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是一面鏡子,映射出人類的狂妄自大

2020-12-23 澎湃新聞

原創 JiFeng Bookstore 迴響編輯部 來自專輯風向書單

在今年出版的有關瘟疫的書中,《人類大瘟疫》有點特別,它的寫作風格相當引人入勝,但同時又不那麼「好讀」,這與作者的身份不無關係。馬克·霍尼斯鮑姆是英國多家著名報紙的調查記者,在衝突與危機的刻畫中,他注重歷史細節,相對傳染病史的學術寫作,這本書更接近科普紀實作品。同時,他也是一名醫學史學者,在《柳葉刀》等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過數十篇論文。因此,本書在百年來九種「大瘟疫」的歷史講述中,還穿插涉及病毒學、分子生物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科學哲學、醫學史等多個學科的討論。作者的「文理兼通」為我們提供了包括歷史、社會、科學等諸多方面在內的,理解流行病的產生、傳播和治療的多重視角。在霍尼斯鮑姆的描繪中,流行病就如同一面鏡子,映射出人類在面臨危機時的歇斯底裡和狂妄自大,這種在世界範圍內流行的「病症」,同樣值得人們警惕。

除了這本討論流行病與人類關係的《瘟疫大爆炸》,本期書單還討論群氓如何被權力控制的《群眾與權力》;黑人如何在不公與危險中成長的《美麗的抗爭》;評述中國目前法律體系的《中國的新型正義體系》;以阿富汗為例,展示伊斯蘭女性處境的《罩袍之刺》……

群眾與權力

[英] 埃利亞斯·卡內蒂 / 馮文光 / 理想國丨上海三聯書店 / 2020-6

·群氓湧動,威權當政

《群眾與權力》是198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埃利亞斯·卡內蒂的社會學或哲學著作。卡內蒂是保加利亞出生的塞法迪猶太人,小說家、評論家、社會學家、劇作家,後加入英國國籍。儘管到12歲才開始學習德語,德語卻成了後來他寫作所使用的語言。卡內蒂著述頗豐,作品形式多樣,但主題始終圍繞著關於必可避免的死亡的知識如何作用於人類生活。

《群眾與權力》出版於1960年,是卡內蒂最有影響的作品。本書廣泛涉獵人類學,社會精神病學,社會學,民族學,哲學、神話學、生物學、等多學科領域,通過人群行為的心理學研究,試圖探討威權統治如何通過愚弄群眾來獲取暴民的支持從而攫取權力。本書不僅剖析了過去的群氓湧動,也同樣映照著當下。

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

[日]森谷公俊/ [日]本村凌二/ [日]森安孝夫/ [日]杉山正明/ [日]林佳世子/ [日]石澤良昭/ [日]福井憲彥/ [日]土肥恆之/ [日]羽田正/ [日]徐磊等 / 理想國|北京日報出版社 / 2020-1

·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的興衰

《興亡的世界史》是日本講談社創業一百周年時出版的,日文版共21卷,中文版首輯推出9卷。這套聚焦於興亡的世界史,由日本一流的歷史學者撰寫,在「世界」和「歷史」兩個方面刷新著讀者的認知。這裡有教科書中不會記載的世界和時代,也能看到非歷史學家眼中的歷史,正是由於這樣的安排,讓這套書成為一部「動態的世界史」。在首輯推出的九本中,杉山正明的蒙古史講述世界從蒙古時代開始真正全球化,林佳世子的奧斯曼帝國史則分析多民族共存的伊斯蘭世界如何實現長期安定,石澤良昭筆下的東南亞仿佛一個自給自足的世外桃源,森安孝夫眼中的安史之亂也成為整個歐亞大陸的轉折點……這些不同的歷史視野,融入一個共同的文明系譜,成為人類能夠安心共享的知識體系。所以從這套書大家會看到,它並不像教科書一樣面面俱到,而是將每段歷史的特點呈現出來。

過去的歷史全集大多是涵蓋整個時代、歷史分期清晰的作品。與此相對,這套書就像「興亡」這個詞所象徵的,講得是世界的動態歷史。這套書希望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的興衰。

