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到不能愛,走到不能走。
鍾文音以哀婉的語調,在憂傷欲泣的文字中,緩緩呈現了母女之間的款款深情,也傳達了作者對女性命運的豐沛之思。
它來自無人可以剝奪的血緣,又超越了凡夫俗子的道義;它是女兒對癱瘓母親雖苦尤甜的漫長陪伴,也是母親對女兒靜默無言的精神傳遞。」
這是第二屆三毛散文獎頒獎典禮上,評委會給予鍾文音《捨不得不見你》的頒獎詞。
鍾文音被認為是繼三毛之後的又一位「流浪」作家,憑藉作品《捨不得不見你》,她獲得了第二屆三毛散文獎「散文集大獎」。
4月20日,她與《對話舟山》記者傾心交談。她說,同為遠方和流浪的實踐者,能獲此獎,無疑是命運的牽引。故人雖逝去,但「橄欖樹」仍堅定地生長於眾人的心中,希望自己繼續守望著自由與愛的流浪,守望著啟程的初心,守望著「夢中的家園」。
鍾文音,上世紀90年代崛起的臺灣優秀小說家與散文家。
土地、家族、異文化、生命的安頓等,是她創作的立足點。熱愛旅行、喜愛遊蕩,十多年來足跡遍及世界五大洲。
現專事小說和散文寫作,兼及繪畫,熱愛攝影。
曾獲得臺北國際書展小說獎、中時開卷十大中文好書獎、聯合報文學獎、臺北文學創作年金、雲林文化獎、吳三連獎、林榮三小說獎、世界華文小說獎等十多項文學獎。
代表作:長篇小說「臺灣百年物語」三部曲(《傷歌行》《短歌行》《豔歌行》)和《慈悲情人》《愛別離》等;散文集《三城三戀》《少女老樣子》《寫給你的日記》等。
作品《捨不得不見你》獲得第二屆三毛散文獎「散文集大獎」。對話舟山:鍾老師,乍一見你,就覺得你的氣質很「三毛」。
鍾文音:對,會有讀者把我和三毛比較,在臺灣,也有大學把三毛的作品和我的作品對比,作為論文選題來評述。
對話舟山:我在豆瓣上也看到,有網友評論你是「現代的三毛」,你認同嗎?
鍾文音:因為讀者都用「外表」判讀作者,所以才會有這種情形,我留長髮,加上長期旅行的外在形象(穿衣風格所塑造的波西米亞流浪風格)之故,所以才有這樣的附加用語吧。
其實我和三毛蠻不同的,我繼承了三毛的路,但是走出了自己的特質。
一來我的寫作風格非常多樣,我寫很多臺灣本土的長篇小說,也關注世界文化的旅行書寫,同時我又繪畫、攝影,在寫作上我的文字語言與類型都和三毛差異甚大。
而最大的不同是「愛情觀」與「生命觀」,我不會把心思全部放在愛情上,我的個性比較傾向於法國女作家杜拉斯,寫作比愛情強大太多了。
至於生命觀,我長期在佛學的滋養之下,對「人身難得」有極大的信仰,我非常珍惜生命與時間,我想這些都是差異。
對話舟山:你說你繼承了三毛的路,那麼她如何影響了你?
鍾文音:上世紀八十年代,臺灣開始對外開放旅遊,旅行文學也伴隨著火熱起來,三毛對你的影響就像種在你心裡,有印記。她開拓你的眼界,呼喚著你去遠方看世界。
我覺得她是一面旗幟,雖然後來我們都比她走得遠、走得多,但受她的鼓舞,我們紛紛出去看世界。
還有她對人有溫度,很難得。有些作家都很高冷,他覺得自己是傳奇的製造者,他才不要走下神壇,必須被高高供奉。可是三毛完全不一樣,她對人很真誠,這個很不容易。
文字可以模仿,寫作方法可以學習,但人的本心、本性,儲存在體內的善意,卻不能去模仿、學習,因為那是專屬於你的特質。
這次來定海,看了三毛的紀錄片,真的有被感動。
大師很多,能博愛、有溫度的人很少。我一直覺得讀三毛的人,年紀不要太大,因為她是給你種下童夢的人。
我慶幸年輕的時候讀了三毛,我現在看文學作品,更多是看作品背後的作者。
對話舟山:那你什麼時候真正走上專業創作道路?
