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零友爆料,他在廣場街一個店裡買的肉鬆麵包,吃了哈感覺不對,他說感覺就像是棉花,打火機一燒就是焦味,為此,還錄了一段視頻發過來:
肉鬆是棉花做的?
小零哥
找來了網上熱傳的肉鬆餅竟是棉花做的內容:
用一步步截圖分析
清晰準確地告訴你
這位塗著紫色指甲油自帶菊花圖案的造謠者
是怎麼把你一步步帶到坑裡
讓你當時信服「肉鬆是棉花做的」謠言。
第一,「我們把肉鬆蛋糕的肉鬆捏出來」
(撕得像棉花柳絮狀,先給你個心理暗示——這貨會不會是棉花?)
第二,「放到水裡面去,來看看肉鬆蛋糕的肉鬆到底是什麼來的」
(這時候水還是清澈見底的,再給你心理暗示)
第三,「水渾濁變黃了!是經過染色來的」
(直接定性是染色,不讓你思考一分鐘)
第四,「看到沒,全部是棉花,根本不是肉鬆來的,這就是經過染色的肉鬆蛋糕」
第五,「我們用打火機點一點,可以證實一下,哇!一燒呲呲響!燒的還是黑的!
(直接用火做實驗,給人信服的感覺,仿佛是要《走近科學》的節奏)
第六,「不要再買了,不要害小孩,不要再給他們吃了!這根本不是所謂的肉鬆,是棉花,棉花,棉花!你看這些絲你就知道,這是棉花絲,根本不是肉鬆,看到沒有?」
(非常強烈的心理明示,重複了三遍是棉花,並提起會害小孩讓你驚恐,撕成棉花狀告訴你這就是100%棉花,「看到沒有」問句形式很蠱惑人心)
第七,那些黑心的商家,真是要拿去嚴打!就是這個肉鬆蛋糕,吉利人家這個牌子的!
(最後,造謠者代表「正義」譴責所謂黑心商家,曝光所謂的棉花肉鬆蛋糕品牌)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這是謠言!這是謠言!這是謠言!
謠言!!肉鬆餅是棉花做的?這是謠言,食藥監已闢謠!
不少喜歡吃肉鬆的人表示很擔憂:
肉鬆真的都是棉花做的?
下面讓小零哥先給大家來分析分析!
視頻拍攝者進行了實驗,證明肉鬆麵包上面的肉鬆是棉花,讓公眾擔心不已。有人在家模擬視頻內容將肉鬆進行了水洗,經水洗後肉鬆的確為白色絮狀,可以點燃,但品嘗為肉味,且燃燒時散發出肉燒焦的臭味,與棉花有本質區別,棉花成分為纖維素,無法下咽,燃燒應無臭味。通過現場檢查,基本排除了肉鬆麵包是棉花的可能。
看完闢謠後
你們還有啥不放心的嗎?
小零哥繼續來分析
肉鬆是指用肉作為主要原料,經煮製、切塊、撇油、配料、收湯、炒松、搓松後製成的肌纖維蓬鬆絮狀的肉製品。一般在我國的東部和東南部比較流行,基本上所有的禽畜肉類都可以製作成肉鬆,現在還有用魚肉做肉鬆的。而棉花是錦葵科棉花屬植物的種子纖維。
從二者的成分來看,肉鬆和棉花有很大區別。肉鬆的本質是一種肌肉纖維,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而棉花的本質是植物纖維,主要成分是纖維素。蛋白質是三大供能營養素之一,而纖維素是一種不可溶膳食纖維。
由於成分不同,棉花和肉鬆吃起來的口感也有很大差異。肉鬆吃到嘴裡 ,輕輕一咬就會融化,很鬆軟。而棉花,表面看上去鬆軟,但放入嘴裡卻嚼不爛。就好比吃芹菜梗,它的筋很多,咬也咬不爛,主要就是因為芹菜梗中的纖維素很多,而棉花中的纖維素比芹菜梗還要多。
真用棉花冒充肉鬆,一吃就會識破,商家不會造這樣明顯的假讓消費者來告。而且,一旦被識破也不會有消費者買了,商家是不會做這種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買賣的。
總的來說,棉花是不可溶植物纖維,雖然從外觀上可以冒充肉鬆做出看上去蓬鬆的肉鬆餅,但是口感與肉鬆有很大差異。如果真有商家用它做肉鬆餅,腦子很可能是進了棉花。
視頻中還將洗出的絮狀物(肉鬆)用打火機點燃,可以看到燒黑了,說能夠燒黑就是棉花。這種推理也完全沒有依據,存在很大誤導。
其實,食物能點燃是一種普遍現象。要知道,我們平時說的食物能量,最早就是採取真空燃燒的方法得出的。
看清楚了吧?
棉花做肉鬆?幾乎沒可能!!!
所以上面的內容
純屬謠言!
純屬謠言!
純屬謠言!
其實無辜躺槍的,除了肉鬆餅
還有下面這些:
香蕉浸泡「不明液體」,吃了有毒?
前些日子,一個「香蕉浸泡不明液體」的視頻在微博、微信群和朋友圈廣為流傳。消費者紛紛擔心不明液體是有毒的,甚至有網友說是甲醛。
農業專家對此進行了說明:系保鮮劑別擔心。
喝豆漿引發乳腺癌?
有說法表示,豆製品含有大量的植物雌激素,可能引發女性乳腺癌等。
真相是:廣東省人民醫院乳腺科主任廖寧介紹,植物雌激素與乳腺癌之間沒有直接關係,且有多個研究證實,喝豆漿不僅不會導致乳腺癌,還會降低乳腺癌的發病率。
粉絲是塑料做的?
之前一段粉絲燃燒的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稱粉絲中含有塑料,呼籲大家不要吃。對此,南昌大學食品學院教授鄧澤元解釋,粉絲一般是用綠豆,豌豆等加工做成的,含有一部分澱粉還有一部分蛋白,加上粉絲比較細又很乾,和空氣的接觸面積非常大,本身就很容易點燃,因此,「粉絲能被點燃就不能吃」的說法是謠言。而且,更關鍵的是,塑料是聚乙烯或者是聚丙烯,是不溶於水的,是很難加入到粉絲裡面。
除了粉絲,還有大米也被人傳說用塑料可以做出來,同樣,有人放上所謂的視頻。但實際上,視頻中,機器中產出來的顆粒,根本不是大米!而是塑料造粒 。
請文明使用朋友圈
謠言止於智者 切勿傳謠信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