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氣起源與生命進化有沒有直接的關係,是氧氣促成了生命嗎?

2020-12-23 宇宙探索百科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庫爾特·康豪瑟爾研究小組最近發表研究結果稱,在27億年前地球上出現單細胞生物的時候,大氣裡的氧氣突然增多。由此形成了地球環境中的「大氧化事件」,並促進了地表環境的改變和高級生命誕生。這是地球生命進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兩種因素的巧合

康豪瑟爾得出「大氧化事件」的結論是源於兩種物質的巧合,即鎳和產甲烷細菌。它們之間是一種什麼關係呢?

鎳是確保產甲烷細菌生存的重要元素。如果缺少鎳,對產甲烷細菌至關重要的酶就會遭到破壞,從而導致產甲烷細菌死亡。而產甲烷細菌是破壞氧氣的重要微生物,它們在數億年間,一直阻止氧氣在早期的地球大氣裡積聚。如果產甲烷細菌的數量大幅減少,則會使氧氣不受破壞,從而讓大氣中充滿氧氣,於是「大氧化事件」發生。

氧氣的產生是光合作用的結果。光合作用把陽光轉變成化學能和氧氣。在27億年前出現「大氧化事件」時,第一種光合微生物「藍綠」藻或者稱藍細菌大約已經進化了3億年。但是它們生成的氧氣很快就被數量更多的產甲烷細菌生成的甲烷破壞掉了。

研究人員分析水成巖發現38億年前早期地球上海洋裡的鎳含量較高。但27億年前到25億年前,即「大氧化事件」開始的時候,鎳的數量急劇下降。鎳的減少為「大氧化事件」打下了堅實基礎。因為,鎳含量下降有效降低了甲烷生成。這就促使地球上的氧氣迅速增多,生命慢慢形成。而27億年前正是地球上出現單細胞生物的時候,也是早期大氣裡的氧氣突然增多的時候。

所以,這種關係可以如此推理:鎳減少→產甲烷細菌死亡→甲烷生成減少→氧氣破壞減少→產生氧氣的微生物增多→氧氣大量產生(「大氧化事件」開始)→單細胞生物大量出現→生命從單細胞到多細胞發展→低級生物→高級生物。

那麼,鎳是如何減少的呢?研究人員認為,27億年前地殼降溫導致了鎳水平的下降,因為地殼降溫意味著很少有鎳通過火山爆發的方式進入海洋。

同時,由於氧氣的大量出現,對地球地形和地貌的變化也起到了促進作用。例如,氧氣的腐蝕作用促成了對巖石侵蝕,也形成了河流和塑造了海岸線,甚至把地球塑造成了圓形。 不過,在康豪瑟爾得出「大氧化事件」結論之前,一些古生物學家認為,地球上最為簡單的單細胞生物的礦化沉積物是在北冰洋底部找到的。這些原始生物生活在距今大約5.6億年之前。

而在過了大約1000萬年之後,這些生物開始擁有了多細胞的複雜結構並逐漸在海洋底部蔓延開來。又經過2000萬年,多細胞生物開始發生分化,由於所處的生存環境存在著差異,它們便走上了不同的進化之路。

其他研究的印證

實際上,把鎳、產甲烷細菌與氧氣增多聯繫起來是一種推論,這當然是以前沒有人考慮過的,但這種聯繫是否真的是因果關係,不僅需要其他研究結果來證實,恐怕還需要化石或實物的證據來證實。

2016年,加拿大王后大學的考古學家蓋伊·納波恩等人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但是氧氣迅速增加和生物大量出現的時間則要晚得多。

納波恩等人對北極冰層和北冰洋底部進行研究後發現,在這裡分布著大量史前生物的沉積物。通過使用放射性碳測定法對它們進行鑑定,這些生物均出現在大氣中的氧氣快速積累後大約500萬年。而這個時候是在距今大約5.6億年前。由於地球大氣中的氧氣開始迅速積累,促進了多細胞生物的發展。

蓋伊·納波恩認為,在氧氣大量出現在大氣層中後,地球像是被接通了開關,山巒的景色開始變化,海洋中也出現了首批多細胞生命。在氧氣分子溶入海洋1000~1500萬年之後,那裡也開始出現最為原始的浮遊植物。

另外,納波恩也認為他們的發現揭開了以前一個讓達爾文也感到困惑的問題,即為什麼在500萬多年以前,地球上會突然出現大型動物?納波恩等人的回答是,大型動物的突然出現有可能是由於全世界海洋的氫氣含量急劇增加造成的。

在580萬年前的冰河世紀結束後不久,地球上的氧氣含量便急劇增加,伴隨著氫氣的增加,加拿大紐芬蘭的阿瓦隆半島上率先出現了大型動物。納波恩認為,當最古老的沉積物開始在阿瓦隆半島上聚積時,全球海洋中幾乎沒有或完全沒有多餘的氧氣,而在那一段時期堆積的沉積物中根本沒有動物化石。

