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品牌堅定地站在「政治正確」一方,或許源於消費者已經做出了選擇。
文:本刊記者 王爽 責任編輯:李靖
5月25日,美國黑人喬治·弗洛伊德於死於警察暴力執法之後,引發的「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以下簡稱:BLM運動)迅速席捲全美,甚至在整個西方世界引發抗議浪潮。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伯貝克學院人文研究所所長、哲學家評論:這不是單純的BLM運動,這是日積月累的階級矛盾和生存恐慌,在瘟疫助燃下的一場激化。
並且,BLM運動很快從抵制警察暴力,逐漸蔓延到反對種族歧視、社會不公等社會問題,乃至大量知名品牌也深受影響。
各大品牌紛紛表現出強烈的求生欲,推出各種「洗白」措施。
6月18日,高露潔公司接受採訪時承認,該公司正在就是否改名等事宜,重新全面評估審查旗下的中國市場牙膏品牌「黑人牙膏」。歐萊雅集團也宣布:旗下護膚產品將停用「美白」「白皙」等宣傳用語。聯合利華則宣布:在印度和孟加拉國市場推出的護膚品牌「白皙可愛」將改名。流媒體巨頭Netflix也打造出了專屬的黑人內容,向美國訂戶宣傳一部名為「Black Lives Matter」的影視劇合集。
那麼,為應對BLM運動,如今的國際企業都有哪些舉措?西方企業在BLM運動面前急忙站隊或不予配合,會帶來哪些長遠影響?
1
西方品牌上演大型「求生」現場
BLM運動之後,各大品牌迅速行動,上演了一場商業版「求生實錄」。
大型連鎖超市沃爾瑪宣布:「無限期」下架所有名字中包含「Lifes Matter」的商品,因為這些商品被抨擊影射BLM運動口號。
沃爾瑪在書面聲明中表示:「我們還會加強對各種『Live Matter』產品的審查,以確保產品遵守我們的條款。」「我們從根本上認為,生命至關重要,每個人都應受到尊重。」「但是,在當前環境中,某些人有意使用『All Lifes Matter』造成混淆,希望將對種族不平等的關注降到最低。」
美妝連鎖超市絲芙蘭推出「會員計劃」,會員積分可以作為慈善捐款,捐贈給潮汐基金會。今年6月起,潮汐基金會與美國的全國黑人正義聯盟,共同啟動黑人幫助計劃。絲芙蘭副總裁兼總經理Allegra Stanley Krishnan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創建一個多元、全面的計劃,以滿足客戶不斷變化的需求。」
創可貼品牌Band-Aid推出「棕黑」色系繃帶,以更好地匹配棕色和黑色膚色的顧客。Band-Aid表示:「我們與黑人同事、合作夥伴和社區團結一致,反對種族主義、暴力和不公正。」同時, Band-Aid表示將為BLM活動捐款,以「創造切實的變化」。
反應更為激進的美妝行業,在名字上徹底去「白」,選擇黑人模特、明星代言,在各種場合支持BLM運動。但其實美妝行業的「整改」,早在BLM運動之前就已經進行了。多年前,各大品牌就相繼開發各色系新產品,以免被冠以「種族歧視」的標籤。
連以往對種族問題敬而遠之的科技公司都開始採取行動。BLM運動之前,科技公司通常試圖避免爭議,完全迴避種族不公的話題。然而現在,科技界的巨頭們紛紛公開聲援BLM運動。
當你詢問Google助手「黑人的生命是否重要」,它會回應道:「黑人的生命很重要。黑人同樣享有國家為每個人提供的權利與自由,認識到他們所面對的不公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第一步。」當被問及「所有生命是否都重要」時,Google助手會回答得更加犀利:「黑人的生命重要,並不意味著其他生命不重要,而是黑人的生命正處於危險之中,但其他人並沒有。」
蘋果的Siri助手的回覆雖不如Google助手直接,但它會鼓勵用戶訪問Black Lives Matter.com了解更多信息。此外,蘋果公司還宣布投入1億美元,開展種族平等與正義計劃,增加對黑人供應商的幫助。
