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不是病,而是從孤獨中享受生活的最好姿態

2020-12-26 一株弗拉

謝謝誰為我祈禱,可是我並不困擾,誰能夠決定誰怎樣最好,我疏離得很舒服不需要治療 ———《離島》林一峰

Elements Garden - 夜の夏風

02:17來自一株弗拉

當手機鈴聲響起,你看見這是陌生號碼時,會不會猶豫一段時間,經過內心無數次掙扎再去接電話?

當家裡有客人來時,不管是什麼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進自己的房間並關上門?

你害怕面對很多人統一聚集的目光,你害怕別人過多的關注你。所以你失去了很多展現自己的機會,所以你留給了他人沒有記憶點甚至是不好的印象。當你不知道社交恐懼症的時候,你會想當然覺得自己就是內向,就是比別人差勁,甚至就是廢物;當你知道社交恐懼症的存在時,你得到的更是不理解:

「社恐?我看你就是內向!」

「你這麼內向可不行,一定要去改變,一定要變得外向!」

可見,人們對內向者和社恐患者的包容遠遠不夠。可是為什麼?只是因為大家生來就更加喜歡外向開朗的人,你就要去否定自己的價值甚至存在麼?從來只有人告訴你要去這麼做,而沒有人告訴你為什麼要去這麼做。為了贏得他人喜歡和關注,為了得到更多所謂展現自己的空間,你就不得不把自己置身於一個又一個尷尬的處境中,即便心裡難受也要學會社交的主流氛圍。可是,這不是你要的。你只是喜歡獨處時的放鬆自然,在這種氛圍下,你才能更好地展現自己。雖然有點孤獨,但何嘗又不是一種享受生活的最好姿態?

什麼是社交焦慮障礙的診斷標準呢?《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裡將原來「社交恐懼」的診斷詞條修訂為「社交焦慮障礙」。書裡寫道:對於社交場合有明顯的、不合理的恐懼;暴露於社交場合下會感到強烈的焦慮,擔心別人有負面評價;迴避社交場合,如果無法迴避,就變得非常緊張。症狀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即可被診斷為社交焦慮障礙。這個微小的改變,體現了精神醫學對精神障礙由淺入深地認識過程。

如今,有社恐的人一般都是離開表情包就不會說話,常常被別人誤以為是高冷。其實那只是手足無措的表現。表情包更能幫助社恐人士很好地表達情緒和心理,在必要的時候能自然地進行救場或終結話題,又因為方便「懶癌打字患者」使用,成為社恐患者的利器。可是即便有著一系列與正常人不太一樣的表現,也不能以偏概全地認為社恐患者除非改變自己,否則一定會一無是處。

舉個例子,有沒有發現似乎有藝術成就的大師幾乎都有心理障礙。他們雖然站在聚光燈下受盡崇拜,但他們總是性格孤僻,不善言辭。以畫蝦著名,提出「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視為俗媚,不似為欺世」的齊白石,就因為不想出門社交,對外謊稱自己心臟病復發,不接待客人。喬治·修拉創造出了點彩畫法,但是除了大家討論到的內容涉及到他的理論時,他會一直一言不發。還有社恐嚴重的西班牙女士Carmen Jiménez因為不想和人打招呼,裝盲人一裝就裝了28年……

不會正常的社交並沒有阻礙他們前進的步伐,反而促成了他們舉世聞名的成就。正是因為他們不去嚮往熱鬧繁華的現代生活,擁有一顆孤獨的內核,懂得安靜地享受生活,才會讓他們具備他人所沒有潛質與才華。以《夜遊者》這幅畫出名的愛德華·普頓,他的畫作裡到處透露著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他描繪獨處的各種各樣的人,是在描繪他自己,也是在描繪社恐患者。或許正是社恐給了他創作的靈感,為他的作品注入靈魂。

可見,患上社交恐懼並不是丟人的事情,它也不是病,更不是社恐人士否定自己,覺得自己是廢物的理由。

對於社恐患者來說,除了外界壓力,問題根源還是在自己的心裡。不要總覺得在別面前低了一頭,不要覺得喜歡獨處是錯。

現代社會確實離不開社交,但陷入自己尷尬又難受的境地不如坦然面對孤獨。如果一味的自卑,越來越恐懼,就無法走出自我否定的惡性循環。內向、獨處不會不快樂,社恐患者也不需要被所謂的他人拯救。這不是病。他們需要的不是緊張,也不是強行改變,而是接受自己,正視自己,從自己身上獲得快樂源泉。換個角度想想,有社交恐懼的人又何嘗不是提前看透了浮華世界的本質,更加深沉和冷靜地思考生活呢?