人類大瘟疫

[英] 馬克·霍尼斯鮑姆 / 谷曉陽 / 中信出版社 / 2020-5

·流行病就如同一面鏡子,映射出人類在面臨危機時的歇斯底裡和狂妄自大

在今年出版的有關瘟疫的書中,《人類大瘟疫》有點特別,它的寫作風格相當引人入勝,但同時又不那麼「好讀」,這與作者的身份不無關係。馬克·霍尼斯鮑姆是英國多家著名報紙的調查記者,在衝突與危機的刻畫中,他注重歷史細節,相對傳染病史的學術寫作,這本書更接近科普紀實作品。同時,他也是一名醫學史學者,在《柳葉刀》等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過數十篇論文。因此,本書在百年來九種「大瘟疫」的歷史講述中,還穿插涉及病毒學、分子生物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科學哲學、醫學史等多個學科的討論。作者的「文理兼通」為我們提供了包括歷史、社會、科學等諸多方面在內的,理解流行病的產生、傳播和治療的多重視角。在霍尼斯鮑姆的描繪中,流行病就如同一面鏡子,映射出人類在面臨危機時的歇斯底裡和狂妄自大,這種在世界範圍內流行的「病症」,同樣值得人們警惕。

美麗的抗爭

[美]塔那西斯·科茨 / 鄒晴 / 譯林出版社 / 2019-10

·這是男孩們試圖成為男人的故事,對於非洲裔美國人來說順利地生活、成長本身就是一種抗爭

在不公的世界裡,一個父親要用盡多少力量,才能保護他的兒子不致跌落深淵?在充滿威脅的道路上,一個男孩要經歷多少次抗爭,才能自由而安全地成人?這是由歐巴馬鍾愛的作家塔那西斯·科茨講述的屬於他自己的傳奇父子故事,也是當代美國角落裡,無數家庭的真實生存縮影,無數少年的真實成長之路。

以詩意又有力的語言,塔那西斯·科茨回憶了他的父親,一名越戰老兵、黑豹黨員、著名出版家,如何在一個斷裂的時代,在一座危險的城市中,引領他的孩子們從巴爾的摩貧民區青少年的普遍命運中走出來。憑著父親粗糲的愛意,科茨從街頭的流血、學校的暴力、墮落的欲望中走出,從黑暗走向光明。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男孩們試圖成為男人的故事,對於非洲裔美國人來說順利地生活、成長本身就是一種抗爭。

男性的衰落

[英]格雷森·佩裡 / 張豔 / 許敏 / 浦睿文化 | 湖南文藝出版社 / 2020-6

·男性應如何改變,才能讓自己變得幸福圓滿,讓世界變得更好

格雷森·佩裡從孩提時代就開始思考男性氣概——它是什麼,它是如何運作的,為什麼人們認為小男孩是鼻涕蟲。現在,在這本有趣的書中,他轉過身來,看著男人,然後問,什麼樣的男人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男人,陽剛、堅強、理性、獨立、自信、勇敢的代名詞。但對一些男人來說,這樣的男子氣概可能是致命的負擔。在英國,四十五歲以下的男性最常見的死因是自殺。從全球範圍看,男性的自殺率是女性的兩倍。這些悲劇的原因不在於男人們的性別,而在於傳統社會賦予他們的性別角色:「娘娘腔」免談,要追尋成功和地位、被人仰望,要獨立解決問題、承受壓力,要壓抑痛苦、掩藏悲傷……

在21世紀,這樣的「傳統男性」對自己、他人和整個世界可能會帶來什麼樣的危害?在《男性的衰落》中,倫敦藝術大學校長格雷森·佩裡從自身經歷出發,反思傳統男子氣概的弊端及成因,探索身處新時代的男人應如何改變,才能讓自己變得幸福圓滿,讓世界變得更好。

關於痛苦的七堂哲學課

[美]斯科特·塞繆爾森 / 張佩 / 未讀·思想家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2020-6

·拒絕痛苦的同時,不得不接受痛苦 ;解決痛苦的同時,不得不面對痛苦

人人都在承受莫名而來的痛苦。然而,生而為人,包含一種巨大的矛盾:拒絕痛苦的同時,不得不接受痛苦 ;解決痛苦的同時,不得不面對痛苦。放棄任何解決痛苦的努力,忘記它,可能是人們最普遍的態度,但如此一來,無論是從個體出發還是從政治出發,面對不公,我們將變得逆來順受,自鳴得意。

