問題前,我們先來看一個「短片」。
19世紀30年代,歐洲社會出現嚴重撕裂,爆發三大工人運動,即法國裡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國西裡西亞紡織工人起義。1831年至1834 年,法國裡昂絲織工人,先後爆發兩次工人起義。儘管起義最終失敗,卻在法國各大城市,引起強烈反響與震動,推動法國工人革命運動發展。1836至1848年,英國工人為爭取自己權利,掀起三次大規模請願運動,要求國會把《人民憲章》定為法律。憲章運動,遭到當局拒接,卻在英國引發巨大反響。1844 年6月,普魯士西裡西亞紡織工人,在爭取提高工資待遇被拒後,誘發了激烈的工人起義。因遭受當局鎮壓,起義以失敗告終,卻點燃了德意志工人運動的火種。
(同志們,非常抱歉,沒有找到相關紀錄片,大家假裝在看視頻)
歐洲三大工人運動失敗後。
善於思考的馬克思、恩格斯,敏銳而睿智地總結到:無產階級要想取得革命勝利,一定要有自己的革命鬥爭理論,否則沒得搞。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馬克思和恩格斯這對鐵哥們,先後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學說,簡稱為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思想主要內容之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狹義上講,馬克思主義哲學,指馬克思創建或提出的哲學理論。
廣義上講,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後來的馬克思主義者(列寧、史達林、毛澤東等人),在其基礎上發展完善起來的,所有相關哲學理論。
單純從內容上講,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我們來看看其簡歷:
簡而言之,馬哲有兩大板塊,一是辯證唯物主義,二是歷史唯物主義。
而辯證唯物主義,也叫辯證唯物論。
由辯證的唯物論、唯物的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三大部分組成。
接下來,我們來談唯物辯證法。
二、什麼是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Materialist Dialectics),又稱馬克思主義辯證法。
關於具體的詳細定義,學術界有很多版本,說法各不相同,但內涵都差不多。主要抓住以下三點就行:
首先,它是一種哲學方法,或哲學原理,用來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
其次,它由馬克思率先系統提出,經其他馬克思主義者(如恩格斯、列寧、史達林、毛澤東等),共同發展而形成的一套完整而嚴謹的思想體系,涵蓋了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
再次,它是馬哲的核心內容,重點中的重點。
很多人認為,唯物辯證法就是,一分為二看問題,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壞的一面。這樣理解,儘管抓住了重點(對立統一),但還有所欠缺和不夠全面。
雖然列寧曾很認真地講過,「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但他並沒有說它是唯物辯證法的全部。
除此之外,唯物辯證法還有兩大基本特徵、另外兩個基本規律、五對或多對基本範疇。
故此,用辯證法分析事物,還存在其他的視覺和維度。
我們來捋一捋,唯物辯證法的主要內容。
1、兩大基本特徵
事物是存在普遍聯繫的,事物是永恆發展的。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萬事萬物,有兩個基本特徵(或總特徵):世界是普遍聯繫的,世界是永恆發展的。即唯物辯證法的聯繫觀和發展觀,也是馬哲的基本觀點。
聯繫觀點,又有客觀性、普遍性、條件性和多樣性的特點。
例如,我們常說的,牽一髮而動全身。
動一根頭髮,表面上看,腳趾沒有啥反應,實際上神經系統有反應,我們肉體沒有感觸到,人眼沒有觀察到而已。
既然事物存在普遍聯繫,有人就會質問,請問我同足球明星C羅女朋友有什麼聯繫?我同美國總統川普又有什麼聯繫?非洲水牛同南極企鵝又有什麼聯繫?
表面上看,你不認識C羅女朋友,也不可能同她約會,好像不存在任何聯繫。實際上,有弱聯繫存在,你觀看C羅踢球,就同C羅女朋友產生聯繫。C羅女朋友和你,都同時生活在地球上,這是客觀存在的聯繫。
很多客觀事物,表面上看沒有任何關聯,實際上都存在弱關聯,只是觀察的距離存在近遠。不能因為聯繫是微弱地存在,暫時看不見或感觸不到,就因此徹底否定它的存在。
那麼,我們同川普又存在什麼關係?