不妨給點社恐人士更多的包容和理解,讓他們去做自己。有時候,遠離喧囂,感受孤獨才是享受生活的最好姿態。

相關焦點

  • 活得孤獨是常態,享受孤獨是姿態
    人生來便是孤獨的,生活中的大量時刻你是一個人度過。而吳昕的生活方式之所以惹人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解決了與孤獨的關係問題,為我們獨處時應當如何度過提供了答案。畢竟,活得孤獨是常態,享受孤獨才是姿態。享受孤獨,是減少瑣碎社交的最好方式不論是社交或是獨處,主動進行這兩種活動的人,大多都是為了追求舒服的心理體驗。而享受孤獨的人,可以自己給自己快樂,不必借社交來讓自己獲得休憩。
  • 孤獨不是病,但真病了有的治 壹讀百科
    這類喜歡在孤島上獨自望海的群體,因恐懼而迴避交流,與社會相對隔絕,沒錯,就是傳說中得了「社交恐懼症」的病。畢竟,日積月累的優秀成績會推動形成完美主義的傾向,同時他們也享受著鼓勵與肯定。由於特別注重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社交時「我必須做好」「我必須要被欣賞」,一旦不夠完美,就會對負面評價異常敏感,導致焦慮害怕。實際上,這種群體真正害怕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他們把對社交情景的注意力轉移到自我感受和想像上,高度集中於對自我的盲目要求,如果一旦沒得到關注或肯定,寧可迴避社交。
  • 享受孤獨,是女人最高貴的姿態
    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在城市的鋼鐵森林當中,或許人就是一座孤島,即使相聚在一起,也還是形單影隻的。因為內心的孤獨無法排遣,所以與其勉為其難,不如回歸到一個人的狀態當中。享受孤獨,就是女人最高貴的姿態。在吵鬧聲和喧囂聲當中,就真的能讓自己的心靈變得熱鬧起來嗎?其實是不一定的。一個女人,若是無法讓自己的身心都參與到一個活動當中去,那本質上還是孤獨的。
  • 你恐懼的不是社交,而是無趣
    魯迅也是個好玩有魅力的人,生活中善於製造趣味,因此他很多朋友都懷念他的詼諧戲謔,精彩有趣。 這令我重新審視「社交恐懼」,梳理這個人生的常見經驗。我們恐懼的顯然不是社交,我們恐懼的是碰到無趣、死板。當我們遇到這樣的人,就像是照鏡子一樣,看見了鏡中同樣無趣的自己。 社交無非三種情況。
  • 其實,享受孤獨和自由,就是在享受人生
    是孤獨讓一個人變得出眾,而不是合群。和別人在一起,我們總處於社會狀態;只有在孤獨中,我們才接近自然狀態。孤獨是自己走向自己。當我們不用被迫與他人對話,才有時間與自己對話。社交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外在價值,但孤獨卻能塑造一個人的內在價值。
  • 為什麼社交恐懼?你有社交恐懼症嗎?
    放輕鬆,其實,偶爾在某些社交場合感到緊張是正常的,比如去赴約或者當眾演講,都可能讓你心裡七上八下。 真的社交恐懼症患者即使在日常交往中也會感覺焦慮、恐懼、難為情或者尷尬,會覺得有人在時時監控你,或者在背後評頭論足。
  • 喜歡孤獨的人,享受孤獨,喜歡獨處,這是一種什麼心理狀態?
    在獨處時,正是我們從凡塵俗事中抽身出來,回到了自己。所以,真正喜歡孤獨、享受孤獨的人不是冷漠麻木,而是內心豐盈、充滿了愛與溫暖。生活在現代社會,每個人心裡或多或少都會存在許多的煩惱,由煩惱生出恐懼,由恐懼生出悲哀,越是悲哀就越是害怕孤獨、逃避孤獨:冬天的寒冷讓他害怕,渴望著春日的暖陽來帶他走出孤寂;到了真正熱的時節,又覺得冷一些就好了。晴天的時候,盼望下雨能給自己一些撫慰;真正到了雨季,又抱怨沒有好天氣了。
  • 如何克服社交恐懼
    近些年「社交恐懼」越來越多地被提及,「越社交越孤獨」也是當代年輕人的心底的聲音。其實尷尬在現實生活中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你不能把控的事情發生,而怕尷尬是另外一回事,在正常社交的過程中,只要你有不帶攻擊、針對的正常言論沒有引起大家共鳴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就像一個話題說著說著沒話講一樣也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是你自我主動強化了不尷尬、怕尷尬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因為對不尷尬的過高期待就徹底放棄自己主動說話的動力。
  • 一個孤獨的人,沒有朋友和知己,活在自己的世界,是不是一種病?
    一個人喜歡孤獨,沒有朋友,沒有知己,總活自己的世界裡,是不是一種病?有沒有病不能用衡量的尺度來說的。社會中有形形色色的人,對喜歡孤獨的人也不要太偏見,他們也是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而已。1、內向的人喜歡孤獨內向性格的人天生不善交際,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有性格缺陷,孤獨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喜歡孤獨,一般都不善於言辭,都喜歡安靜做自己的事情,安安靜靜地生活,不是社交能力差,只是他們更願意感受來自安靜的力量。
