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民居 三春流水 歲月靜好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李成俠 緱玉明 李雙勝 文/圖
我說的胡氏民居,是天水秦州區步行街旁的那處民居,它現在被掩映在周圍的高樓之間,如果不是特意去尋訪,是很容易被忽略的。步行街照樣熙來攘往,尤其是入夜後,各色吃食店活色生香,構成了一個城市別無二致的生活節奏。
算起來,天水是一座古城,儘管在城市化推進過程中,它逐步和南方發達省份接上了軌,古建拆遷是一個無可迴避的話題,但至少目前,這座城市還保留著基本的未經「改變」的詩意。從胡氏民居,到伏羲廟,再到南郭寺,構成了古城依稀的輪廓和天際線,而街道兩旁的銀杏樹在秋陽下變得金黃一片,點染出了一座城市應有的厚重氛圍與滄桑過往。
如果以為有一棟民居就是一座古城的全部,那我們顯然不了解城市的本質——城市是變化的,不要忘了天水是一座千年古城,早在漢武帝時就置天水郡,郡望在今市區西南。而今,尋常巷陌裡古意早已難覓,但自漢以降,朝代更替往來殺伐開始摧毀這座城市之前,天水也一直在不斷地新建和重建,並不存在一個線性的格局。因此,被保留下來的胡氏民居在經歷數百年風雨侵蝕之後,則更像是一處文物孑遺。
有趣的是,有了現代城市後,人類保護歷史遺蹟的意識才抬頭,歷史開始有「標準像」了。早期,由於人們的思想意識還處在「古代」,理所當然地並不在乎城市歷史的延續性,該拆的拆,該建的建,有意無意地,就把一段歷史疊加到另外一段歷史之上,於是就有了今天所謂的考古「斷代」。
對天水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來說,胡氏民居僅僅是其過往中的一個片斷。它獨特的魅力在於,它承襲了古秦州漢唐建築的樸素典雅,今人流連其間,便不由放慢了匆匆而行的腳步,在鬧市裡感受時光被慢慢拉長,讓生活的節奏恢復到了原初的模樣。
尤其是秋天,這處宅子裡樹影婆娑,秋陽映襯著土牆古槐、木樓竹風,既投射出北方民居的莊重和嚴謹,也衍生出南方民居的纖巧和靈動,毓秀中不失豪放,綿邈中蘊涵情致,在隴右絕無僅有。
有數據表明,中國平均每天都有80到100個古村落在消失,開發與保護的矛盾一直在持續,許多古民居未能避免被拆遷的命運。好在天水城市的規劃者和建設者們眼光獨具,並且手有餘香,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區裡不為土地開發紅利所動,竭力保住了這一遺存。胡氏民居因此於2001年6月25日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天水市現存的明代民居建築的傑出代表之一,也是我國西北地區唯一現存的明代品官府第,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這在全國範圍內其規模也是不多見的。
胡氏民居,當地人稱其為南宅子和北宅子,是明代名臣胡來縉和胡忻父子創建。作為私家宅院,其形制基本按傳統民宅的四合院形制構建。
南宅子略呈矩形,大門位於庭院東北角,硬山形屋頂,面闊三間,今天所見的當心間為後來改建時所加胡氏清代的一位夫人的節孝牌坊。大門當心間門額上題有「副憲第」三字,表明了主人的身份。門內為一小天井,正對大門的是影壁。天井西側有一垂花門,門額題有「桂馥」二字。垂花門通入前四合院,南邊房屋為正屋,在兩進的四合院中這一正屋又為過庭,通過它可以直達後四合院。前後兩進四合院的正屋自明萬曆朝建成之後,未進行過大的翻修,至今依然保持著400年前的原貌。
遊人至此,面對這一數百年來被「速凍」的情景,感覺歷史在一瞬間凝結了。儘管門外是汽車轟鳴的繁華街道,門內卻是恍如隔世的古樸寧靜。一座城市,就因古建的存在而變得厚重且又靈動起來。
南宅子大門外,越過馬路就是北宅子。
北宅子是一處近乎正方形的建築,原為正院三進,側面建有大小院落五個,現僅存二、三院的前後正庭與中院庭樓及廂房。庭樓梁記上明確記有「大明萬曆四十三年乙卯夏四月十五日建」題記,而萬曆四十三年為公元1615年,這個時間點距離歐洲1640年資本主義革命僅有25年。當時明朝的皇帝們依然以天朝上國自居,華夷之辨是主流思潮,而世界已經發生了巨變,200年後的鴉片戰爭則徹底讓天朝夢斷。
當然,這是題外話。
北宅子庭樓面闊五間,樓閣兩層,重簷硬山屋頂。下層六列六柱,檁與柱的勾搭做法遠較南宅子為複雜,簷柱石與簷柱之間的乳袱呈彎月形,古建中稱之為「月梁」,屬於官式建築中極為考究的構建做法。上層簷柱間鑲嵌有雕花欄杆,每間各有欄板及絛環板五面,每片以減地浮雕的手法雕出一組團花圖案,有荷花、牡丹、西番蓮等不同樣式。其中還有一面在圓形開光雕出一人物形象,準確地提示了原有建築的一種「人情味」,如此,則移步換位,就可在一個封閉的院落中看到不同的景致。
也許這樣的可能並不存在,已經丟失的歷史信息需要在空洞的視覺大海中打撈,而且不見得一定會有什麼收穫。相比西方石質建築的耐久性,中國大部分土木建築在與時光的較量中實在太過脆弱了,斷牆頹垣是古建的常態,而更多被時光勉強容留的古蹟,往往「歷世既久,悉毀於兵燹;間有遺編,多為世俗秘而藏之」。有的空餘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甚至連廢墟都無跡可尋。
胡氏民居無疑是幸運的。它的完整呈現,對於一個訪古尋幽的人來說,多個時刻的城市面貌,多種聲音的聚合,可能趕不上一幅完整清晰的構圖來得有趣明了。走在民居的巷陌裡,仿佛能看到自己內心世界的投影,仿佛穿越至兒時的小院,聽到父母的呼喚,聞到廚房裡飯菜的香味。當著名古建專家羅哲文、鄭孝燮、阮儀三一行來此參觀時,他們三人駐足良久,讚嘆它是「典型的明代官式風格,典型的明代官式氣派」。
自胡來縉父子始,胡氏後世幾輩亦宦遊亦執教,以書香傳家,至今祖蔭猶庇,其後裔在此生生不息。胡氏庭院中花開花落,苔痕滿階,古今多少事,都付春秋風雨中了。
行文至此,回到古建保護與城市開發建設這個老生常談的舊話題,我們的確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
有時候,我們走得太快,忘了來時的路;有時候,我們需要停下來,等靈魂跟上來,讓精神和身體同行。
天水在城市開發中,能夠站在歷史文化的角度,用心呵護各地遺蹟遺存,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保留下這處古民居,避免了被拆遷的命運。這種經營城市的理念,正應合了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給這座城市留下了飽滿的精氣神和溫潤的人文色彩,其經驗和做法值得城市建設者們借鑑。
三春流水,歲月靜好。掩映在鬧市裡的胡氏民居,寒來暑往,如今仍以飽經世事的目光淡然打量著過往行人。在都市喧囂的熙來攘往中,不增不減,你來或不來,它就在那裡。
來的人會懂,不來的人會想念,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