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膝蓋疼痛的不能走路,早上起來關節僵硬是怎麼回事?
[山東省立醫院袁林]
最近寒潮來襲,很多中老年人又開始因為膝關節疼痛發愁起來。這些中老年朋友的症狀大多相似:膝關節酸痛,活動不靈活,上下臺階時疼痛重。清晨起床或久坐後覺關節僵硬疼痛,稍稍活動後才能行走。站立或行走過久又覺關節疼痛需坐下休息。下蹲困難,蹲下或坐下後需要扶持才能站起。膝關節伸屈活動時會聽到「喀嚓、喀嚓」的響聲。活動過度膝關節會腫脹疼痛加劇。這些其實正是膝關節骨關節病的典型表現。
骨關節病,又稱骨關節炎。在我國近1.5億的關節患者,但就醫率僅為15%,而且其中有5%是因為劇烈疼痛才去就醫的。忽視骨關節炎的後果將導致慢性致殘,嚴重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骨關節炎可發生於全身關節,好發於負重量大、活動較多的關節,如膝、脊柱(頸椎和腰椎)、髖、踝、手等關節。這種疾病的發病率很高,60歲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可達50%,75歲以上的人群中超過80%。
為什麼中老年人容易患骨關節炎呢?
這是由於對於中老年朋友來說,關節長年累月的負重、承受撞擊和摩擦,使得關節軟骨發生了損傷和退行性改變。人的身體具備靈活自如的活動能力,而關節就是保證身體運動靈活的「軸承」。【骨科醫生袁林】
以膝關節為例,它既要承擔全身的重量,又要承受運動中跑跳引起的衝擊力,在此過程中關節的兩端會發生相互碰撞和滑動。關節面上覆蓋有一層薄薄的軟骨,這層極其光滑和富有彈性的軟骨既是關節中彈性極強的緩衝器,又是性能最好的保護墊。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關節日積月累的使用,關節軟骨經過長年的周而復始的各種高度負荷的摩擦和衝擊,磨損越來越嚴重。
而另一方面,關節軟骨自我修復和重建的能力卻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低,因此關節表面逐漸變得凹凸不平,同時邊緣出現骨性贅生物,也就是骨刺。由於缺少了軟骨的保護,骨面之間的摩擦力增大,關節活動或靜止時都可能出現疼痛、腫脹,關節活動受限,僵硬伴摩擦感(即活動時發出響聲),這就是骨關節炎。
其實,骨關節炎患者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及正確的運動、鍛鍊,是可以預防和延緩骨關節炎進程的。因此掌握相關健康知識,積極防治骨關節炎是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首先,應當保持正常體重。肥胖會誘發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的發生,肥胖女性發生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的機率是正常體重的4倍。因此體重超重者應當制定減肥計劃,減少膝關節的負荷。
其次,應當進行合理的鍛鍊,主要是增強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有利於關節的穩定,保持關節的活動範圍。很多中老年人喜歡每周爬兩三次山或每天爬樓、慢跑等運動,其實這些活動若過度,是非常有損膝關節的。近年來,門診上常見到退休後熱衷於體育鍛鍊的中老年人因患骨關節炎來就診,這可能與過度的膝關節活動有關。因此,中老年人應當避免負重、登高、遠行、蹲起、跳躍等活動,而酌情選擇散步、騎自行車、遊泳、太極拳等運動。【骨科醫生袁林】
骨關節炎的治療目的是緩解疼痛,改善或恢復關節功能,延緩疾病進展,對於出現關節畸形的患者予以矯正,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由於骨關節炎患者病變嚴重程度、病變部位、病情發展、年齡等差異大,臨床上需根據患者的個人情況進行個體化治療。中華醫學會的骨關節炎診療指南(2018年版)首次提出骨關節炎治療應遵循階梯化治療,即由輕到重,從基礎治療到藥物治療再到修復性治療,最後則為重建治療。