鍾文音: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吧。
起先我在大學時是著迷電影,比如拍短片、寫劇本。但也沒有忘懷我從小就喜歡閱讀的興趣,尤其是閱讀小說一直是我很大的精神食糧。
人就是這樣的,年輕時的夢,如果沒去體驗,不知道自己的「底」究竟是什麼,因此大學畢業後也短暫做過許多工作,走過許多「彎路」,之後徹底發覺自己不適合「群體」工作,我渴望孤獨,喜愛一個人可以完成的創作。
但過去的經歷也可以成為寫作的養分,感情的創傷也可以化為藝術的黑暗資產。1997開始,我把小說投給《聯合報》《中國時報》等文學獎參評,都得了獎,也就因為那三年,真正走上了文學之路。2000年開始專職寫作。
對話舟山:剛開始寫的時候,你覺得對你鼓舞最大的是什麼?有些人就是純粹寫寫,有些覺得有回應,會更促發寫作的激情。
鍾文音:年輕的時候,會有看重獲獎,因為你的文字是否有意義,有重量,通過獲獎可以被看見,是榮耀的桂冠。
對話舟山: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希望通過獎項的標尺來衡量自己。
鍾文音:對,你得到了才會放下,不然覺得此生夙願未了。
我一直認為,東方是一個早衰的民族,青春非常的短暫。在國外,經常有人說,你們東方人好年輕,其實內心已經蒼老。
受張愛玲之害,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不然快樂也沒那麼快樂,」
張愛玲的獨樹,深刻地扎入我們文青的心,急迫地想成為文壇的美少女。其實當你的心急迫,你的青春就會被壓榨和萎縮,你的萎縮裡,相應的歷練沒有上來,那你怎麼辦?所以就會很矛盾。
當然我覺得這個野心是好的。搞藝術要有強烈的企圖心,因為這個企圖心會不斷催發你向上,讓你成為不是流於大眾的寫作者,這才能避免許多人進入文學的領域最後都化為泡沫的俗套。
對話舟山:你在頒獎儀式上說,獲獎作品《捨不得不見你》,是你對媽媽的懺悔錄。
鍾文音:對。我大學畢業就開始去各個地方。其實我媽媽很不喜歡,流浪就像沒飯吃的樣子。
我前半身的雲遊世界是母親用自己的付出為我換來的。那一年,我去紐約學畫,媽媽去機場送我,和我揮手,我都不回頭。
我是個任性的女兒。最近四年,因為媽媽生病,才被定下來,換我陪伴在母親身邊。
對話舟山:任性是資本,很多人任性不起來,束縛太多。
鍾文音:對呀。但是,現在我為自己的任性付出代價了。
對話舟山:老話說,久病無孝子,我覺得你很棒,四年時間一直照顧母親。
鍾文音:沒辦法,我必須扛。我內心是感激以前母親對我的放任,讓我自由地去做我喜歡的事情。
我十八歲以後,奔赴自己的理想,母親留在原地守候家園。現在換我照顧她,也算是對她的彌補。而我從照顧她的體驗中,感受生老病死,讓自己成長、成熟。
當然也有受不了的時候,我和她的房間就隔著一堵牆,你的旁邊就是「戰場」,你就住在一個受難的地方,這還是蠻煎熬的。
其間有掙扎,不舍,卻更珍惜。
所以我感謝有寫作,你可以抒發,你的歷練就變成你的資產。如果是一般人,就沒有「出口」,會承受不下去,就會有戾氣。
我現在鼓勵很多人寫作,你不一定要當作家,但一定要有抒發的通道,你可以在那裡喜悅,也可以在那裡訴苦。
對話舟山:我好奇的是,這麼多年,你難道就沒遇到寫作上的困難?
鍾文音:那絕對是有的。
每個人都有低潮和高潮,你長途跋涉前往終點,中間必須要有休憩站。我會寫點權當休息的散文,隨意抒發,為了到達終點,積蓄更深厚的力量。
對話舟山:所謂深蹲是為了蓄力跳躍得更高。這和我們記者差不多,不求篇篇精品,但一年到頭總要拿出幾篇好新聞。
鍾文音:是的。我一直有自己寫作攀爬的路徑,設置一些點,這樣更能明白自己距離目標的遠近,還有可以攀越高峰的力量。
這裡我就要再次感謝三毛,她讓我有了人生坐標。去往遠方,走過時間,得到饋贈。
現實中,很少有人真正能實現兒時的夢想,現實就像大火,你是成鳳,還是成蛾,這就要看你經過時間,收穫了什麼。
遠方沒有名字,只有存在;遠方沒有地圖,只有方向;我們去了哪裡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看見了什麼,帶回來什麼。
你有沒有帶著自我的意識,抵達千山萬水。你是把時間的饋贈積累成了個人的財富,還是時間的揮霍?這幾年,我靜下來,也在自我檢討。
對話舟山:在我看來,檢討便是一種收穫,最怕有些人不會總結自己,那才是真正揮霍了。
鍾文音:寫作者有一雙觀察世界的眼睛,時間的流逝會變成粒粒的刻痕,寫作使你逆流而上,回到你原始的歸域。
對話舟山:你這次為何會來參加三毛散文獎的評選?
