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唱片機。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近日,費玉清的《一剪梅》在海外爆紅,不僅登上挪威、芬蘭、瑞典等北歐國家的Spotify音樂榜單前列,相關視頻在YouTube上的觀看量更是突破500萬,引發網友熱議。一首36年前的老歌,卻在今天重新煥發生命力,既有一波「回憶殺」,也有年輕網友疑惑:誰是費玉清?
音樂作為一種象徵,承載的是一種群體性的文化記憶,像博物館的標本一樣呈現並區分了不同的年代。哪些歌至今還躺在你的歌單裡?不同年代的人都聽什麼歌兒呢?
「30後」:蘇俄旋律最搖擺
「我年輕的時候喜歡聽俄羅斯民歌,像《小路》《紅莓花兒開》《喀秋莎》《山楂樹》《白樺林》《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都是我們那個年代的流行歌曲。」海南大學退休教授王春煜出生於1936年,那時中國最有名的歌手是「金嗓子」周璇,《天涯歌女》《五月的風》《叮嚀》《花好月圓》則是那個年代的流行金曲。
1955年,王春煜讀大學的時候,蘇聯的電影在各大影院相繼上映,戲劇、音樂(包括古典音樂、芭蕾舞、俄羅斯民歌、蘇聯歌曲等等)在北京的舞臺上演並廣泛流傳,那時的年輕人以讀俄羅斯的小說和詩歌為榮,蘇聯的文化藝術對王春煜那一代大學生的影響非常大。
提及俄羅斯民歌,王春煜感慨道,他年輕時覺得俄羅斯民歌特別優美,每當和朋友們唱起《伏爾加船夫曲》他就會想起母親河黃河;唱《三套車》會被悲傷憂鬱的情緒感染;唱《神聖的戰爭》和《共青團員之歌》,也能感受到《黃河大合唱》和《在太行山上》一樣震撼的力量。
「不光是我們這一輩人,後來被稱作『老三屆』的知青都是在這些音樂旋律中成長起來的。」王春煜回憶道,俄羅斯民歌曾寄託一代人的信念、追求和理想,《草原》《卡林卡》《田野靜悄悄》《夜鶯》《小鈴鐺》《青年近衛軍》《勇敢的頓河哥薩克》《出發》《列寧山》等等,都是那個年代青年人傳唱的金曲。
鄧麗君的歌曲磁帶。
「70後」:白衣飄飄的年代最愛港臺音樂
在電影《芳華》中有這樣一個場景:上世紀70年代的部隊文工團中,文工團女兵蕭穗子正和她的朋友們在房間裡偷偷試穿從廣東買來的新式襯衣和緊身牛仔褲。這時突然傳來了敲門聲,原來是文工團小號手陳燦,他帶來了一臺錄音機,神神秘秘地把一盤磁帶放進錄音機,按下開關鍵,甜美溫柔的歌聲傳了出來:「愛的日子裡,讓人難忘記……」
這正是鄧麗君的歌。鄧麗君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流行音樂的標誌。雖然她本人一生只客串過三部電影和兩部電視劇,但她的形象、她的歌曲在各種影視劇中反覆出現。陳可辛導演的電影《甜蜜蜜》,片名就是鄧麗君的歌名,劇情也是以她的歌作線索。電影的開頭,張曼玉坐在黎明的自行車後座上清唱《甜蜜蜜》,成為香港影史經典的浪漫場景。
海口「70後」市民金曉曼是聽著鄧麗君的歌長大的,徐小鳳、鄧麗君和龍飄飄是她父母喜歡的歌手。「我們小時候聽歌氛圍比現在好,現在是自己戴著耳機獨自聽歌,我們小時候是一家人圍在一起聽歌,我也聽了很多父母那個年代的流行音樂。」那個時候,大家聽歌主要是用收音機,條件好點的家庭還會有黑膠唱片。
金曉曼家裡既有磁帶,也有黑膠唱片。這兩種不同的媒介,也顯示了兩代人的音樂喜好,黑膠唱片主要是父母喜歡的歌手,磁帶則是她這一代人喜歡的音樂,如王傑、崔健、齊秦、Beyond、譚詠麟、張國榮、張學友等人的專輯。
