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訊 2021秋冬男裝於北京發布,男裝藝術總KIM JONES 從美國藝術家肯尼?沙爾夫(KENNY SCHARF)的典藏之作中汲取靈感,將中式傳統匠心工藝,刺繡 流蘇 胸針 等材質元素融入設計當中,經典剪裁融合先鋒藝術。黃景瑜韓東君陳飛宇王俊凱黃軒走秀,難得一見這個數量級的明星登上正式又大牌的秀場走秀,引發網友熱議。
相關新聞視頻截圖
花樣美男李叔同 玩Cosplay唱民謠
1907年2月「春柳社」為國內徐淮賑災義演,李叔同飾的是小仲馬的《茶花女》,看看他平時正常的畫風就是風流倜儻的一枚公子哥,誰知cosplay文學名著中的美女也不在話下,沒錯兒,我們說的第一位民國80後歌手,就是李叔同。
提到李叔同,腦中必泛起「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魔性的旋律。這首歌的洗腦程度,讓廣場舞大媽神曲望塵莫及。因為它不分年齡地域,老少婦孺通吃,而且傳唱了一個世紀,估計還會傳唱下去。
這首《送別》,翻唱自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歌曲、約翰·奧德威創作的《Dream ing Of Home And Mother》,在美國後來卻漸近失傳。卻讓李叔同別具清新意境的填詞,在異國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李叔同cosplay茶花女
實際,它還有日語和韓語版本,都叫《旅愁》。李叔同正是1905年東渡日本,負笈遊學期間,聽到了這首歌。不同的是,日語版只是把原詞翻譯過來,改了點旋律,韓語版是被日本殖民後直接用了日文版。而李叔同則是重新填詞,屬於再創作。《送別》後來還被選作電影《早春二月》的插曲、《城南舊事》的主題曲。
李叔同在晚清、民國樂壇,創造了無數個第一:他是第一個用五線譜、作曲教學的人;第一個向國人講對位法、和聲等西洋樂理;創辦了中國第一本音樂雜誌《音樂小雜誌》;第一個在國內推廣鋼琴;第一個把貝多芬介紹到國內,並第一個將其命名為「樂聖」。
雖然是殿堂級別的「小鮮肉」,但是李叔同可以自由切換「小清新」的喲,別忘了,他可是我國早期「校園民謠」的奠基人之一,《送別》只是他創作的一大波學堂樂歌之一。
溫潤如玉趙元任 會33種語言愛寫情歌
民國時期,有一位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英俊少年,年紀輕輕便桃李遍天下。他就是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中國現代音樂學先驅、給廈門大學、雲南大學、東北大學寫校歌的趙元任。
上面的貢獻才只是冰山一角。我接下來哪怕再說一點點,你都會感覺到這枚「小鮮肉」是多麼恐怖的存在——
先說國語吧,我們的「元任歐巴」會33種+方言。為什麼帶個「+」號呢?比如說坐火車,旁邊的人不管是哪個地方的,「元任歐巴」只要聽他說幾句話,便會用其方言和他攀談。所以「元任歐巴」最怕坐火車,因為太麻煩,到哪兒都會被認作老鄉。
風度翩翩趙元任
再說外語。我們的「元任歐巴」精通(注意是「精通」哦)英、法、德、日、俄、希臘、拉丁七門外語!而且不單是這些國家的普通話,還包括方言土話、俚語喲~所以,「元任歐巴」在國外被認做老鄉的情況也屢見不鮮。乾脆叫「地球人的老鄉」得了!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1945年,趙元任做了美國語言學會主席,1960年又成為東方學會主席,西方語言學界流行著這樣一句話:「趙元任先生永遠不會錯。」
趙元任還是各科全能的曠世天才。先在康奈爾大學主修數學,畢業了成了哲學博士!又進入哈佛大學選修音樂,等到畢業留校任教,又成了物理學講師!所以甫一回國,年紀輕輕的他就與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合稱「清華國學四大導師」!
