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時期,包括重慶大劇院、重慶施光南大劇院、重慶國泰藝術中心,以及重慶文化宮大劇院等在內的市內主要演出場館陸續發布公告,對原定於近期亮相的演出予以取消,在各家場館的公眾號裡,院方除了對取消原因予以解釋,還會附上詳細退票流程,最大限度配合觀眾足不出戶便捷退票。
廣州交響樂團演出
及時取消公共演出以防止人員聚集,是文藝演出界響應抗疫的重要之舉,更應看到的是,取消演出只是抗疫的第一步,從中央到地方,全國各地院團都在根據自身實際,推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藝抗疫,過足了癮的藝術粉們對此也紛紛點讚。
在線大劇院薈萃中西經典
柏林愛樂樂團,資料圖
「演出取消不遺憾!音樂會在這裡看!」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文藝院團,國家大劇院的網上訪問量最近創了新高,不少藝術粉紛紛感慨,因為抗疫宅家,他們得以發掘到國家大劇院這一高雅藝術富礦——線上推送1000多場高清演出實況,2700多張中外音樂唱片,4000多段幕後花絮及精彩瞬間,300多部珍貴的音樂紀錄片,數不勝數的「線上大劇院」豐富素材,讓大家足不出戶便能親近高雅藝術。柏林愛樂樂團新年音樂會、歌劇《長徵》、「歌劇之王」多明戈演出、文華大獎舞劇《天路》、「弓弦盛宴」小提琴名家薈萃音樂會……你能想像嗎,這些以往搶票都不一定能看到的一流演出,悉數出現在了近期國家大劇院的微信公眾號、客戶端上,有網友戲稱,一個人慢慢看,相當於vip包場。
歌劇之王多明戈,資料圖
話劇藝術的聖殿北京人藝,近期也在公眾號上推出了一系列該院經典。2月6日,北京人藝2003年話劇《北街南院》演出視頻完整上線,老戲骨朱旭和呂中的精彩演繹吸引了眾多網友追捧。這個創作於2003年的作品講述了非典隔離時期北京城一個現代四合院中的生活故事,因此劇中有不少契合當下抗疫國情的正能量臺詞,比如「人在難處有人幫一把,那可真是最金貴呀。我就想我這一輩子,只要看見有人有災有難,不管是有過什麼過節,我都要伸把手,我覺得,這是咱老祖宗傳下來的最最金貴的東西。什麼災呀難呀,就是天塌下來也能撐得住,壓不垮!」北京人藝這樣解釋播放視頻的初衷,「2020年的今天,我們選擇與廣大人藝觀眾共同分享這部作品,讓我們共同回顧那段歲月,以更為堅定的信心與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當下的考驗。」
除了京城的院團,各地名團也在積極行動,比如廣州交響樂團,在音樂總監餘隆與團長陳擎的共同策劃下,廣交將在2月4日至3月1日推出一檔「線上音樂季」,每天在樂團官方微信和官方微博平臺播放由著名指揮家、廣交音樂總監餘隆執棒廣交在星海音樂廳演出的音樂會實況錄音。連續播放27天的「線上音樂季」,全部錄音都來自餘隆總監執棒過的廣交過往樂季音樂會,包括普契尼歌劇《藝術家的生涯》(全劇)、威爾第歌劇《茶花女》(全劇)等涵蓋古典主義時期到現當代的中外音樂精品,音樂體裁則包含歌劇、交響曲、組曲、交響詩、協奏曲、大型聲樂作品等不同表現形式,古典樂迷大飽耳福。
名角戲骨打造抗疫視頻作品
「你我共飲長江水,不言疲憊和汗水,願我們明天春風相隨!」2月17日晚,由中國劇協副主席、重慶市文聯主席、重慶市川劇院院長沈鐵梅牽頭創作,川劇名家趙勇、青年新秀白孟迪演唱的抗疫題材川劇戲歌《我們來了》在重慶衛視播出。這首聲援武漢、支持武漢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歌曲唱腔優美、製作精良,受到眾多戲迷和網友點讚。「用作品去鼓舞人心,是我們搞創作的藝術工作者在非常時期應有的使命。」沈鐵梅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她一邊號召全院演職員積極做好防控抗擊疫情,一邊要求大家創作工作不鬆懈,用作品為抗疫加油。看到該院蔡佳倩創作的《我們來了》歌詞後,沈鐵梅被打動了,她精心指導進行錄音、編曲以及後期打磨,最終圓滿完成製作。
包括沈鐵梅在內,全國各地院團演員、藝術家紛紛以歌曲、詩朗誦、舞蹈、音樂等各種形式積極創作,線上錄製視頻,只為給全國人民加油,給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各行各業人們送上敬意與祝福。「在這個危難的時刻,我們14億中國人在一起」「讓我們團結起來,抵禦疫情,大家一起行動起來,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劉佩琦、張凱麗、韓童生、倪大紅、伍宇娟、佟大為、劉燁、海清、段奕宏、秦海璐等30多位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發聲助力,這些平時耳熟能詳的老戲骨大明星們,在國家話劇院的視頻鏡頭裡,輕聲細語,卻鏗鏘有力。
曾參加外交部福建全球推介活動的泉州提線木偶、晉江掌中木偶劇團為小小木偶戴上口罩,排練閩南歌訣和短劇;國家京劇院錄製京歌《天使的容顏》;南京民族樂團創作「盤古之音·樂詩和鳴《戰瘟神》」;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創作戰疫主題楚劇;河北民營劇團精英劇場原創話劇《放心吧家人》並進行線上劇本圍讀……無論身在天南海北,無論何種藝術形式,古老或年輕,藝術家們都紛紛利用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為大家科普防疫知識,助力鼓勁。
而在疫情重點地區湖北武漢,當地的眾多名團名角也早已行動起來。湖北省歌劇舞劇院抗疫舞蹈作品《武漢·我的家》裡,鏡頭一開始便是空蕩蕩的城市街頭,大道寬廣,樓群整潔,卻行人稀少,轉而,鏡頭進入居民樓樓道,一位戴著口罩的男人手拉行李箱,已到家門口,卻不進入,緩緩起舞。家裡,一位年輕女人也在舞蹈,她緩緩拿出口罩交給女兒,女兒打開家門去迎接爸爸。「這是我的家,在這裡長大……」舞者們身穿便裝戴著口罩在簡陋的樓道裡起舞,令人潸然淚下。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