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胡廣欣
古典吉他演奏家楊雪霏最近推出中國作品集《中國素描》,其封底是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附近的馬路拍攝的:一邊是現代化的國家大劇院,一邊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楊雪霏模仿披頭四樂隊那張經典專輯的封面,提著吉他走在斑馬線上,將這條馬路變成了自己的「Abbey Road」。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楊雪霏談到這張照片:「這正好呼應了專輯的選曲,有種從古老跨入現代的感覺。」
《中國素描》是楊雪霏20年來對中國作品持續探索的集中展示,收錄《春江花月夜》《漁舟唱晚》等多首以古典吉他演奏的中國作品。為什麼做這樣一張「西方樂器+東方音樂」的混搭作品?楊雪霏坦言,作為一名活躍在國際舞臺的中國音樂家,她希望以音樂作為橋梁,吸引世界更多觀眾關注中國文化。
古典吉他很適合演奏中國傳統音樂
楊雪霏是當今活躍在國際舞臺的頂尖古典吉他演奏家之一。她在倫敦皇家音樂學院深造,取得最高演奏文憑,之後常居英國,在國際舞臺開創職業演奏生涯,演出足跡橫跨美洲、歐洲和亞洲50多個國家。
「小提琴有《梁祝》,但古典吉他幾乎沒有專屬的中國曲目。」楊雪霏坦言,古典吉他的曲目大多是西方音樂,這次做《中國素描》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希望拓展古典吉他的作品。《中國素描》中收錄的都是中國作品:古曲《胡笳》《陽春白雪》、民歌《可愛的一朵玫瑰花》、民間小調《春江花月夜》《彩雲追月》《瑤族舞曲》等等,時間跨度從漢末直到當代。
在保有原曲主體的基礎上,以充滿新意的配器與創作手法全數改編為包括吉他獨奏、吉他及簫與吉他及古箏的二重奏、吉他與管弦樂團的協奏曲等不同版本。除了改編之外,專輯還收錄了當代音樂大師譚盾、陳怡等人特地為古典吉他創作的原創作品:「我希望可以豐富古典吉他的曲目,所以一定要有原創作品。」
除了楊雪霏的吉他獨奏之外,專輯還有張維良的蕭、袁莎的古箏與傅人長指揮下的廈門愛樂樂團的加入,極大地豐富了吉他與不同樂器搭配演出的多面表現力與獨特魅力。楊雪霏特別提到與古箏演奏家袁莎合作的《長相思》:「這是一首講述兩個朋友互相思念的曲子。吉他和古箏這兩種樂器有點像,最後出來的效果是兩種樂器的聲音纏綿在一起,又能聽出微妙的差異。」
在楊雪霏看來,古典吉他很適合用來演奏中國音樂:「吉他原本是一種沙龍樂器,私密性強,跟講究詩情畫意的中國音樂很匹配。」她希望,《中國素描》能夠成為一扇窗口,讓世界觀眾了解中國文化:「中國音樂在世界仍然比較小眾,我嘗試用西方觀眾熟悉的樂器來推廣中國音樂,在國外的音樂會上會演奏中國曲目,觀眾覺得新鮮,可能也會對曲目背後的中國文化感興趣。」
流量不應成為演出唯一的衡量標準
8月30日晚,楊雪霏在廣州大劇院歌劇廳舉行了獨奏音樂會,帶來多首《中國素描》中的作品。
這場音樂會能順利舉行實屬不易。廣州場音樂會原計劃在2月舉行,受到疫情影響而延期,北京場也順延至9月。楊雪霏從英國回到中國,在這一輪巡演開始前,在上海隔離了14天,「還好隔離時我帶著吉他,失眠的時候、焦慮的時候,還可以彈彈琴,放鬆一下緊張的心情」。
疫情對全球的線下演出造成極大衝擊,除了中國巡演能夠順利舉行,楊雪霏原定的澳大利亞和美國的演出目前仍遙遙無期。無論是流行圈還是古典圈,有不少音樂人開始轉戰線上,楊雪霏也一樣。在隔離期間,楊雪霏實現了她的B站首秀,首次直播就收穫了1.6萬觀眾。據悉,她也已經入駐了抖音和快手。
在英國的時候,楊雪霏應邀參加了一個澳大利亞的線上藝術節,收穫了一次還不錯的直播體驗:「全球的觀眾都可以收看,還有美國觀眾半夜兩點起床看我的演出。而且這種直播形式還是挺適合吉他獨奏的,觀眾們可以在家吃著東西、帶著孩子和狗一起看演出,有點像當年音樂沙龍的感覺。這是線下的音樂廳演出所不能給予的。」
面對線上演出,她也坦言心情有點矛盾:「雖然線上直播看上去流量很大,到底有多少人好好在欣賞音樂?我們不知道。現在國內外大部分的線上演出都是免費的,但對古典音樂家而言,線上的流量有多少可以真正轉變為買票的觀眾?也有人跟我說應該做點通俗的東西來吸引流量,但我始終認為藝術跟娛樂是兩個不同的領域,藝術不可能跟娛樂比流量,難道流量要成為音樂演出的唯一衡量標準嗎?」(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圖片 | 環球音樂提供
責編 | 胡廣欣
審籤 | 張德鋼
實習生 | 陳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