這本書誕生於「人類痛苦的試煉場」——監獄。作者塞繆爾森曾被邀請去監獄講授哲學,他把在監獄教學當做是和「有趣」的人一起探索哲學。在監獄中,作者意識到,個人思想的病態與公共事務的病態緊密相連。哲學不僅僅是一種愉快的消遣,還是讓我們清醒生活的一種方式。在這部書中,作者跟隨約翰·穆勒、尼採、漢娜·阿倫特、《約伯記》、斯多葛派、孔子和藍調藝術的腳步和思想,追問痛苦的意義,探討這些思想家們對人類生活的這一重大悖論的探究與闡釋。

J

[英]霍華德·雅各布森 / 張小意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20-2

·J是苦難,是自由和歡樂,也是審判

「J是Jew,是族人承受的苦難。J是Jazz,是自由和歡樂的象徵。J是審判,是對正義一定到來的信念。」在猶太裔作家霍華德·雅各布森的這部小說中,人們經歷了一場大屠殺式的災難,個人、家族和歷史的記憶都被抹去,僅僅用含混不清、模稜兩可的「出事——如果真的出過事」來指代那場噩夢。在凱文的記憶中,只要講出一個J開頭的詞語,就要用兩根手指壓住嘴唇。同為大屠殺的倖存者的後代,凱文和愛琳相愛了。但村裡接連發生的命案又將凱文拽入監視者的視線。歷史的真相是什麼?已發生過的苦難可能在未來避免嗎?當記憶被抹去,人們如何不去遺忘放在嘴唇上的J?

無形之手

[波蘭]亞當·扎加耶夫斯基 / 李以亮 /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一頁folio / 2020-6

·扎加耶夫斯基意識到生命在消逝,但他的欲望永不滿足

亞當·扎加耶夫斯基是當代最有才華的詩人之一,是當代的經典之作。很少有詩歌或散文作家達到了如此明晰的智慧和清楚的簡潔風格,這是他的作品的商標。他詼諧幽默,溫和的懷疑論調,以及對歷史黑暗可能性的永恆感知,使他贏得了一批忠實的國際追隨者。

本書的三個章節合起來就像一部音樂作品,扎加耶夫斯基安靜而溫柔,這本書集包含著許多私人的記憶,其中有很多關於詩人童年、家庭的回憶,以及對他父親的動人的悼念。詩人回憶起他們在山裡的遠足,父親去巴黎旅行時穿的綠色風衣,所有的時刻和細節都是記憶的經緯。

扎加耶夫斯基意識到生命在消逝,但他的欲望永不滿足。扎加耶夫斯基密切觀察著這個世界,好不錯過一個不朽的時刻。

福柯:關鍵概念

[美]黛安娜·泰勒 / 龐弘 / 拜德雅 | 重慶大學出版社 / 2020-1

·本書試圖探索福柯理論中的關鍵概念:如紀律權力,生物權力,身體,精神和實踐的自我

米歇爾·福柯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和挑釁性的思想家之一。他關於自由、主體性和權力的研究現在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廣泛的學科的核心思想,包括哲學、歷史、教育、心理學、政治學、人類學、社會學和犯罪學。本書試圖探索福柯理論中的關鍵概念:如紀律權力,生物權力,身體,精神和實踐的自我。每一篇文章都聚焦於一個特定的概念,分析它在福柯作品中的意義和用途,強調它與其他概念的聯繫,並強調它的潛在應用。這些章節一起提供了福柯作品的主要坐標。

書中特別關注與福柯「中」和「晚」時期作品相關的概念:紀律、交往、生物權力、權力/知識、和自我關懷。儘管導言首先強調了福柯作品的非系統性,但這兩篇文章共同揭示了福柯所追求的分析形式與他為解決這些問題而發展的概念之間的緊密聯繫。除了對福柯的作品進行引人入勝的闡述外,這些文章還對福柯思想的政治重要性進行了持續的辯護,以回應南希·弗雷澤、查爾斯·泰勒、南希·哈特索克和尤爾根·哈貝馬斯(以及其他人)的批評。

