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火車是大陸人對鐵道的最早記憶,它油漆斑駁、擁擠不堪、氣味難聞,然而連接著美好而未知的遠方。在臺灣,也有一種類似的舊式火車,開得很慢、不時停靠、沒有空調、車窗可以打開,但是車皮是藍色的。現在,這樣的藍皮車只在臺灣花東縱谷極少數的區段運行,紅色車頭、兩節車廂,早上和下午一班,要坐還得趕早,成了驢友們趨之若鶩的稀有體驗。本月底,大陸-臺灣自由行開放,大陸遊客終於可以從一個小站到下一個小站,沿著鐵路看看日月潭、阿里山和101大廈之外的臺灣。
「臺灣最慢的火車,最短區間的裡程,最便宜的旅次,票價是 11元。」臺灣作家劉克襄是一個鐵道迷,他的新書《11元的鐵道旅行》由此得名,記錄了他搭乘臺鐵與高鐵行走市井鄉野的見聞。喧譁旅驛、寂寞小站、高速風景甚至火車便當,都是他筆下珍寶,他還為每一個寫過的車站手繪地圖,把他覺得重要、有趣的去處標註出來。凡鐵道周遭,即便......小物,他都「悉心摩挲,抽剝出興味」。「搭火車是環保而簡樸的旅行。花費很少,卻耗費很多時間。但那是用最輕微的自己,在接觸這片土地」。
乘坐平溪線去張君雅小妹妹的故鄉
在所有的鐵道線中,劉克襄向第一次到臺灣的遊客重點推薦平溪線,「這是北臺灣最棒、最美麗的一條線路,如果從南部前往平溪線,還會經過縱貫線和北宜線,都是很有趣的」。平溪線上有一個叫做平溪的小鎮,是紅遍海峽兩岸的廣告明星「張君雅小妹妹」的小鎮。廣告裡,村裡的廣播放送著:「張君雅小妹妹,你家的泡麵已經煮好了,你阿嬤限你一分鐘以內趕回去呷!」隨後只見一個穿著校服、套著木屐的小姑娘,急急地跑下石板路,趕回家去。
劉克襄在書的第一章介紹的便是這個淳樸的小鎮,他一一歷數張君雅小妹妹跑過的中華街邊的店鋪,那裡有傳統的手工芋圓店,也有現代的咖啡簡餐店。由於張君雅小妹妹的走紅,平溪鎮也跟著熱鬧起來,逢到節假日,路上全是遊人,根本沒有奔跑的空間。所以劉克襄更喜歡在非節假日到訪,想像黃昏放學時,張君雅小妹妹踩踏出的響亮聲音和臉上的急切表情。最近,中華街已改名為「君雅大道」,她可愛純真的形象也已經成為了平溪鎮的名片。
平溪線沿途,除了平溪這樣較大的車站以外,還有一些很精彩的「小小站」,「六分」就是其中之一。這一站原叫大華車站,一般車子不會前往,因為那兒只有六七間水泥房。房子的門牌上都寫著「六分」,據推測,最先可能有6個人在此開墾、生活,「六分」的叫法也由此而來。20多年前,平溪線逐漸成為旅行的熱門線路,有些遊客喜歡另闢蹊徑,探索一些人跡罕至的小站,六分車站也因此小小地熱鬧起來。在六分下車後,向右走可以抵達較為有名的十分瀑布,而向左走,則是兩戶始終敞開房門的人家。相比十分瀑布,劉克襄更喜歡拜訪這兩戶人家,有時他還會循著山路去尋找更隱蔽的住家,途中順便幫他們取信、送信。被譽為「自然生態作家」、「環保作家」的劉克襄,對這些沒有旅遊景點的小車站的偏愛,多來自於鐵道周圍雄偉壯麗而又鮮為人知的風景。在這一段鐵道旁的森林間,有一條浩大的河流,以詭異的形態貼著巖壁緩緩流淌,在他看來,習慣於搭乘火車,又不曾在六分下車的人,便是錯失了「北臺灣河岸最大的華麗」。(文字來源:《外灘畫報》)
鐵道上的凡人往事
和大多數人一樣,劉克襄的鐵道情結根植於年少時有關火車旅行的記憶。這些普通人的故事和情懷大都相似,逃不開出發與還鄉的主題,但對當事人來說,況味自在心頭。
大約6歲時,劉克襄第一次跟著父親去阿里山旅行,他們從臺中搭縱貫線南下,在嘉義轉小火車。印象最深刻的是,上山中途他們在奮起湖買便當,當地便當特別大,一餐只能吃掉一半,但是由於家裡窮,為了省經費,他們把剩下的便當帶到山上,等下一頓的時候才把它吃完。「我們去看神木,那時候神木還未倒下,山上海拔很高空氣稀薄,我們走得又累又冷,晚上大家搶蓋棉被。」如今,他們當年住的地方都變成沼平公園,以前的木造旅社,也被火災燒光了。
多年後,劉克襄像所有對未來充滿期待的青年一樣即將出門遠行。他考上了臺北的大學,臨行前回九張犁老家探望獨居的公公。公公晚年因患青光眼而失明,劉克襄深情地喚他做「青瞑公」。
