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趙慶雲(臺灣時評人)
武漢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後,民進黨當局和一些臺灣民眾流露出的幸災樂禍、冷嘲熱諷、拒絕伸出援手的態度,引起許多大陸網民的不解和憤怒。
對照疫情爆發不久,日本民間隨即捐助100萬個口罩到武漢,韓國政府也宣布將向中國大陸提供價值1.5億元的防疫物資,臺灣行政部門負責人蘇貞昌所做的第一件事,卻是大動作宣布禁止出口口罩一個月,甚至公開蔑稱「中國武漢發生肺炎,害慘全世界」,更有藍綠政治人物大肆炒作臺灣未入WHO問題,將防疫問題泛政治化。
不僅如此,臺灣的社群網路和新聞媒體上還充斥大量惡毒醜化謾罵大陸的言論,謠傳什麼新型冠狀病毒是大陸政府研發的「生化武器」,本於人道和同理心呼籲送口罩到大陸的臺灣藝人被洗版撻伐,搭武漢臺商包機返臺的陸配也被當成輿論箭靶……。可以說臺當局到民間,都表現出一種極端的、近乎冷血的「仇陸」現象,看在深受新型傳染病之害的大陸民眾眼裡,無疑感到十分痛心乃至心寒。
身為臺灣人,我想談談臺灣的這種「仇陸」心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首先,我們要理解,臺灣方面這種仇恨大陸和大陸人的心態,並不是武漢疫情爆發後才有的,也不是民進黨當局單方面煽動所致,而是根源於長期的歷史原因,是臺灣近代歷史和兩岸分斷的特殊產物。
針對這種臺灣對中國大陸的嫌惡和憎恨感,臺灣「左統派」的代表人物陳映真,曾經用「近親憎惡」一詞加以分析。他透過回顧臺灣近代歷史,指出兩個主要原因,其一是從1895至1945年,日本在臺灣的「殖民地歷史」;其二是從1949年兩岸分斷迄今,臺灣作為美國遏制中國的反共反華戰略最前線的「新殖民地歷史」,期間國民黨在臺實施戒嚴白色恐怖和「反共教育」,將大陸同胞惡魔化、醜陋化,廣泛影響了幾代臺灣人對祖國大陸產生一種憎惡、恐懼甚至鄙視的心理,種下臺灣人對自己民族的「近親憎惡」的毒果。
簡言之,陳映真對臺灣「近親憎惡」大陸的看法,大體不脫國民黨長年灌輸的反共意識形態和過去日本殖民統治、美國新殖民主義的影響。
不過,「近親憎惡」固然有歷史上的原因,但近年越形嚴重的,特別是八零後、九零後的臺灣青年,也對中國大陸普遍存在嫌惡感、憎恨感,這到底怎麼解釋?我認為,除了上述歷史積澱下來的意識形態,應該有比較近的原因,「中國崛起」應該是最重要的因素,或者說,對中國崛起的不知所措和心理不平衡,應是最大的因素。
比較朝韓和兩岸,同樣因為內戰和外部勢力的介入而陷入民族反目、國家分裂的局面,但是韓國人即使再反共,對待朝鮮同胞,也不會像臺灣這樣對大陸存「近親憎惡」情結。臺灣和中國大陸則是相反,近年大陸在經濟、科技各方面的實力,都已經遠超臺灣,大陸在國際上的文化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整體來講有直追美國的勢頭。
臺灣年長一代,經歷過臺灣經濟起飛、「錢淹腳目」傲視中國大陸的時代;八九零後則成長於臺灣流行文化依然強勢,經濟生活水平領先大陸的時代(臺灣資本登陸、大陸偷渡客來臺……),但都在近年目睹中國大陸的綜合實力增長,中國人民過得越來越好也越有自信,國際上的威望與日俱增,甚至威脅到世界霸主美國的地位的趨勢。過去臺灣人習慣於「鄙視」,也安逸於美國霸權統治的世界秩序,卻因為中國的成功崛起,臺灣人「親美反共」的世界觀深深的被動搖了。
對於大陸改革開放後取得的驚人成就,和世界秩序的轉變,既有的大國和小國紛紛調整心態和中國交往,但是臺灣至今無法調適。臺灣人把這樣的認知和心理失調,發洩在對中國政治制度持續妖魔化、對中國邊疆地區(新疆、西藏、香港等等)社會問題和暴亂的聲援、對於中國社會難免出現的怪現象的放大檢視和嘲笑上,但始終不去肯定中國的整體成就──即人民生活水準的普遍飛躍,和在世界上扮演維護和平、避免美國獨霸的貢獻。
其結果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爆發後,臺灣人喪失了基本的同理心和同情心,不但拒絕向大陸捐助口罩,還不斷幸災樂禍地散播各種真假不一的負面資訊,謾罵和攻擊同情大陸的臺灣人,無差別抹黑大陸政府推行的防疫措施,表現出一副希望大陸疫情越慘越好的心態,對身受傳染病之害的大陸人民極盡歧視和仇恨之能事,則是「近親憎惡」最極端病態的展現。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