別再問我什麼是嘻哈① :

人氣作家×大學教授帶你入門

[日]長谷川町藏 / [日]大和田俊之 / 耳田 / 拜德雅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2020-6

·這是一部能夠邊讀邊聽,邊學「黑話」的嘻哈文化史

在兩位日本嘻哈愛好者歡樂的對話氛圍下,讀者得以了解有關嘻哈文化中主流與非主流的種種面向,比如,嘻哈音樂的起源與黑人文化之間的關係,它與其他音樂類型的融合與比較,不同流派的形成脈絡,嘻哈的社會學意義,女性的角色,以及嘻哈文化所揭示的社會走向等等。對於大部分人不熟悉的專有名詞或人名等,本書均給出簡明的注釋,並根據書中提到的曲目,在各大音樂平臺建立了歌單,便於讀者在閱讀之外,無障礙地享受嘻哈音樂帶來的衝擊。

時間與他者

[法]伊曼努爾·列維納斯 / 王嘉軍 / 拜德雅 | 長江文藝出版社 / 2020-6

·時間並不是孤立和單一的主體的所作所為,而是主體和他者的關係本身

本書由列維納斯的四次講座演化而來,是作者早期和中期兩本重要代表作《從存在到存在者》和《總體與無限》之間的過渡。在本書中,列維納斯進一步闡述了時間在與他者的關係中的生成,時間性即社會關係本身這一在《從存在到存在者》中就已顯現的思想。

時間並不是孤立和單一的主體的所作所為,而是主體和他者的關係本身——並圍繞於此展開了四個論題:實存的孤獨;享受和日常生活中的超越;死亡的絕對他異性及其昭示的時間與他者之關係;愛欲和生育作為另一種時間與他者的關係,及其對死亡的戰勝。相比於他的其他著作,了解列維納斯,本書確是入門的最佳選擇之一。

單一民族神話的起源

[日]小熊英二 / 文婧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2020-3

·「日本人」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稱自己為單一的、純粹的民族的呢?

從「大日本帝國」時代開始直至戰後,單一民族神話一直是「日本人」主流的自畫像。本書旨在從歷史學的角度研究單一民族神話的起源以及它的發展軌跡,並且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其功能和作用。

「日本人」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稱自己為單一的、純粹的民族的呢?那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出於一種什麼樣的動機呢?這方面的研究不僅有利於幫助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日本的歷史,而且有利於解決現代國際社會上出現的純種民族意識、單一的國民國家意識、排斥乃至歧視異民族等等這樣一些重大問題。

從催眠的世界中不斷醒來:

當代詩的限度及可能

姜濤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2020-1

·如何在詩歌中,重新安排、強有力地想像「個人」?

如何讀懂並寫好一首詩?當代詩的抱負是什麼?北大學者、批評家和詩人姜濤提出:所謂「個人化的歷史想像力」雖然能深入生活世界的肌理,但去結構、脫脈絡的感受方式,會帶來一種「稗史」的寫作傾向。能否在與人文思潮的聯動中,重新安排、強有力地想像「個人」,甚或決定了當代詩的前途可否長遠。本書涉及多位現當代詩人,包括郭沫若、周作人、穆旦、柏樺、蕭開愚、海子、張棗、陳超、西川、歐陽江河、臧棣、朱朱、啞石、餘暘、馬雁等。

中國的新型正義體系:實踐與理論

黃宗智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2020-2

·中國法律的現在和將來既不在於傳統調解也不在於西方法律的任何一方,而在於兩者的長期並存、拉鋸和相互滲透

中國新型的正義體系乃是一個結合三大傳統的產物:一是古代的「中華法系」,尤其是其主導性道德價值和民間的糾紛解決機制;二是調解機制在革命傳統中的大規模推廣,包括由國家法律和民間正義之間的互動而產生的寬闊半正式第三領域正義,也包括其為民服務和社會公正理念;三是從西方引進的形式主義個人權利法律。今後的發展進路不在三者中的任何單一方,而在更好、更精準地融合三者,朝向一個新型的、可能成為新的「萬世之法」而推進。