以往,他每個月初都會回老家,給公公帶一些吃的,幫他打掃衛生,聽他拉二胡。但是那一次,他是去告別的,以後起碼要半年才能回鄉一次了。公公聽了不作一聲,好一陣才開口要求劉克襄帶他去臺中的車站。到了車站,公公又要求他買兩張去彰化的車票,彰化有叔叔的家。一路上,他坐在公公對面,為他描述著沿途風景——大同小學、臺中監獄、三民路口......公公一邊聽,一邊從打開的車窗探出頭去,仿佛要嗅聞周遭的氣息。當時劉克襄和公公乘坐的就是臺鐵普通的藍皮火車,所以他一直對這樣的火車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車窗打開,伸出頭去,外面有土地的味道、風的聲音,就是家鄉的感覺」。火車駛近目的地,經過八卦山,劉克襄告訴公公:「可以看到八卦山上的大佛了。」公公問:「他也在看我們嗎?」「他面對的好像是彰化市。」公公安靜下來,而劉克襄心裡也百感交集:「我走了以後就沒有人陪他坐火車了,這可能是公公最後的一次火車旅行了。」
有一次,在一個文藝營裡,劉克襄讓同學們敘述一下自己搭火車的特殊經歷,其中一個叫Seven的女生的故事令他印象深刻。這是一個關於鄉愁的故事。Seven是一個阿美族姑娘,老家在知本,考上臺北的大學後,迫於生計,不得不半工半讀,忙碌不堪,老家突然變得分外遙遠。熬不過思鄉之苦,有一次,Seven抽身南下,隔日又匆匆北上。送別的站臺,廣播用普通話、閩南語和客家話分別播送了發車信息後,突然,又用阿美族語開始播報。Seven這樣形容那一段讓她失神呆立的聲音:「那親切溫柔的語調,一字一句像在吟唱流傳已久的古調,也像是阿嬤心情好時的喋喋叨絮。」(文字來源:《外灘畫報》)
一篇專欄拯救藍皮火車
隨著人們對速度的要求越來越高,藍皮火車在臺灣漸漸被逐區廢除,它得以在花東縱谷留存,幾乎是劉克襄憑藉一篇專欄「力挽狂瀾」。
除了對藍皮火車的個人情結之外,劉克襄在意的還有它的文化價值和觀光價值。「舊火車在歐洲和南美都是古董,作為觀光列車,價格反而更貴,這是一個世界性的潮流。」他在專欄裡寫道,花東縣是臺灣非常重要的一條文化觀光線,因此區間性地保留這裡的藍皮火車非常重要,既然臺鐵在速度上競爭不過高鐵,那麼就要差異化競爭。「這篇專欄碰巧被一位官員看到了,那位官員覺得寫得很有道理,因而引起了良性的連鎖反應。」劉克襄告訴記者,「官員發話後,下面職員就很緊張,臺灣鐵路局的局長打電話和我溝通,想請我到局裡去談談,我不去,他就找了7個官員到我家跟我談,其中有兩個還是做便當的。」原來,臺鐵局長認真讀了一遍《11元的鐵道旅行》,發現他很喜歡臺鐵的便當,所以讓他們一起來聽講。
雖然花東縱谷的一小段藍皮火車因此保留下來了,但是真的要將這種車型和這樣的運營方式持續下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臺鐵在考慮將藍皮火車包裝進環島列車的系統裡,目前還在評估之中,最後成行可能需要更多鐵道迷去呼籲」。
現在,臺灣鐵路局也推出了一些針對觀光客的專門服務,比如環島列車、遊輪制列車。環島列車可能是全世界最便宜的火車,學生套票總共不到600元新臺幣,而且根本不用擔心買不到票;遊輪制列車則是為一批旅客包下一段旅程,在這一段中,可以隨時按照旅客的意願停車觀光。
「遊臺灣一定要坐火車,它和大陸的綠皮車還有一點不同,就是停的站非常多,你很難想像,可能五六分鐘就停一次,像公交車一樣,隨便找一站下車,也許就能遭遇一個原住民部落。」劉克襄介紹說,在一些偏遠的小村落,站名也很有趣,比如,「下一站,海邊」,不熟悉的遊客會想:到海邊了,下車吧!但其實隨後的六七站也都在海邊。「也可能下一站就叫『太平洋』或者『臺灣海峽』,引起無限遐想,天那,下車就是臺灣海峽!」一些偏僻的小站,還保留著木造的候車室,這是劉克襄最喜歡的望海、發呆、看小說的地方。他好幾次去到縱貫線最荒涼路段上的新埔車站,「去那兒做什麼呢?老實講,我也不是很清楚,只是直覺,生命裡應該有這樣的風景」。
在城鎮擴張、增多的過程中,有些地方的車站變多了,甚至3分鐘就一站,而有些站卻消失了,像新埔這樣的無人小站,還能完整地存在,讓劉克襄格外欣喜。(文字來源:《外灘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