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敲打鍛鍊如斯器
玉不琢不成器,金屬之初如人之初,必需經過烈火煅燒,千錘百鍊,方能器質天成,終成大器。工藝之道和人生的修為造化一樣:「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指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以此回顧以下這些「手打天下」的金銀銅鐵系列工藝,向那些在繼承傳統文化和精神的開拓創新的匠人、藝術家、設計師們致敬。
▶ 手打鐵
打鐵鋪也稱「鐵匠爐」。所謂「鋪」只是一間破房子,屋子正中放個大火爐,爐邊架一風箱,風箱一拉,風進火爐,爐膛內火苗直躥。要鍛打的鐵器先在火爐中燒紅,然後移到大鐵墩上,由師傅掌主錘,下手握大錘進行鍛打。上手經驗豐富,右手握小錘,左手握鐵鉗,在鍛打過程中,上手要憑目測不斷翻動鐵料,使之能將方鐵打成圓鐵棒或將粗鐵棍打成細長鐵棍。可以說在老鐵匠手中,堅硬的鐵塊變方、圓、長、扁、尖均可。
手工打鐵是一種原始的鍛造工藝,這種工藝,雖然原始,但很實用;雖然簡單,但並不易學。
傳統打鐵工匠生產的鐵器成品有與傳統生產方式相配套的有農具,如犁、耙、鋤、鎬、鐮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鍋鏟、刨刀、剪刀等,此外還有如門環、泡釘、門插等。但是現在很熱愛文藝、熱愛生活美學、創意設計的新型打鐵師付會根據愛好製作比如茶器、花器、裝置藝術品、陳列道具等。
▶ 手打銅
陶瓷塑於土,成於窯,一次定型不可更改;玉器質硬,精雕細琢打磨成型不可閃失;手打銅器卻不同,銅本質硬,打制銅器需遇火熔煉局部,經數次敲打、浸水,而後再熔煉,如此反覆,方可成型。
銅器重,打制起來費神、費力,有時一蹲便是半晌,凝聚的都是工匠的心力與汗水。手打銅的獨特魅力,並非因其名貴,而是因其平凡,正如生活中淡淡一抹點綴卻又不可或缺。
銅器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但作為普通生活器物則是在近代。民國時期,家家戶戶均有幾件打制精美的銅器,但建國以後,由於物質稀缺,家家戶戶上繳金屬器物支持國家建設,銅製生活器物則幾乎消失。
老銅物件如今已是罕見,手打器物更是難得,原本家家戶戶皆用的生活器物,現卻只能作為民間工藝躋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員。然而,這依然阻止不了手打銅器手藝逐漸消失的趨勢。
一錘錘的敲打,是文化的傳承,一個個形狀各異的錘印,是老手藝人對於技藝的熱愛。
手打銅的獨特魅力,並非因其名貴,而是因其平凡,正如生活中淡淡一抹點綴卻又不可或缺。
▶ 手打銀
銀的物理性質決定它是一種集合軟硬、強壯柔韌的對比性和具有無限可能性的金屬。早已在古代,銀就作為器具用來盛裝食物或作為擺設的物件。因其珍貴,故多被王公貴族和宗教上層人士使用。任時光流轉,銀器歷經千年在現今生活中依舊有它輝煌的一筆。
▶ 手打錫
錫是排列金、銀之後的稀有金屬。因對人體無害,更被尊為「綠色金屬」。自古以來,錫即被能工巧匠們製作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器皿,素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甘醇,儲茶色不變,插花花長久」之美譽,實用價值得天獨厚。
手打錫鈴,一種專門製作給寺廟用的鈴,不使用機器,而是靠純熟的技藝,手工用鐵槌將一片錫鐵敲打成型。這種手打錫鈴的鈴聲有種特殊的清澈,像空谷傳來的回音。即使在擁有眾多匠人的日本,擁有這種工藝的師父,全國已不到10人!
手打錫盤,手打錫鈴的創新
工藝是人類留存下來的寶藏,它累積了人類的創意、智慧與技巧,是前人對於生活的理解。一方簡易器物的成型,是要改變其原有的模樣,歷經烤炙,敲打,而後再熔煉,如此反覆,最後才功德圓滿。之於惜物,之於戀匠人。
▎文章精選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END —
古玩鑫
平臺合作請聯繫
微信號:15658216559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