所以說,人家要想在音樂領域震一震,也跟玩一樣。1920年,劉半農寫了一首至今各大朗誦節目的標配——《教我如何不想她》,由天才「小鮮肉」趙元任譜曲,「一不小心」遍傳唱至今。
「一代詞聖」陳蝶衣 一生寫3000首歌
他和張國榮在《霸王別姬》裡飾演的程蝶衣名字只差一個字,雖沒有哥哥的盛世美顏,卻也有當得起名字的骨骼清奇,他就是「一代詞聖」陳蝶衣。
我們的陳蝶衣老師(以下簡稱陳老師)一生非常勤奮,到90歲那年,已經寫了近3000首歌詞了!要知道,人家可是1945年才開始歌詞創作的,那時候才剛剛「奔三」,也就是說六十年寫這麼多,一年要寫50首呢!
陳蝶衣
這還不是我們陳老師的主業,人家主要時間都用來辦雜誌了。譬如說,有一本逼格非常之高的雜誌,叫作《萬象》(你沒看錯,就是包羅萬象的「萬象」)。
包羅到什麼程度呢?可以讓當時兩位「水火不容」經常互掐的文壇大佬,都在上面投稿,就是張愛玲和傅雷。陳老師左手辦雜誌,右手寫歌詞,而忽略了對兒子的教育,任其「野蠻生長」,結果「一不小心」成了指揮家。
咱們的陳老師寫歌詞,年齡越大,越入化境。怎麼說呢,這裡的「境」不單指境界,也指環境。譬如說,人家上個四十年代在上海,還要揀咖啡館這樣的安靜場所搞創作。
等到了期頤之年,高高興興跨世紀的陳老師,決定邊寫歌詞邊追「當季新品」——去肯德基、麥當勞裡搞創作去了!
所以說,對於我們不走尋常路的陳老師,吃著流水的快餐,留下雋永的經典。
「一代歌仙」陳歌辛 歌曲上英美排行榜
前文提到的陳蝶衣,有「一代詞聖」的稱號,著實給民國音樂新生代開了個好頭。接下來的這位依然姓陳。較之「詞聖」的頓挫況味,這位的名號比較飄逸——「一代歌仙」。
怎麼樣,長得是不是也很清新俊逸?人家可是有四分之一印度血統呢!提到印度,在大家印象裡是個歡樂的國度,一言不合就尬舞。所以,我們的「歌仙」流行至今的歌,要麼過年的時候唱;要麼聯手陳蝶衣,你作詞,我作曲,讓小哥費玉清唱。
而我們的歌仙陳歌辛寫了一首歌,火遍華語世界後,又在英語世界呈燎原之勢。不單淪陷好幾大洲,還先後出現了不同的英文版本。那就是《玫瑰玫瑰我愛你》。
陳歌辛
這首歌由「上海灘七大歌后」之一姚莉在1940年首唱,此後便常演常新,常唱不衰。五十年代初,澳大利亞DJ威爾福瑞德·託馬斯在香港聽到這首歌后,如獲至寶,便帶到倫敦播放,結果大受腐國人民歡迎!
外國人看奇貨可居啊,索性重新用英文填詞。於是這首歌搖身一變,成了《Rose,Rose,I Love You》,並由一位美國明星弗蘭基·萊恩演唱,結果一炮而紅,登上了Billboard公告牌榜單前三!
彼時,相對於如盛開玫瑰般奔放的米國,腐國民風就相對保守,對原詞的改動少一些,由一位如玫瑰花蕾般嬌羞可人的少女佩圖拉·克拉克演唱,裡面有不少中國元素,連名字都是音譯——《May Kway》。英國歌曲排行榜單上也了十六名呢。
如今,一代歌仙已讓這支《玫瑰》開放到了世間每一個角落,就像美國大詩人朗費羅說的那樣,「音樂是全人類共同的語言」。然而我還要補充一點,我國大詩人白居易還說過:「仙樂風飄處處聞」,來形容歌仙陳歌辛其人其樂,是最貼切不過的了!(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