中國的法律,以解決糾紛為出發點,因此在判決中會加入道德因素,多了許多人情因素。中國法律的現在和將來既不在於傳統調解也不在於西方法律的任何一方,甚至既不在於實用道德主義也不在於形式主義,而在於,並且是應該在於,兩者的長期並存、拉鋸和相互滲透。

中國法律體制在近百年的變遷中所展示的是一個綜合中西的大框架,既可以容納西方現代法律的優點,也可以維持中國古代傳統以及現代革命傳統的優點,藉以建立新型的中國法律體系。

罩袍之刺

原老未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2020-6

· 阿富汗女性們的世界並沒有被一席照袍完全遮蔽,她們以她們的方式努力生存著,爭取著

位於中東內陸的阿富汗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因其貧困和戰亂,一般人不願意前往,從而對阿富汗的看法往往是充滿偏見和誤解的刻板印象。獨立攝影師、撰稿人原老未卻反其道而行之,不但多次出入阿富汗,還和生活中那裡的人們結下了情誼。尤其是,身為女性,她不但結交到了男性朋友,更得以在這個性別隔離的社會中深入普通阿富汗女性的日常。

《罩袍之刺》記錄了原老未的六名阿富汗女性友人及其身邊人的故事,並配以大量的紀實攝影作品。藉助原老未的筆和鏡頭,我們看到,雖然仍在很大程度上被父權社會排斥在公共領域之外,雖然仍要不斷地與貧困和暴力襲擊鬥爭,阿富汗女性們的世界並沒有被一席照袍完全遮蔽,她們以她們的方式努力生存著,爭取著。

給一個未出生孩子的信

[意]法拉奇 / 毛喻原、王康 / 九州出版社 / 2020-3

·懷孕並不是女性的本分,而是一種選擇的犧牲

懷孕對於一名女性而言意味著什麼?在法拉奇筆下,就有這麼一名女性,無名無姓無身份無樣貌,我們只知道她是一名未婚的職場女性,以及她意外懷孕後,決定在不與前男友即孩子的生父結婚的情況下生下孩子。那是在1975年,當時的世界對未婚先孕和單身母親仍然充滿著敵意。

奧裡亞娜·法拉奇,義大利著名記者,以硬氣著稱,被譽為「世界第一女記者」。在《給一個未出生孩子的信》中,法拉奇化身為單身孕婦「我」,以柔軟的筆觸將心中的彷徨遊移與時間的殘酷黑暗娓娓道來,既是對腹中胎兒的交流,更是「我」或者說法拉奇自己的內心獨白。書中的男性形象,前男友、男醫生、老闆,無一不把「我」視為工具,性愛的、生育的、賺錢的工具,在胎兒死後他們竟然還有臉判「我」有罪,尤其是前男友和老闆根本就不歡迎這個孩子。反而是同為女性的朋友和女醫生以及母親(或許也包括父親?),將「我」視為一個優先於胎兒的具體的人。通過「我」與這些形象的互動,法拉奇揭示出懷孕女性的處境,以及要求她們為胎兒犧牲自己的荒謬之處。