但在冰河世紀過去後不久,有證據表明,大氣中的氧氣含量急劇增加,當時的大氣含氧量已經達到了現今氧氣含量的15%,而這一時期的沉積物中就出現了與最古老的大型動物化石有關的證據。

納波恩和其研究小組在紐芬蘭島東南海岸的砂巖巖層之間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複雜生物形態。這意味著地球上最早出現複雜生物的時間向前推移至575萬年前,而那時,冰河世紀的厚厚「雪球」剛剛融化不久。在此之前,地球上的生物曾經經歷了長達30億年的單細胞進化過程。

納波恩研究小組的成員還包括來自丹麥南方大學的甘菲爾德先生和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西蒙·波爾特。他們的研究也只是說明,氧氣的大量出現使得約5.6億年前出現大量的單細胞和多細胞簡單生物,以後在575萬年前出現了複雜生物和大型動物,但卻沒有說明地球上的氧氣和氫氣的產生是與鎳和產甲烷細菌有關。

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

不過,納波恩研究小組對地球上氧氣增多的解釋與傳統的解釋比較吻合。

這種解釋是,冰河的融化增加了海洋中營養成分的含量,並導致單細胞有機生物發生增殖性細胞分裂,它們開始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而地球上80%的光合作用是在海洋中發生的。深海裡的植物也有葉綠素,只是含量較少而已。它們除了含葉綠素外,還含有藻褐素、藻藍素或藻紅素,這些色素蓋住了為數不多的葉綠素,而使它們並不呈現出綠色。太陽光照到海面上之後,陽光含有的7種波長的光便排著隊進入了不同深度的海水。

紅光是葉綠素最喜歡的,在海面上就被綠藻吸收了;而藍、紫光所具有的能量最大,可以穿透到深海中。藻紅素、藻藍素等雖然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但它們吸收光之後,再把能量傳給葉綠素。加上海水中含有大量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鹽類、重碳酸鹽和水),海洋中光合作用創造出的有機物比陸地植物創造的還要多七八倍。

於是,通過氧氣的增加,生物的進化開始擴展,並逐漸出現了複雜的濾食性動物群落,接著又出現了流動性的兩棲動物。最終,到了約540萬年前的寒武紀時期,地球上「爆炸性」地出現了大量的複雜生物和大型動物。

儘管研究人員目前對地球上氧氣突然增多的因果關係有不同解釋,但卻一致認為,氧氣的大量出現的確是地球上許多生命出現的關鍵轉折點,也因此而讓地球有了今天豐富多樣的生物和適宜於人類生存的環境。這便涉及到生物的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

最早的原始地球上,大氣中不含氧氣,那時的生物的呼吸方式都為無氧呼吸。當藍藻等自養型生物出現以後,大氣中有了氧氣,才出現了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是在無氧呼吸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而且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主要體現在有氧呼吸的能量供應和最終產物上。

有氧呼吸每分解1摩爾(mol)葡萄糖,可以釋放2870千焦耳的能量,其中有1161千焦爾左右的能量儲存在三磷酸腺苷(ATP)中,其餘的能量都以熱能的形式散失了。而無氧呼吸分解1摩爾葡萄糖,卻只能釋放196.65千焦爾能量,其中有61.08千焦爾的能量儲存在三磷酸腺苷中,其餘的能量也以熱能的形式散失掉。對於需氧型生物來說,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大部分由有氧呼吸提供,而無氧呼吸所提供的能量無法滿足維持生物生命活動的需要。從這點看有氧呼吸要優於無氧呼吸。

另一方面,有氧和無氧呼吸最終產物不一樣。有氧呼吸的終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對生物體是無害的。而無氧呼吸的終產物是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對生物體有害。例如,乳酸會使動物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如肌肉酸痛。乳酸過多可導致酸中毒,酒精則對植物細胞有很強的毒害作用。這些情況便能解釋為什麼人和一些高級哺乳動物選擇了有氧呼吸,因為生物由原來的無氧呼吸變成了有氧呼吸,呼吸效率提高了大約19倍,而且有氧呼吸的最終產物對生物體無毒無害,所以需氧型生物得到迅速而蓬勃的發展。

「大氧化事件」的產生也形成了地球生物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條件。過去沒有臭氧層的保護時,高能量的紫外輻射會對生命的本質——核酸和蛋白質造成破壞,難以產生生命並演化成更為複雜的生命。而大量氧氣產生後則吸收紫外輻射在地球中層大氣形成了保護地球的臭氧層,這便為海棲生物登陸發展以及演變成大量的陸生動物提供了可靠的安全環境。

