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古裝劇《延禧攻略》引發網友熱議,該劇以貼合歷史的改編、簡約細膩的美感,成為暑期檔「爆款」。除了考究用心的清宮布景、古典素雅的「莫蘭迪」色調外,有細心的觀眾發現,劇中有不少非遺元素!崑曲、緙絲、絨花、打樹花……透過螢屏觀眾可以真切感受到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不過,在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時,有專家認為,劇中關於香雲紗的展現,有點「說不通」。
《延禧攻略》非遺文化受到關注
隨著《延禧攻略》熱播,在劇情被觀眾津津樂道的同時,不少劇迷對該劇的服化道給予好評。而且劇中「植入」的崑曲、緙絲、絨花、打樹花等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年輕觀眾感受到傳統文化之美。
崑曲
《延禧攻略》中,高貴妃唱著《長生殿》的《埋玉》,跟乾隆告別,此時畫外響起她最愛的《貴妃醉酒》,如她所說:「此生皆醉在戲中,從未醒來。」不管是《貴妃醉酒》還是西暖閣上的絕唱,人物的藝術和人生終結完美契合的同時,觀眾也可以領略到崑曲的華麗婉轉、嫋娜情深。
據史料記載,乾隆年間,崑劇折子戲最盛。崑曲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2001年,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崑曲的唱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對中國近代的所有戲劇劇種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崑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牡丹亭》《長生殿》《紫釵記》等都是保留劇目。
刺繡
女主角魏瓔珞初入宮,便在繡坊任宮女。劇集用大篇幅、多細節展示了刺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推繡、打籽繡、盤金繡、盤繩繡、珠繡、圈金等多種刺繡工藝包含其中。
京繡又稱為宮繡,構圖、用料、針法都有固定程式和規範。繡的方法上講究慢工出細活,繡品需平、光、齊、韻、和、順、細、密;圖案精細秀麗、形象逼真,內容上要求「圖必有意,紋必吉祥」。
此外,錦州滿族民間刺繡在劇中也有體現。魏瓔珞用滿繡技法繡雲霞,「紅霞藍天,相映成趣」,折服了繡坊上下。據悉,滿繡是指整幅作品均以繡線鋪滿,不留空隙。一幅滿繡作品,從設計到一針一針完成,短則一月,長則需耗時數月。
緙絲
劇中的扇子和服飾都用到了緙絲工藝。作為從宋朝以來皇家的御用織物之一,緙絲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說法。清宮織繡類團扇以緙絲最為精美,如太后所握團扇,仿製了清朝沙面貼絹仙鶴桃樹圖團扇;高貴妃所用之扇,仿製了清朝紅色緙絲烏木雕花柄團扇。
2006年,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緙絲又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延禧攻略》請來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傳承人顧建東作為指導。顧建東透露,緙絲技術與大家熟悉的刺繡有本質的區別,它是通過通經斷緯,一絲一絲織就成的,在完成一個成品之前還要經過好幾道複雜的工序,而在這個過程中只要有任何一點差錯,整件產品就意味著作廢,所以每一件成品都是獨一無二的。
絨花
《延禧攻略》中,秦嵐扮演的富察皇后的打扮可以用樸素來形容,她頭上佩戴的絨花引來網友關注。根據史料記載,富察皇后「平居冠通草絨花,不御珠玉」。其實,絨花是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工藝,在唐代甚至被列為皇室貢品,而且在康熙、乾隆年間達到了鼎盛,而且鑑於其與「榮華」諧音,所以有吉祥祝福之意,備受後宮佳麗喜愛。
2006年,南京絨花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的絨花非遺傳承人趙樹憲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劇組一共預訂了19款絨花髮飾,我和徒弟們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才做好。」富察皇后那款「搖錢樹」造型是其中最複雜的,用了一個星期才完成。《延禧攻略》的大火,使得南京絨花一時聲名大噪,訂單暴增。
打樹花
《延禧攻略》中還可以看到距今已有500餘年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打樹花」技藝,這也是首部將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古老節日社火」帶到觀眾視野的影視作品。
李白曾有「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的詩句讚美秋夜冶煉盛景,因此在《延禧攻略》中「打樹花」被稱作「萬紫千紅」,是高貴妃為了取悅太后而精心準備的節目。
打樹花是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據說當年張家口蔚縣暖泉鎮有好多鐵匠作坊,每逢年節,鐵匠們同樣渴望熱鬧喜慶,他們從打鐵時四濺的火花中得到靈感,把熔化的鐵水潑灑到古堡城門上方的磚牆上,好似朵朵煙花盛開。這種特別的「煙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其熱鬧喜慶的氛圍不輸給煙花。
表演時匠人身著厚重羊皮襖,用新出爐1600多攝氏度的鐵水潑灑到古城牆上,迸濺形成萬朵火花,因形狀猶如枝繁葉茂的樹冠而被稱為「樹花」,場面十分壯觀。負責這場戲「打樹花」表演的匠人們不辭辛苦參與拍攝,只為能夠把文化傳承下來,一位老匠人說:「希望通過電視劇,讓大家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到底有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