45年過去了,除了代孕已從科幻變成現實,懷孕女性的處境沒有絲毫改變。

往期精彩

原標題:《瘟疫是一面鏡子,映射出人類的狂妄自大 | 風向書單200714》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人類大瘟疫》:霍尼斯鮑姆的疾病史寫作
    《人類大瘟疫》是霍尼斯鮑姆2019年的作品,屬於科普性的紀實報導,嚴格遵循了他自己認可的寫作原則,細節與危機並存。《人類大瘟疫》的敘事從1916年7月1日這一天開始,作者以美國新澤西州澤西島上驚悚的「鯊魚咬人事件」拉開故事帷幕,全書分9章,選取了近百年來全球暴發的8例特大傳染病案例,「藍死病」、「天使之城的鼠疫」、「鸚鵡熱大流行」、「費城殺手」、「軍團病捲土重來」、「美國的愛滋、非洲的愛滋」、「SARS:超級傳播者」、「跨越國境的伊波拉」和「寨卡」,回顧了一個世紀以來人類與瘟疫相生相鬥的歷程。
  • 汲古利今:仲偉民談「瘟疫與人類歷史」
    前不久,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仲偉民作客「春風講堂」,在線漫談瘟疫與人類歷史,以歷史學者的眼光和情懷,汲古之資,以利今時。事實上,若從傳統的史學研究來看,瘟疫並不在仲偉民研究的範圍內。傳統史學的研究主要以人為核心,無論是人的政治活動,還是人類文明,或是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
  • 瘟疫在古代有多可怕?看看史上5大瘟疫,人類太難了……
    瘟疫是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傳染病,其對人類社會的破壞力極大,人類的歷史多次被瘟疫所改變,可以預見,人類與病毒的競賽將永無止境。我們來看看,曾經深刻影響過人類歷史的5大瘟疫,每一次,都是觸目驚心!
  • 人類與瘟疫:一場西西弗斯式的戰爭
    3與鼠疫、流感這類曾在全球範圍內爆發,帶走過數以千萬計生命的瘟疫相比,1976年在蘇丹南部和剛果(金)被發現的伊波拉病毒帶給人類的傷害就顯得不那麼誇張了——其只在西非地區大規模爆發過,沒有蔓延至其他大陸。
  • 版畫裡的鏡子反射出的語言
    在這種比對參照之中構成了一種現象,這種現象衍生出更多的取向而使人頓悟升華,鏡子與人之間的關係形成了一種雙面性屬性,人之靈性的通感辨識經驗感受,構建了一種特有的空間語境,物象的或非物象的,真實的非真實的,模糊的非模糊的,存在的非存在的一種人類獨有的一種思想性的狀態
  • 戰「疫」每日觀察丨瘟疫常改寫人類歷史 但並非隨心所欲
    這並非新冠病毒對中國人網開一面——而是因為中國的抗疫鬥爭舉國動員,上下同心,堅定執行了一整套事實證明符合中國實際、符合科學規律的抗疫舉措。新冠肺炎疫情這場大疫情,將深刻改變今日世界,並以沉重的方式寫入人類歷史。它有橫衝直撞之勢,但在恰當、有力、堅韌的應對面前,也會暫時式微、退卻。
  • 每個人都是一面鏡子,幫我們照見內心的秘密
    每個到你面前的人都是一面鏡子 你在看到鏡子的同時也必須看到鏡中的你自己 與你相遇的每個人都是你的啟示
  • 歷史上人類面臨的三大問題:饑荒、瘟疫和戰爭
    人類從一種平淡無奇的生物,到今天處於地球生物鏈的頂端,成為不可一世的統治者,上天入地,無所不能。不過現代先進的科學發展只是近來幾百年的事情,它在人類文明發展歷經千百萬年的歷史長河中顯得十分短暫,而在這突飛猛進的進步之前,饑荒、瘟疫和戰爭始終困擾著人們,幾乎毀滅人類。
  • 野生動物有大規模傳染病嗎 為什麼瘟疫時常糾纏人類?
    自然災害包括洪水、地震、海嘯、火山,那麼瘟疫是否屬於自然災害,瘟疫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係但不屬於自然災害,在人類的幾千年發展史中從來就沒有停止各種災害,而瘟疫災害的頻繁和破壞力絲毫不遜色於其它自然災害。在十四世紀四十年代,鼠疫黑死病從克裡米亞傳到西歐和北非。
  • 身邊的心理學:人與人,互為一面鏡子
    從心理學看,人與人之間,實際上,彼此內心互為為一面鏡子;也就是說,張三內心是李四的一面鏡子,李四內心也是張三的一面鏡子,彼此照著對方。一般情形下,每個人心裡的鏡子,彼此照著形象往往基本一致:你心理的鏡子照著的他的形象是美或醜,那麼,他的心理鏡子也很可能照著的你的形象也是美或醜。
  • 為什麼瑜伽教室都裝一面鏡子?