川普為了遏制中國發展,蓄意封殺中國科技公司,這個新聞與事實會令你情緒發生波動,你對川普的不恥行徑會產生激憤之情。
即使你沒有關注新聞,但是這個不可迴避的事實,會影響中國科技企業乃至中國經濟正常發展,進而對每個中國人都會產生影響,這就是普遍聯繫。
普遍聯繫,還具有多樣性的特點。
《黃帝內經·咳論篇》:「五臟之久咳,乃移於六腑」。
五臟咳嗽,時間久了還沒有好,就會轉移到六腑。這句話告訴我們,五臟和六腑之間存在普遍聯繫,並且呈多樣性的特點。
中醫陰陽五行理論,解釋了事物的普遍聯繫和變化發展,其邏輯就是辯證法思想。中醫把人體看成一個宇宙或整體,認為人體各器官存在普遍聯繫,人體同大自然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且深信這是客觀存在的規律。
這也是中醫治病,不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根本原因。
唯物辯證法的聯繫觀:告訴大家世界是普遍聯繫的,萬事萬物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關係,做事情要有整體思維,系統思維,全局思維,集體思維。
錢學森搞科學研究,曾受到這種哲學思維啟發,所以錢老非常重視科學研究的系統工程建設,為新中國構建了完善的航天航空理論系統。
比如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就是唯物辯證法思想在國際政治層面的具體應用。中國發展得好,也要讓周邊鄰國、合作夥伴國家發展起來,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現在網際網路提出的萬物互聯互通的物聯網概念,包括大數據、區塊鏈技術在內,其哲學基礎都是唯物辯證法的聯繫觀。
那麼,世界是永恆發展的,又怎麼理解呢?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沒有永恆的事物,有生必有死,無死必無生,永恆是生死交替過程的集合體;而發展,是指事物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趨勢,本質上是舊事物滅亡和新事物產生。
我們來舉例說明。
月亮的圓缺變化。農曆每月的初一到十五,月亮逐漸變亮、變圓,可以看成是一個「生」的過程。每月十六日到三十,月亮開始逐漸變暗、變缺,可以看成是一個「死」的過程。
月亮的圓缺現象,總是呈現循環交替,處於永恆發展的狀態。
在自然界,植物和動物,都在生與死交替過程中,實現持續不斷地繁衍,以生死集合體的方式,做到了相對的永恆發展。
以人類社會發展為例,國家都沒有跳出戰爭→統一→建設→興盛→衰落→分裂→戰爭的歷史周期規律。戰爭與和平,興盛與衰落,統一與分裂,在歷史進程中不斷交替,形式一個抽象而宏遠的發展趨勢。
世界就是這樣無限循環,處於永恆發展的狀態。
總而言之,唯物辯證法的聯繫觀和發展觀,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
地球每天都在運轉,世界每天都在變化,社會每天都在發展。要用運動、發展、創新的思維去看事物,不要用靜止、停滯、陳舊的思維去看世界。
在社會科學層面的應用,草根群體要有運動發展觀,要盡最大努力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來改變處境,要相信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還有很多機會,要對人生充滿信心。
悲觀,消極,倦怠,靜止,孤立地看世界,只會讓自己處境更糟糕。人都沒有幹勁,建立不起自信心,做什麼都沒有勁頭,生活就沒有奔頭。
不要相信社會階層會永遠固化,要通過「鬥爭」去打破這種階層固化,要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鬥爭哲學思維。
在科學技術層面的應用,就是要堅信任何技術都需要發展,敢於通過自主創新來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要看到技術發展帶來的機遇。
顛覆一個舊生態,建立一個新生態。
這就是唯物辯證法發展觀的哲學內涵。
2、三大基本規律
黑格爾在《邏輯學》,系統闡述了辯證法三大規律。
恩格斯在黑格爾基礎上,把辯證法規律提煉為: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即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
請保持耐心閱讀,我們來逐個解讀。
①對立統一規律
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一對矛盾組合而成。矛盾著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從而推動著事物的發展,是世界事物發展的原動力。
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剖析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原動力。告訴我們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科學地解釋了事物發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問題。
《矛盾論》講: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法則。
簡單地講,對立統一就是矛盾,矛盾就是對立統一,萬事萬物都包含矛盾,而矛盾又促進事物向前發展,構成這個世界發展規律。
這樣講,估計很多人還是不太明白,我們來舉例說明。
戰爭與和平,就存在對立統一關係。
戰爭發生了,生靈塗炭,四處是難民,也就沒有和平。通過戰爭制止了戰爭,戰爭終究會走向結束,戰爭結束了,就會迎來新的和平。
戰爭結束後,經濟恢復上升,國家之間利益糾紛,又會出現新的爭端,管控不好就會爆發新的戰爭。
還有一種可能,和平久了,很多人忘記了戰爭,軍備鬆弛,武器失修,進而誘發外敵入侵,導致戰爭爆發。
和平與戰爭,相互對立,相互滲透。
正電和負電、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強大和弱小、白天和黑夜、健康和疾病、肥胖和消瘦、開心和悲傷、快和慢等。
這些社會、自然、思維現象中的矛盾事物,都屬於對立統一關係。
馬克思和恩格斯,這哥倆認為事物的對立統一情形,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它們構成了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即矛盾構成了世界,世界由矛盾構成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先秦典籍《道德經》《韓非子》《孫子兵法》《黃帝內經》等,均有大量關於「對立統一」思想的闡述。
只不過,中國古代先賢,把它稱為「陰陽」或「陰陽之道」。名字和稱呼不同,但內容和實質卻一樣,後面章節文章會集中闡述中國傳統辯證法。
對立統一哲學原理,就是告訴我們:
事物矛盾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矛盾存在轉化的空間,要轉化矛盾,關鍵要創造轉化的條件,矛盾才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
事物是對立的,要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壞的一面,這樣才能完成「統一」,達到陰陽平衡。
這裡簡述一下,後面文章會詳細剖析這個問題。接下來講「質量互變規律」,請繼續往下閱讀。
②質量互變規律
質量互變規律,也叫「量變質變規律」、「量變到質變的轉化規律」。
唯物辯證法認為:量變是事物連續的、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是事物在數量、規模、範圍上的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的變化,是一種飛躍性的突變。
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質變和量變,存在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辯證關係。量變引起質變,在新質的基礎上,事物又開始新的量變,如此交替無限循環,這就是質量互變規律。
我們來舉例說明。
一根頭髮掉在地上,屬於生理現象,沒有人注意;一頭頭髮都掉在地上,屬於疾病現象,就需要看醫生。從掉一根頭髮的生理現象,發展到掉一頭頭髮的疾病現象,就是從量變上升到質變的過程。
向私人借1000元不還,這是民間正常借貸,屬於民事糾紛;向私人借1000億元不還,這就涉嫌非法集資,屬於刑事案件。
由於借款數量的增加,累積到一定程度,事物性質就發生突變,由民間糾紛發展到刑事案件,事物矛盾從量變發展到質變。
再以中國鋼鐵發展史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