1989年,19歲的金曉曼讀大一,校園裡最熱鬧的活動是各種迎新晚會和舞會,這些活動都少不了音樂,經常可以看到高年級的學長抱著吉他給新生唱歌,都是當時流行的港臺音樂。「我們那一代人,經常可以看到男生在女生宿舍下面彈吉他唱歌,我們女生也喜歡抄歌詞,往往因為一句歌詞而愛上一首歌。」
周杰倫。
「90後」:誰的青春裡沒有一首周杰倫
6月12日零點,周杰倫新歌《Mojito》及歌曲MV在QQ音樂上線,上線僅1小時,銷量便突破了100萬張。歌曲的火爆也導致QQ音樂崩潰。這跟去年周杰倫推出的《說好不哭》的關注度如出一轍。從2014年到現在,在網絡上等待周杰倫的數字專輯,已經成了粉絲們的一種習慣。
「周杰倫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整個青春,他包攬了無數『80後』和『90後』的年少時光,在我們的人生裡留下怎麼也擦不掉的痕跡。」海口「90後」市民劉戀說,2020年的夏天,刮的是「懷舊風」,從劉若英的一首《後來》到伍佰1996年發行的老歌《Last Dance》,五月天、孫燕姿的線上演唱會在熱搜輪番刷屏,隔著屏幕唱哭了一代人。
「21世紀初期的華語樂壇,是個神仙打架的年代,無數優秀的音樂人湧現。雖然我也喜歡孫燕姿、五月天、陳奕迅、林俊傑,但周杰倫只有一個,他的歌穿透時間,閃耀著永不黯淡的光。」在劉戀看來,周杰倫每一首歌裡都有一個故事,可能是與《簡單愛》相關,也許是《三年二班》的往事。
「年少時,總有些人在不經意間就陪伴你走過了漫長時光,而周杰倫,就是這樣的人。」對劉戀這一代人來說,他們是聽著周杰倫的歌長大的:在《蝸牛》裡,「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陽光靜靜看著它的臉/小小的天有大大的夢想」,我們學會如何堅持到底;在《世界末日》裡,他像個朋友一樣,輕聲問你累不累,還睡不睡;在《聽媽媽的話裡》,「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想快快長大/才能保護她」,明白了「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05後」:聽歌也要國際化
「周杰倫微博數據那麼差,為什麼演唱會門票還難買?」去年,豆瓣小組的一個提問引發了一場網際網路大狂歡。對「00後」來說,沒有微博的周杰倫也許已經是「中古人物」,那新新人類「00後」聽誰的歌呢?「我比較喜歡特洛耶·希文、泰勒·斯威夫、IU,我們很多男同學喜歡外語歌,女同學更偏愛王一博、蔡徐坤等藝人的歌曲。」13歲的林川就讀於海南華僑中學初一年級。
「我也聽華語歌曲,我媽媽的車載音樂有李健、許巍和樸樹的民謠,爸爸的車載音樂只有鄧麗君,他們接我上下學時,我就會跟他們一起聽音樂。」林川有追日本動漫《RE:0》,也喜歡聽裡面的日語歌。他說,遇到好聽的音樂會與同學們一起分享,晚飯之後、晚自習之前的這段時間,學校也會放學生點播的歌曲,這些歌曲也多是外語歌。
林川的媽媽是「80後」,讀中學時才開始聽英文歌,初衷是為了提高英文語感;「70後」金曉曼雖然有海外訪學經歷,卻仍不習慣聽英語歌,她認為聽懂歌詞才能產生共鳴;林川從在幼兒園聽到第一首英文歌開始,就喜歡上了英語歌的旋律,沒有任何陌生感。
(本版照片均為資料圖片)
責任編輯:鄧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