  • 你是喜歡孤獨的人嗎?當享受孤獨變成一種潮流
    先講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永裡大介,他39歲了,英俊,未婚。大介是一個獨身主義者,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在東京購得了一套大型的獨居公寓,禁止外人隨意入內。大介崇尚獨處與自由,拒絕婚姻。藝術來源於生活——無論是將獨處當作自己的生活常態(如主動選擇單身,堅持不婚等),還是在和別人有聯結(如交朋友、談戀愛、結婚)的情況下依舊珍視自己的獨處空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過著,或者是,嚮往著永裡大介那樣的生活。喜歡孤獨,享受獨處,擁有完全的屬於自己的空間——這即是獨處者的生活方式,也是目標與理念。
  • 你也有社交恐懼嗎?
    每逢年末大家都會追問社交這一問題,好像大家都被社交困擾著,各種困惑障礙,他們渴望朋友,渴望被認知,卻總是走不出孤獨的怪圈;這種恐懼會對一個人在人生成長的路上增加太多的壓力和障礙,因為不能良好的開展自己的社交活動,至使工作、事業、愛情都不能達到自己的預想值。
  • 享受孤獨,是高層次女人的生活態度
    在習慣了被操縱的生活後,倘若有一天這些無形的線突然都斷掉了,迎來的也不是自由和解放,而是無所適從的恐慌。那個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已經失去了獨自面對生活、選擇人生的能力。活成別人期望中樣子,對於女人來說,是一種悲哀。
  • 夜讀|享受孤獨,野性生長!
    說起來真的很奇怪,當你真正步入社會後,身邊人走走停停,來來往往,換了一批又一批,最懷念始終是中學的生涯,你還記得中學時代你最好的那個摯友,中考和高考時埋頭苦讀.浴血奮戰的自己,還有那個青澀少年時代偷偷暗戀的那個人嗎?有人說,人變老的特徵,就是格外喜歡回憶過往。或許,並不是因為我們變老,而是我們終於成熟到,能夠去接納所有。
  • 孤獨,其實是最大的恐懼——《私人採購員》
    在我看來,最好的恐怖故事是那些微妙的,裡頭的故事和劇情不是只想單純地嚇著你,而是談論我們恐懼之下,更深層次的東西。對於一部出色的恐怖電影來說,可怕的不是屏幕上那些跳出來,想要嚇到的你畫面,而是未知,因為我們要在未知中,尋找恐懼的來源。
  • 社交恐懼:口罩能治好社交恐懼症?
    口罩掩蓋了很多微表情,所以戴上口罩,社交恐懼症減輕了?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內向並不是社交恐懼症。「我不喜歡和陌生人說話,我有社交恐懼症!」生活中很多人常常把這句話掛在口頭上。設想,我們跟陌生人互相不知道對方愛好、過去生活經歷等,聊什麼?必定需要一個過程去了解對方,才有可以聊的話題不是嗎?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有些緊張和焦慮是正常的。而社交恐懼症則是一種疾病,會導致患者部分社會功能喪失,甚至可能導致網癮、酒癮,甚至毒癮等不良後果的出現。
  • 相遇與相知的句子,我一邊享受生活、一邊嘗試孤獨
    寂寞,忍受,卻不甘心,於是浮躁,享受寂寞,也許是最好的選擇。Lonely, endure, but unwilling, so impetuous, enjoy loneliness, may be the best choice.
  • 你是內向還是社交恐懼?社交恐懼症的5個細節
    首先,要知道社交恐懼症和內向羞怯是不同的許多人認為社交恐懼症不過是膽小和羞怯不習慣參加多人聚會,而更願意待在家中,事實上,社交恐懼症患者不敢與他人交談,也不喜歡參加多人聚會,但這種情況不是因為他們膽小害羞,而是他們真的害怕和焦慮社交,試想一下,你是否會因為僅僅是從隔壁同學借了一個橡皮擦而全身緊繃,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不斷模擬如何表現自己的小劇場,甚至連手都在發抖
  • 人生而孤獨,享受孤獨的人才能放過自己!
    人生而孤獨,享受孤獨的人才能放過自己,要麼孤獨,要麼庸俗,孤獨讓我們變得出眾,而不是合群。《西雅圖》裡有一句話:人生而孤獨,這就是世界。在我眼中,孤獨分兩種,一種是沒有享受過繁華世界單純的孤單,一種是歷經悲歡離合後,學會與孤獨好好相處。
  • 社交恐懼,不想接觸陌生人,社交恐懼症該怎樣擺脫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有社交恐懼症了。據美國某科學研究協會調查顯示,在國內每年平均有大約四千萬人身處不同形式不同種類的焦慮中。這裡面有將近一千五百萬人被社交恐懼症折磨著。 二、直面弱點,迴避不是最好的辦法
  • 人害怕的不是「孤獨」,而是孤獨時遇到的「真實的自己」
    可又考慮到自己近些年,雖然生活單調、社交稀少,確實也顯得「一直孤獨」,但實際上之前的「窒息經歷」已經沒有再出現過,並且生活的不僅怡然輕鬆,也還有所收穫的客觀事實,便也不能就那麼單純的站隊「孤獨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