相關焦點

  • 生命一定要有氧嗎?對地外生命來說,氧氣有沒有可能是毒藥?
    有位網友提了一個奇葩的問題,他認為對人類來說,氧氣有沒有可能是慢性毒藥,七八十年就把人殺死了。我的回答是:氧氣對有的生命可能是毒藥,但對人類來說,氧氣是恩人,不是毒藥。這個說法十分荒謬,沒有氧氣你活10分鐘試試。
  • 首次發現「不需要氧氣的動物」!挑戰人類對進化論和生命的認識
    細胞內完成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都來自呼吸作用。雖名為氧化反應,不論有否氧氣參與,都可稱作呼吸作用(這是因為在化學上,有電子轉移的反應過程,皆可稱為氧化)。有氧氣參與時的呼吸作用,稱之為有氧呼吸;沒有氧氣參與的反應,則稱為無氧呼吸。也就是說,厭氧生物細胞獲得能量的過程,不需要氧氣的參與。
  • 今天我們必不可缺的氧氣,曾「毒」死地球上99%生命!
    那時候氧氣的主要來源,是原始大氣被陽光照射時從二氧化碳和水分子中分離出來氧。與直覺相違背的是,其實並不是有氧氣才有生命,氧氣其實是生命的產物。這是因為氧氣的化學性質較為活潑,游離狀態的氧很容易就被巖石中的鐵以及火山爆發噴出的氫吸收掉了。因此,在生命產生的早期,地球上的生物基本上全是厭氧生物,氧氣對它們來說是「毒氣」。
  • 為什必須要有水有氧氣才有生命,外星人就一定需要氧氣和水嗎?
    於是一場全人類探索地外生命的旅程開始了,從飛機到火箭再到現在的宇宙飛船,我們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我國和美國也都先後建立了天文臺,用來探測低頻引力波,並搜尋可能由遙遠的外星文明產生的信號。但可惜的是直到現在也並沒有什麼實質的進展。
  • 生命離開氧氣就不能活了嗎?氫氣告訴你,No~
    除了地球,生命能在地球之外的環境中存活嗎?離開地球大氣,生命還能生長嗎?這些問題解答起來會很複雜,牽扯到很多化學知識,甚至於科學家們還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這些未知的領域。最近,有了新的進展!根據近期《自然-天文學》發表的一篇論文,科學家驚訝地發現,微生物可以在百分之一百的氫氣中生存和生長。
  • 地球沒有氧氣,生物如何存活?科學家帶你揭秘!
    生命從何而來,生命力有多強大,所有的問題答案都會超出人類的認知,同樣生活在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需要氧氣才能存活,但是魚類在氧氣稀缺的情況下卻能在水中存活,但是人類卻不能,魚類不能在陸地上生活,這是為什麼?在早期的地球上沒有氧氣,生物是如何存活的?科學家帶你揭秘!
  • 木衛三上面有水有氧氣,為啥沒有生命?它的巨大海洋才是生命溫床
    哈勃望遠鏡還發現木衛三表層有一層稀薄的大氣而且基本上都是氧氣,講一下分析,認為是由於木衛三表層的冰在陽光照射下分離成氫和氧,其中氫原子較輕,木衛三的引力不足以束縛它,所以氣態氫逃離了,只留下了部分氣態氧。有冰說明有水,而木衛三的表層又有氧氣,既然有水和氧氣,那麼木衛三上會不會有生命呢?
  • 氧氣是慢性毒藥?科學家發現,氧氣居然是人類衰老的罪魁禍首!
    導讀:有科學家做過實驗,人類吃飯可以活30天左右,不喝水可以活7天左右,但如果讓一個人幾分鐘不呼吸,全世界沒有多少人能做到,由此可見呼吸的重要性!然而,有科學家發現,人類呼吸的氧氣居然是慢性毒藥,是人類衰老的罪魁禍首!這是怎麼回事呢?
  • 氫氣與生命起源
    生命起源有許多說法,其中最被學術界公認的是化學起源說,這個說法認為原始地球大氣中氫氣、甲烷和水是形成生命的最基本化學物質。其中水提供了生命的基本條件,甲烷提供了基本的碳元素,氫氣則是生命化學反應的催化劑。
  • 如果沒有氧氣,地球會是什麼樣子?
    在火星上,大量的氧氣與鐵結合,形成鐵鏽,賦予火星特有的紅色。而在地球上,大量的氧氣與碳相結合,生成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而海洋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這樣就不會像金星那樣出現極端的溫室效應。地球大氣中有游離氧的原因是因為生命的存在。在地球歷史的早期,大氣層可能就像上面描述的一樣。
  • 生命起源百年探索:進化論、資訊理論、熱力學誰是主角?
    當科學家尋找生命的起源時,他們通常有兩個方向可以選擇:或者通過地球上生活過的有機體的記錄向前回溯,或者從前生命世界中某個假想的節點出發向後推測。通過第一條路,科學家跟蹤化石記錄,分析物種間遺傳關係是如何分岔的;同時,他們搜尋地球化學遺蹟,來推測遠古生命在地球上的存在形式。在這條路的盡頭,便是地球生命最古老的祖先。
  • 這種物質出現後,人類起源又有新的答案,生命或源於外太空