如果上述方法無法消除症狀,就需要酌情使用藥物治療了。當然骨關節炎的治療藥物有很多,患者的用藥選擇也應根據病變部位及病變程度決定。
1、非甾體抗炎藥(NSAIDs)NSAIDs既有止痛作用又有抗炎作用,是最常用的一類控制骨關節炎症狀的藥物。主要通過抑制環氧化酶活性,減少前列腺素合成,發揮減輕關節炎症所致的疼痛及腫脹、改善關節活動的作用。NSAIDs分為局部外用和全身應用(口服、針劑、栓劑)兩種。
建議對輕、中度關節疼痛或老年骨關節炎患者首先選用局部外用藥物,因為局部外用NSAIDs胃腸道不良反應輕微,僅需注意局部皮膚不良反應。但局部外用藥效果較差。
對於關節症狀嚴重,外用NSAIDs無法達到滿意療效的骨關節炎患者,可考慮全身應用,其中以口服NSAIDs最為常用,主要不良反應有胃腸道症狀、腎或肝功能損害、影響血小板功能、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的風險。因此NSAIDs應使用最低有效劑量,短療程。建議使用非選擇性NSAIDs的患者,應同時加用H2受體拮抗劑、質子泵抑制劑等胃黏膜保護藥物;對於上消化道不良反應危險性高的患者,最好使用選擇性COX-2抑制劑;對於心血管疾病危險性較高的患者,應衡量風險與收益後謹慎使用NSAIDs。除此以外,要儘量避免2種或2種以上口服NSAIDs疊加使用,這不但不會增加療效,反而可能增加藥物不良反應。【骨科醫生袁林】
2、鎮痛藥這類藥物主要指的是阿片類鎮痛劑,要注意的是,這類藥物由於不良反應和成癮性發生率較高,不能隨意使用,只能用於對NSAIDs治療無效或不耐受的骨關節炎患者,並且要嚴格控制劑量。
3、關節腔注射藥物這是臨床骨關節炎治療中常用的一種方法,不過可能存在一定的感染風險。其中常用的關節腔注射藥物有糖皮質激素、玻璃酸鈉。
糖皮質激素的特點是起效迅速,但其不良反應較重,反覆多次使用可能增加高血壓、糖尿病、感染的風險。因此主要用於骨關節炎急性發作期的治療。建議同一關節每年應用不超3次,間隔時間不應短於3-6個月;
非藥物療法和單純止痛劑療效不佳的膝關節骨關節炎可採用關節腔內拄射玻璃酸鈉。對減輕關節疼痛、增加關節活動度、保護軟骨均有效,治療效果可持續數月。對輕中度的骨關節炎具有良好的療效。每周1次膝關節腔內注射,4-6周為1個療程。注射頻率可以根據患者症狀適當調整。
4、緩解骨關節炎症狀的慢作用藥物此類藥物一般起效較慢.需治療數周才見效.故稱骨關節炎慢作用藥。具有降低基質金屬蛋白酶、膠原酶等活性的作用,既可抗炎、止痛,又可保護關節軟骨,有延緩骨關節炎發展的作用。但目前尚未有公認的理想的藥物,常用藥物氨基葡萄糖、雙醋瑞因、硫酸軟骨素等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5、新型藥物事實上,骨關節炎治療究其根本就是抑制炎症、減輕患者疼痛、改善關節功能,因此除了以上藥物外,臨床上還有一些新型藥物可以實現以上目標。【骨科醫生袁林】
修復性治療及重建治療
對於經內科治療無明顯療效,病變嚴重及關節功能明顯障礙的患者可以考慮外科治療,以校正畸形和改善關節功能。外科治療的主要途徑是通過關節鏡手術和開放手術。
1、關節軟骨修復術:該術式主要適用於年輕骨關節炎患者,尤其是單處小面積負重區軟骨缺損的患者。
2、關節鏡清理術:該術式可用於伴有機械症狀的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
3、截骨術:該術式主要用於膝關節骨關節炎,其通過改變力線來改變關節的接觸面。適用於青中年、活動量大、力線不佳的單間室病變。
4、關節融合術:該術式目前主要用於嚴重的慢性踝關節、指或趾間關節骨關節炎患者。
5、關節置換術:該術式僅適用於終末期骨關節炎患者。
結語
預防是最好的治療,我們平時要注重關節的防護,避免關節過度勞損,控制體重,儘可能減少骨關節炎的發生風險。
另外我們也要提高對骨關節炎的認識,一旦出現疑似症狀,及早就診,規範治療,最大限度地延緩疾病的進展、保護關節功能。[山東省立醫院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