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誰為我祈禱,可是我並不困擾,誰能夠決定誰怎樣最好,我疏離得很舒服不需要治療 ———《離島》林一峰
Elements Garden - 夜の夏風
02:17來自一株弗拉
當手機鈴聲響起,你看見這是陌生號碼時,會不會猶豫一段時間,經過內心無數次掙扎再去接電話?
當家裡有客人來時,不管是什麼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進自己的房間並關上門?
你害怕面對很多人統一聚集的目光,你害怕別人過多的關注你。所以你失去了很多展現自己的機會,所以你留給了他人沒有記憶點甚至是不好的印象。當你不知道社交恐懼症的時候,你會想當然覺得自己就是內向,就是比別人差勁,甚至就是廢物;當你知道社交恐懼症的存在時,你得到的更是不理解:
「社恐?我看你就是內向!」
「你這麼內向可不行,一定要去改變,一定要變得外向!」
可見,人們對內向者和社恐患者的包容遠遠不夠。可是為什麼?只是因為大家生來就更加喜歡外向開朗的人,你就要去否定自己的價值甚至存在麼?從來只有人告訴你要去這麼做,而沒有人告訴你為什麼要去這麼做。為了贏得他人喜歡和關注,為了得到更多所謂展現自己的空間,你就不得不把自己置身於一個又一個尷尬的處境中,即便心裡難受也要學會社交的主流氛圍。可是,這不是你要的。你只是喜歡獨處時的放鬆自然,在這種氛圍下,你才能更好地展現自己。雖然有點孤獨,但何嘗又不是一種享受生活的最好姿態?
什麼是社交焦慮障礙的診斷標準呢?《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裡將原來「社交恐懼」的診斷詞條修訂為「社交焦慮障礙」。書裡寫道:對於社交場合有明顯的、不合理的恐懼;暴露於社交場合下會感到強烈的焦慮,擔心別人有負面評價;迴避社交場合,如果無法迴避,就變得非常緊張。症狀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即可被診斷為社交焦慮障礙。這個微小的改變,體現了精神醫學對精神障礙由淺入深地認識過程。
如今,有社恐的人一般都是離開表情包就不會說話,常常被別人誤以為是高冷。其實那只是手足無措的表現。表情包更能幫助社恐人士很好地表達情緒和心理,在必要的時候能自然地進行救場或終結話題,又因為方便「懶癌打字患者」使用,成為社恐患者的利器。可是即便有著一系列與正常人不太一樣的表現,也不能以偏概全地認為社恐患者除非改變自己,否則一定會一無是處。
舉個例子,有沒有發現似乎有藝術成就的大師幾乎都有心理障礙。他們雖然站在聚光燈下受盡崇拜,但他們總是性格孤僻,不善言辭。以畫蝦著名,提出「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視為俗媚,不似為欺世」的齊白石,就因為不想出門社交,對外謊稱自己心臟病復發,不接待客人。喬治·修拉創造出了點彩畫法,但是除了大家討論到的內容涉及到他的理論時,他會一直一言不發。還有社恐嚴重的西班牙女士Carmen Jiménez因為不想和人打招呼,裝盲人一裝就裝了28年……
不會正常的社交並沒有阻礙他們前進的步伐,反而促成了他們舉世聞名的成就。正是因為他們不去嚮往熱鬧繁華的現代生活,擁有一顆孤獨的內核,懂得安靜地享受生活,才會讓他們具備他人所沒有潛質與才華。以《夜遊者》這幅畫出名的愛德華·普頓,他的畫作裡到處透露著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他描繪獨處的各種各樣的人,是在描繪他自己,也是在描繪社恐患者。或許正是社恐給了他創作的靈感,為他的作品注入靈魂。
可見,患上社交恐懼並不是丟人的事情,它也不是病,更不是社恐人士否定自己,覺得自己是廢物的理由。
對於社恐患者來說,除了外界壓力,問題根源還是在自己的心裡。不要總覺得在別面前低了一頭,不要覺得喜歡獨處是錯。
現代社會確實離不開社交,但陷入自己尷尬又難受的境地不如坦然面對孤獨。如果一味的自卑,越來越恐懼,就無法走出自我否定的惡性循環。內向、獨處不會不快樂,社恐患者也不需要被所謂的他人拯救。這不是病。他們需要的不是緊張,也不是強行改變,而是接受自己,正視自己,從自己身上獲得快樂源泉。換個角度想想,有社交恐懼的人又何嘗不是提前看透了浮華世界的本質,更加深沉和冷靜地思考生活呢?
不妨給點社恐人士更多的包容和理解,讓他們去做自己。有時候,遠離喧囂,感受孤獨才是享受生活的最好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