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我們與惡的距離

2020-12-13 南大信管研會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該片講述的是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之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屬、公共媒體以及精神病院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

劇裡將弱勢群體的保護、死刑與廢死、精神病患者、媒體良心、婚姻關係、媒體亂象、社會案件,甚至精神障礙者的汙名化、撞死「高材生」的轟動新聞標題等真實細節都拍攝出來,細細描繪「血是如何冷卻的」。一部僅僅十集的電視劇探討了那麼多的社會問題,條理卻非常清晰,雖然有些問題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是至少給人探究的欲望。

有人說:「《我們與惡的距離》好看在深度挖掘出了人類劣根的本性,劇集多角度描寫了一宗無差別殺人案件,涉及到傳媒、受害者家屬、兇手家屬和主角的家庭生活,很多臺詞聽著倒是和現實沒有太多差別,但是細想起來卻心如刀割。」劇裡兇手父母說:「養兒二十年不會一心想養個殺人狂魔」,為兇手辯護的律師說:「沒有律師入行就是為壞人辯解」,只是老天爺愛開玩笑,一而再再而三,將大家拉近與惡的距離,然後問自己,我還是個好人嗎?

站在不同的立場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但大眾很容易以自己的角度去評斷臆測一個社會案件,進而造成謾罵、誤解,甚至是網絡霸凌。或許,《我們與惡的距離》想探討的議題也包括最後劇中提到的: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九集的苦苦掙扎,人們都迎來了最後的光明。電視劇最後的標題是「未來的模樣」,在這裡面,一切都是往好的方向發展,加害者的家屬和被害者的家屬達成了某種不是原諒的和解,慢慢選擇了放下;精神病患者也融入了社區,甚至能夠有工作可做。