    不知什麼時候起,健身房、舞蹈室流行的鏡子,也成了瑜伽教室的標配。我們練習瑜伽時,到底需不需要看鏡子?
  • 衣服是一面鏡子
    衣服就像是一面鏡子,顯示了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生活品質追求的多變,也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衣食住行是生活的基本需要,其中穿衣尤為重要。現代人的生活提倡「吃得粗一點,穿得細一點」,說明了人們很看重穿衣打扮。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個不修邊幅的人。
  • 一面中國本土品牌成長的鏡子
    一面中國本土品牌成長的鏡子   可以說,保健品市場的大起大落就是一面中國本土品牌成長的鏡子。急於致富的農民心態、渴望迅速成功的急切欲望和對市場運作的無知與自我意識的膨脹融合在一起,成為加速保健品品牌加速滅亡的推動器。在某種意義上,保健品品牌的命運就是中國企業建立品牌的一個縮影,它折射出的不僅僅是一個行業的興衰,還將我們建立品牌的心態和蒙昧赤裸裸地暴露了出來。
  • 一面鏡子就夠了!鏡子的6種創意人像玩法
    有時候,想要拍出有創意的人像,只需要一面鏡子。那麼,鏡子在人像攝影都可以怎麼用?2、鏡面反射鏡子是最佳的反射面,可以製造出絕佳的反射效果,拍出和本體一樣的倒影,實現虛實對比、呼應。4、製造「超現實」感可以利用多個鏡子多次反射人物主體,或者是利用鏡子的反射來切斷模特兒,製造出「超現實」感。
  • 小說《候鳥的勇敢》像一面鏡子,照出芸芸眾生相是……
    小說中人物不是臉譜化的——好人完美無暇,壞人十惡不赦,而是像現實生活中的人,有的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使我們很容易聯想到身邊的某個人。《候鳥的勇敢》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現實中芸芸眾生的形象,引人深思。
  • 200多年來一面鏡子殺30多人,被稱法國殺人鏡,如今真相曝光
    僅一面鏡子就在200多年間殺死了30多人,被稱為法國殺人鏡。聽了之後不是有一種奇怪的感覺,而是有這麼一面鏡子。直到現在,這面鏡子的真相才被揭開。那麼為什麼魔鏡殺了這麼多人?。1)魔鏡的起源鏡子不是現代工藝。人們已經使用了幾百年了。所以也有一些做鏡子的工匠,做這個魔鏡的工匠叫路易·阿爾波。
  • 瘟疫時代 | 愛在瘟疫蔓延時:文學電影中的瘟疫
    許多其它的疾病,有的可以延伸出審美的情趣,如西施「捧心而顰」的心絞痛,還會被別人仿效;林黛玉那種吐血賞花的肺病美學;肺結核這一「藝術家疾病」,在西方文學中則多是熱情、欲望、頹廢的美學。這些普通疫病的種種審美特性,和瘟疫無關。       「瘟疫是另一個大開大闔的崇高美學場域,它所觸及的,乃是更宏偉及險峻的人性,社會及歷史的課題。」
  • 聊一聊人類歷史上繞不開的20次大瘟疫
    隨著人類文明的蓬勃發展,傳染病也隨之而來。大量的人以及動物聚居在一起,再加上衛生和營養條件很差,為病毒提供了肥沃的滋生地。隨著500年前新航路的開闢(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新型傳染病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傳播,並最終形成了第一次全球大瘟疫。
  • 淺談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瘟疫之—「黑死病」
    在人類歷史上,曾經爆發過一場超大規模的」黑死病「,對人類生命和社會意識形態有巨大的影響,今天我們來聊聊」黑死病「起源與傳播背後的不為人知的秘密。黑海的科裡米亞半島上有一座小城,在蒙古西徵時曾被金帳汗國所徵服。13世紀末,來自熱那亞的商人買下了該城,改名為卡法。
  • 在世界電影裡讀懂「瘟疫」 還原現實透視人心
    不管哪一種呈現方式,電影裡的瘟疫總是重複相同的套路:病毒終會被戰勝,然後被遺忘在時間裡,直至下一場災難叩門。猶如哲學家霍爾巴赫所言,瘟疫昭示了人類的無知和恐懼。每一次病毒降臨,人們總要面對生存和死亡、自由和秩序、善良和邪惡的多重詰問。電影裡的瘟疫是一面鏡子,逼真地記錄災難,還原現實和透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