鍾文音:我是受蔡怡老師的介紹,她是首屆三毛散文獎的獲獎者。她看過我很多文章,我們也是圈裡的朋友,她建議我來參賽。
我看看蔡怡的獲獎作品,又衡量了自己的作品,感覺有機會,她又這麼熱心介紹,於是就來試試。
對話舟山:沒想到,你和舟山很有緣分。
鍾文音:對,起先我也不是很自信,因為對大陸文壇的深淺不是很了解,也不知道大家的實力如何。
接到獲獎電話的時候,還有點懵。但這個獎,把我這麼多年的文學之路和三毛種在我內心的印記終於串聯起來。我和她之間有了直接的聯絡。
對話舟山:這是你第一次來舟山,你走過這麼多的城市,感覺舟山如何?
鍾文音:這次來到定海,我覺得生命中的關鍵詞都出現了。去年我出了一本書,《想你到大海》。而定海也有個「海」字。
我差不多呆了5天了,感覺特別舒服,可能還沒有深入,看到的都是美好的。
對話舟山:就像人與人的接觸,初次見面總是表現了自己美好的一面。
鍾文音:對,要真正了解一個地方,還是要住下來。
不過我覺得我與舟山有緣分,我的下一步作品,會把舟山寫進去。
今天我去鴉片戰爭紀念館,感受到當時戰火的激烈,我下一部小說裡剛好會有古代戰爭,有將軍的鏡頭,所以我想把舟山寫進去,畢竟是我自己走過的地方,比空無的虛擬會好很多。
對話舟山:你在舟山的行程裡還有講座,可以近距離接觸一下舟山的讀者。
鍾文音:對,在臺灣也有很多書屋講座。比如獨立書店,一直是精神的象徵,作家寧可沒錢也要去講座。
對話舟山:在書店舉行主題分享會,這些年在大陸也很流行。
鍾文音:你們可能都知道臺灣的誠品書店,其實在我們看來它有點可惜。要真正推動閱讀,還是需要社區書店。你想讀書,就去家門口的書店,而不是去百貨公司。
對話舟山:對,誠品書店要表達的內容太多,書店的本質反而被弱化了。
鍾文音:對啊。我們也在檢討,臺灣這二十年閱讀在後退,大家都認為那是因為書店離你太遠。
對話舟山:你說過,讀者可以任性,而作家不行,好作家必須讀好書,你更喜歡讀哪些書,哪些作家呢?
鍾文音:任何類型題材的閱讀我都不拘,尤其喜歡亂看新聞(給我不少靈感),或者雜書、歷史書等。
我喜歡的臺灣經典作家有陳映真、葉石濤、賴和七等。至於其它經典作家,我喜歡曹雪芹、張愛玲、沈從文、杜拉斯、埃米莉·狄金生、卡夫卡、杜斯妥耶夫斯基、詩人安娜·阿赫瑪託娃、米蘭·昆德拉、村上春樹等。
在我的書房裡暗藏著這些經典。每每開始閱讀,也便與他們開啟了對話,藉此一步步地涉入其間。
攝影:王曉敏
往期回顧,點擊打開新頁面:
[獲獎作品選登]北緯三十度的海味
[獲獎散文集速讀]《故物永生》鄉土情結也是家國情懷
[大數據]一則公示8800多人閱讀,這些人在哪裡
第二屆「三毛散文獎」獲獎作品正式公布(附封面圖)
[獲獎散文集選登] 賈平凹:哭三毛 再哭三毛
第二屆三毛散文獎獲獎作品公示
[消息] 第二屆三毛散文獎終評揭曉
[公示] 第二屆「三毛散文獎」入圍終評作品
三毛散文獎是如何評選的 附《審讀委推選細則》
再襄盛舉 643名作家參與 52件作品進入終評
江子筆下的三毛:《海上還鄉》
試論「三毛散文獎」在文化品牌建設中作用
在臺北聽三毛《回聲》演唱會
定海組團赴臺推介三毛散文獎 座談會紀要、
世之奇女——只有一個三毛
舟山的散文創作
[公告第二號]第二屆「三毛散文獎」評獎條例
就三毛散文獎,對話著名作家彭程楊曉暉
[公告]第二屆「三毛散文獎」徵集作品啟事
首屆回想③這些作品為何能登上獎榜
首屆回顧②為什麼以三毛的名義設立散文獎
首屆回眸 ① 三毛散文獎有哪些重大影響?
青春遙遙,我不能不懷念三毛
愛她的家人不忍心捅破三毛的生命窗紙
「三毛與行走文學」三人談
冬雨綿綿的日子,第 二屆三毛散文獎「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