    生活起源的問題困擾了科學家、哲學家和宗教領袖幾個世紀,至今無人能解。很多人相信人類起源於幾百萬年前的猿類,還有一些人認為我們是上帝創造的。「起源論」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這個理論認為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由降落在地球上的外星 DNA所產生的。
  • 假如地球失去氧氣5秒鐘,會發生什麼?可能是我們無法想像的災難
    可能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可是比較完美的一個答案就是氧氣。沒錯,人類的生存離不開氧氣,不僅是人類,地球上大部分生物的生存都離不開氧氣,除了極少數的壓氧生物。地球大氣中氧氣的含量是21%,相比於含量達78%的氦氣,氧氣的含量似乎有點少。可事實上,這個氧氣含量剛剛好,如果氧氣含太高,會讓地球的生態發生巨變,會讓生物的進化出現巨大的變化。
  • 生命存活一定需要氧氣麼?或許太陽中也有生物,體溫高達幾萬度!
    如今的科技是越來越發達,探索宇宙中的其他星球也成為人類追求的新目標,人類一直都是未雨綢繆,正如一些科幻片,如果有一天人類遇到環境汙染導致的全球變暖、火山爆發、地震等等自然生態災難,就不得不重新找到新的宜居星球。茫茫宇宙中找到既有充足的氧氣,又有足夠的水源保障人類能生存下去的星球,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很多網友不禁會問道:「生命的存活,一定需要氧氣嗎?」
  • 氧氣濃度和氧中毒之間的關係
    最近,有顧客提出,我們的制氧機氧濃度這麼高是不是會出現氧中毒的問題?
  • 深海泥漿中的微生物蘊藏著複雜生命起源的秘密
    但是,根據最新的研究,這種不起眼的小生物可能隱藏著第一個多細胞生命形式是如何進化而來的秘密。在複雜生物出現之前很久,世界上就有了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古菌和細菌。在20億到18億年前,這些微生物開始進化,出現了更複雜的生命形式,稱為真核生物(包括人類、動物、植物和真菌)。
  • 幾十億年前,氧氣曾經導致生命消失,如今的高壓氧卻能對抗衰老
    同時,藍藻的光合作用會大量地消耗地球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它們釋放出的氧氣又會將地球大氣層中的甲烷給氧化掉,導致地球的溫度不斷地下降,最後導致整個地球表面都被冰封了3億年,地球上99%的生命因此而消失。而如今,氧氣是一種對人類生命至關重要的氣體,氧氣不僅給我們生命,而且在不影響我們所需要的有益細菌的情況下摧毀我們體內的有害細菌。從生理學角度來說,我們的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將氧氣輸送到我們的細胞和器官。
  • 八下生物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單元質量檢測及圖片版,分享啦
    B.分子生物學證據A.化石證據D.體型大小證據C.解剖學證據3.在研究生命起源的過程中,米勒的實驗可以說明(  )A.原始地球能形成原始生命B.在原始地球條件下能產生構成生物體的有機物A.羊起源於野兔B.野兔起源於羊C.它們有共同的祖先D.它們之間沒有親緣關係10.根據鄭氏始孔子鳥化石可以判斷下列哪兩類生物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  )A.鳥類和哺乳類
  • 若地球大氣的氧氣含量從21%提升到90%,地球會怎樣?
    氧氣是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重要元素,那麼氧氣是越多越好嗎?現在地球的氧氣含量是21%,如果氧氣濃度由21%變成了90%,那麼地球上會發生什麼事情呢?還有生物能夠存活嗎?當氧氣濃度是現在的兩倍時如果將現在的氧氣濃度增加一倍,大概就回到了石炭紀的時候。那時候已經有生命在地球上生活了,說明很多生物還是能夠適應這個氧氣濃度的。那時候的生物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徵,就是體型非常的巨大,我們現在看到的蜻蜓長度也就20釐米不到的樣子,但是那時候的蜻蜓基本上是一隻頂五隻現在的水平。
  • 為什麼國際空間站沒有氧氣?原因很簡單
    例如,去年國際空間站最高峰時,有多達9人停留,而在國際空間站供氧,而太空氣體中沒有氧氣,但氧氣是如何從國際空間站來的?為什麼它不能一直缺氧?去年國際空間站9人合影太空人其實,原因很簡單。我們知道水是由水分子和氧分子組成的。如果如果電解水,就會產生氧氣。國際空間站上的氧氣來自電解水。很多電能從哪裡來?這是個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