眾生皆苦,只願你的人生能成為一部好電影。

撰稿 | 劉鳳儀

排版 | 李雪瑩

圖源 | 微博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1劇情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發生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後不同人的反應,因為兒子遇難而支離破碎的受害者家庭,逃避大眾的犯罪者親人,不被理解的律師……每個人的行為都值得深思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是多遠?故事從李曉明在劇院隨機殺人開始,他的父母因為難以面對公眾的譴責等原因躲藏起來,他的妹妹李曉文改名為李大芝,試圖開啟新生活,她開始了在品味新聞臺的工作,但是上司卻是兒子被李曉明殺死並且難以擺脫痛苦的宋喬安,在發現李大芝身份之後,宋喬安選擇派人跟蹤拍攝,打破了李家人平靜的生活。
  •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善的距離
    而兩年下來,黃只賠償了2.6萬元,而這期間,給女兒添車買房,出國旅遊過新年,這是一種怎樣的惡呢?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所以我們懂得尊老愛幼,見義勇為,我們可以不夠富有,不夠聰慧,但是不能沒有德行。
  • 我們和惡的距離
    他們和惡的距離是0.1毫米一一是金錢的厚度也是男女性別在這種家庭中的差距應該也不是最初應該也只是「獵奇」的心態作祟可是由此造成的傷害卻是難以想像的「快遞員」們和惡的距離但境外輸入病例隔三差五總要噁心我們一下和這也不無關係「反智者」們和惡的距離就是一副口罩
  • 我們與惡的距離
    譴責惡行,會讓個體在一瞬間感覺自己善良高大,但一些不明真相、極具主觀性的謾罵,甚至不惜波及兇手無辜的家人,也是一種「惡」,最終會變成一場打著「正義」口號的集體狂歡。這些集體狂歡看起來是保護,其實更是枷鎖。整件事情中最讓人恐懼的,不是一方的心有多壞,也不是網友說的話有多惡毒,甚至都不是網友心涼,讓以後發聲的弱勢群體無人相信,因為網友其實已經被騙很多次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那麼戲劇的一等獎必須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的評分為9.5分,第二個將於今年推出,非常期待。其實,看完這部戲,幸運的是happyending結尾,否則,很難死。看完這齣戲,很多人都會依次反省自己,如果我是劇中的一個角色,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 優劇推薦—《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
    喬安說「如果殺人犯和他的家人都不用負任何責任,那我們天彥呢,我們天彥又算什麼?」李曉明的母親說:「天下沒有任何一對父母會花十幾年的時間去培養一個殺人犯」。思考一下,是李曉明殺人了,他的家人是無罪的,又有什麼理由去傷害他的家人呢?是不是特別矛盾。但社會不就是這樣嗎?仔細想想真的實現這樣。推薦給大家《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上學的時候,我記得我們班裡有個同學,她的父親殺人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然而在工作場所,宋喬安變成了「加害者」的形象。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只在一念之間
    網易雲音樂推薦的新歌《別讓我走遠》,借著其慵懶但不失深刻的聲線一下洞穿了耳膜,再細細琢磨歌詞,順藤摸瓜,第一時間注意到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但相比而言,新聞行業和律師行業才是現實中與我們最貼近的行業。《聚焦》面對多方壓力不動如山的豪邁,還記得《匹諾曹》中的那段話:真相就像碎片一樣散落在四處,從來不肯讓我們看到他完整的面目。當我們所找的東西不是真相的時候,真相會向我們發出瑣碎而又微弱的人信號,那就是懷疑。於是看似完美的真相,並不相稱的細微碎片,懷疑。
  • 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去年有一部炙手可熱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當時看到好多閨蜜、同學們紛紛在朋友圈吹爆這部劇,網上也是好評如潮,我就挺想抽時間觀瞻一下。但是,去年由於一些原因,還是將這部劇擱置了:一方面,我當時沉迷於《明朝那些事兒》,另一方面,去年經歷了好多波折,擔心這部劇太過壓抑和黑暗,也就沒有勇氣去觀看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
    問一個九歲小孩,他會告訴你:「勿以惡小而為之,毋以善小而不為」,好壞之間從來就沒有準確的鴻溝,做與不做全在一念之間。新聞高管宋喬安,公報私仇,用媒體公器惡意曝光下屬隱私,是惡。律師王赦,小時候加入幫派,由於生病而錯過跟兩位哥哥去殺人的車子,他從前差點殺人,是惡。
  • 為什麼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
    最近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收穫了豆瓣9.3的評分,我今早也跟風看了一集,實在想與大家分享。尼爾波茲曼說,電視媒介本身即是娛樂性的,用以娛樂本無可厚非,可若是用以嚴肅性的內容報導,企圖將印刷傳播時期的思維用在電視媒介上,便是大為不當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最近看了一部新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的是犯罪與人性的故事。劇中還有很久沒有在臺劇中出現的賈靜雯。在這部劇裡我看到了許多人性的交織。究竟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呢?
  • 我們與「惡」的距離
    一時間,帶著H B標籤的人們就像瘟神一般,其實他們更像倒黴版的我們,當你的周圍瀰漫著死亡威脅帶來的恐懼,那種莫名持續的不寒而慄,會激發人強烈的求生本能,那種感覺每一口呼吸都是冰冷的,從呼吸道到胃再到全身肌肉,毫無原由的酸痛,那是腎上腺素的副作用,我們都是普通人,設身處地的話大家都一樣。有很多的中小企業主、現金流窘迫的人們在共克時艱。
  • 《我們與惡的距離》:悲劇為什麼會發生?
    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去年上映的一部劇,豆瓣評分9.5,名字就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故事從多重視角展開:受害者家庭、加害者家庭、法扶律師及其家人、媒體、民眾、精神醫生及患者。當我們不再以單一的視角去看待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所有的悲劇都沒有贏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都有自己的難處,並且我們很難去體會別人的感受。因為,永遠沒有人能看到事件的全貌。劇中的人究竟犯了什麼錯,致使了這麼多悲劇的發生?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你是惡人還是好人
    善與惡之間有著清晰的界限嗎?我們又是以什麼樣的形式來定義人性之中的善惡,一系列不可饒恕的背後是殘酷的現實。這部《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高達9.5的劇真實的揭示了當下關於人性、家庭、媒體、夫妻之間的問題,在好與壞之間我們真的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嗎?
  • 《我們與惡的距離》贏金鐘是屬於賈靜雯的勝利
    賈靜雯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角色劇照,宋喬安身上,有她多年經歷的映射。【人物誌】中國臺灣第54屆金鐘獎日前揭曉,入圍12項大獎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一口氣抱回包括「戲劇節目女主角獎」「戲劇節目男配角獎」在內的六項大獎,堪稱戲劇類大贏家。
  • 我們與惡的的距離有多遠?沒有想像的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沒有我們想像你的遠。每個人心底都有一粒惡魔的種子,有了適合生長的土壤和養分,在某種契機的觸發下,就會滋生成長。豆瓣評分9.5的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剛剛追求了幾集,看得人細思極恐。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你會不會成為那片雪花。《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個揪心的「無差別殺人案」開始。一個名叫李曉明的學生,在電影院槍殺了9人,並造成21人受傷。最高法院對李曉明的判決是死刑,二審依舊維持原判。
  • 《我們與惡的距離》:親屬的死亡教育
    實在沒劇看,發生去年的寶藏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居然落下了,於是又熬了幾個夜終於看完了~該劇是以「 無差別行兇 」 為背景,描述加害者、被害人家屬的心理狀態,涉獵的範圍還包括媒體間接殺人、精神病患者康復問題 等等...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 這部劇中滿是血淋淋的寫實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 這部劇中滿是血淋淋的寫實時間:2019-04-24 12:22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 這部劇中滿是血淋淋的寫實 愛福清網 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娛樂塘主被這部臺劇震驚了,這部劇中滿是血淋淋的寫實,觸目驚心;社會亂象的集合,審視我們與惡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