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一:假如我想出家,需要什麼條件?或者有什麼要求?我不知道我的信仰是什麼,說好聽一點,叫事業的發展,說具體一點,可能就是有點「煩」吧。
明海法師:如果說有點煩,那你最好不要出家,但是我建議你可以短期出家。現在很多地方有短期出家活動,去年我們這裡也辦過。我的師父在湖北黃梅四祖寺,每年他都辦短期出家,應該是在十一黃金周。如果你想出家,我建議你先去嘗一嘗出家的滋味,淺嘗,粗淺地體驗一下。
問:是不是夏令營?
答:不是。夏令營你們可能都超齡了,因為那是要求 35歲以下, 18歲以上。夏令營的學生可以短期出家,一天的。我剛才說的是七天的,黃梅四祖寺,你們可以去。你最好做好思想準備,去之前稍微安排一下,因為有可能你會由短期變為長期,這個每年都有。到時候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幫忙聯繫。
至於出家的條件,我簡單地講幾條。第一,身心健康。第二,信仰要純正。第三,沒有社會法律責任:你公司應該沒有債務糾紛吧?沒有刑事責任;還有,沒有社會公職。如果你是私營企業,那可以;如果在國企,你得先辭職。其他的,如果你有家庭責任的話,應該先徵求家人的同意。
提問二:基督教有些東西很容易記下來,可是咱們的經很長,也不容易懂,有沒有更通俗的?
明海法師:夏令營的時候營員念的經就不是我們現在念的這種,那種比較短、比較簡單,也容易掌握。我們現在念的是出家人的功課,其實在家裡不一定要這樣念,每個人視具體情況而定。
提問三:《金剛經》裡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為什麼寺院裡有很多佛像,是不是也有所住?
明海法師:你問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佛教有個別稱,叫「像教」。我們在很多佛經裡也看到「不要住相」,那為什麼佛教又到處是像呢?這裡面有很多因緣。前面我講到「統合」,佛教講「心物統一」,就是說心不是孤立的。佛教把人的生命做了分析,我們認識事物有一個感官渠道,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六種對象——色、聲、香、味、觸、法;在這六個感官渠道裡有六種分別的能力,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所以我們任何一個心態、任何一個思想情緒的產生不是孤立的,它是先由感官接觸外界,然後心裡產生分別,然後出現思想情緒的波動、變化,這是我們生活的現實。
佛教運用形象、音聲,包括這些雕塑、畫像,以及晨鐘暮鼓等,恰恰就是調用了我們的感官渠道,由外及內,來薰陶我們的心,轉化我們的氣質。這既是佛法傳播的一種手段,也是佛教開展教育的一種藝術。佛教開展教育,開展對眾生的影響,不是抽象的,一定要有感官的接觸,有所見、有所聞,乃至有所嗅,然後把我們帶入到這種境界裡去。你在寺院裡生活,日聽晨鐘暮鼓,日見大殿佛像,日聞檀香氤氳,這是一個完整的身心轉化和薰陶的過程。「像教」的意思就是這樣。所以佛教所說的教化不能落空,要通過這些外在的有相的、可操作性的東西來落實。
問:《金剛經》裡又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還有「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那我們在拜佛的時候,比如我在拜泥菩薩,拜這個「相」,我是否就是「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答:其實前面我已經講了,皈依外在是要引導我們回歸到自性、回歸到自心。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他要藉助於這個外在經驗回歸到自心,他不能憑空。所以你拜佛、拜泥菩薩,在佛菩薩那邊他沒有這種需求,這是眾生的需求。佛菩薩的像在這裡起到一種符號的作用,你通過拜他或給他上香,來表達我們內心的信仰,通過表達來強化我們的信仰,這個過程本身是一個訓練的過程,是一門教育的藝術。
提問四:出家一般都發一個弘願,您出家的時候有沒有弘願?假如有的話,方不方便說一說?作為住持,您在這一方淨土中,在以後的時間裡,主要想做些什麼工作?哪方面是您最看重的?
明海法師:出家一般都要發弘願,我那時候的弘願就是要當和尚,沒有別的。當和尚不是一種願了,是一種欲望,忍耐不住的一種衝動,也不算弘願吧。
未來要做什麼?實際上我們現在做的就是我們未來要做的,從當下做起。我們寺院現在一年下來,基本上師父們沒有休息,從春季開始,活動一直不停。你們剛來的時候,七天的水陸法會剛完。此前十天,我們有一個很大的活動,在萬佛樓前展曬了一個很大的佛像,然後在那裡念《大般若經》。再過不久,我們還有一個慈善活動。平時每個周末,我們都會有一些接待活動,針對學生、企業家……社會各界的弘法活動。
未來我們要做什麼?無非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寺院自身的建設,一個是為社會的服務,包括佛法的服務、慈善等各方面的服務。我們寺院今年也成立了一個農村弘法工作部,在趙縣範圍內,師父們每個月下一次鄉,給農民、佛教徒們講法,給他們送書。最近一次是 10號, 10號我去,還會帶兩個醫生去義診。另外我們還出兩本雜誌。這次要送給你們其中的一本——《禪》刊,還有一個學術年刊叫《中國禪學》。
面對居士的時候,他們經常會說「你們要多幹、多幹、多幹」,然後我都是說「我們正在幹、正在幹、正在幹」。
提問五:佛教對我們來說太神秘了,儘管我們身邊、周圍也有一些寺院,但是畢竟沒有深層次的接觸。在我的感覺中,佛教徒應該是用一種出世的態度來對待生活,我不知道明海大和尚您在出世和入世之間是如何把握的?
明海法師:出世和入世是什麼意思呢?恐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其實你出家以後在寺院,你還是要吃飯的,還是要跟社會接觸,甚至你也要依賴於社會,你還要回報社會,你離不開社會,所以出世和入世不是截然分開的。更多意義上,人們用這個詞是指一種心態吧,是不是?出世,就是一種比較能放得下的心態;入世,是一種比較汲汲於功利的心態。佛教的教義是這樣說的:你要恪盡職責,同時又能放得下,心無掛礙。
美學家朱光潛說過一句話:「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業。」這句話很好。意思是說,你做入世的事業,認認真真去做,同時心是自在的,不會陷溺在裡面。我現在把這句話倒過來,用來激勵自己:「以入世之精神,做出世之事業。」什麼意思呢?我所做的事情是佛教,是宗教、信仰領域的,屬於出世的事業,但是我對待它,要像世人對待他的生意、財產、事業那樣認真、那樣盡職盡責。這是我自己的一個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