YouTube表示:將投資1億美元資助黑人內容創作者。
亞馬遜宣布:一年內將暫停為警方提供其面部識別產品Rekognition。因為批評人士稱該產品更有可能錯誤地識別深色皮膚的人,但該產品在少數族裔社區的使用更為廣泛。同時,亞馬遜承諾向NAACP和Black Lives Matter等組織捐款1000萬美元,以幫助解決種族問題。
IBM則表示:將不再銷售或研究,批評人士指出的對有色人種有偏見的面部識別工具。
2
「政治正確」背後,是對市場的敏銳感知
各行各業的西方公司集體站隊,甚至有些公司不惜「損害市場」來支持BLM運動。表面上這是「政治正確」的演習現場,但事實上,這些公司表達的不僅是政治立場,更是對市場的敏銳感知。
全球數據和分析公司Dynata在對1000名美國人進行問卷調查後,發現:BLM運動的支持者中,超過一半的人(58%)希望看到品牌企業去「鼓勵人們投票」;48%的人希望該調查可以關注自己的公司和多元化招聘;36%的人會為活動捐款;34%的人會分享活動連結,以鼓勵「粉絲」為BLM採取行動;29%的人則會重新評估自己的消費,以確保他們擁有多樣化的產品。
此外,雖然Z世代和千禧一代,與前幾代人有觀念衝突是很稀鬆平常的事,但是在BLM運動中,幾代人進一步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裂痕」。調查發現:在認為該運動可能會改變未來購買行為的人中,年輕消費者是年長者的3.2倍。超過62%的35歲以下受訪者表示:「鑑於最近發生的事件,他們將在購買前對品牌及其包容性進行更多研究」。35-44歲的人中,有48%表示將進行更多研究。而在45歲以上的人中,只有20%表示將進行更多研究。
消費者偏好發生變化帶來的影響是,所謂沒有政治立場的公司,正在受到挑戰。例如:因應對不當帶來損失的星巴克。
BLM運動開始後,星巴克發布內部公告提醒員工:請勿違反公司著裝規定,即員工在工作時不能穿戴帶有標語的服飾。該公告迅速在社交網絡引起軒然大波,「Boycott Starbucks」(抵制星巴克)的主題標籤在Twitter上獲得大量支持和轉發。
星巴克多元與包容副總經理Nzinga Shaw解釋:此舉是因為有些鼓動者誤解了BLM運動的本意,在某些情況下故意製造衝突,擴大分歧。但迫於壓力,星巴克更改了公司服裝規定,在內部備忘錄中表示:「星巴克樂意與員工、合作夥伴、社區和客戶保持團結,他們可以自由表達對BLM運動的支持。」
6月13日,一名星巴克高管在一封《致僱主》的信中表示:將向美國和加拿大的自營門店員工派發25萬件印有「黑人的命也是命」和「這並非一時興起,而是長期奮戰」等口號的T恤。「這些到達之前,請穿上您的BLMT恤或戴上別針。我們為您對人類命運的熱情支持感到自豪。」
隨後,星巴克基金會承諾向促進種族平等和社會正義的組織捐款100萬美元,而且具體向哪些組織捐款,將由員工提名。佩斯大學市場營銷學教授Larry Chiagouris表示:T恤上的BLM 別針「刺破」了星巴克正常運轉的機器,使公司在壓力下陷入困境,但星巴克已經證明了他們處理方式的有效。
3
堅持價值觀的西方企業,承擔著巨額成本
全球最大的社交平臺Facebook稱自己「堅持言論自由的信仰」,在「弗洛伊德事件」後允許不同觀點在自己的平臺出現。結果在過去幾周裡,Facebook上出現了大量與主流意見相反的內容,其中不乏支持種族歧視的觀點。但這種言論,對在Facebook上打廣告的品牌來說無疑是事故。因為品牌廣告和種族歧視信息同框展示,會嚴重損害企業形象。
隨後,超過240家大型公司組成了「抵制聯盟」,向Facebook施壓,要求限制那些支持種族歧視的言論。BLM運動以來,有超過400家廣告主撤下了在Facebook上投放的廣告。據估算,Facebook的損失或將高達5億美元。
而與急於「表忠心」的企業略有不同,為應對BLM運動引起的抵制,Facebook宣布將投入2億美元支持黑人創辦的企業,並刪除一些暴力組織的帳號,但並沒有向輿論壓力低頭。扎克伯格隨後公開宣布:不會因投放廣告的減少而改變Facebook支持言論自由的立場。
還清醒的美國學者認為:如今瘋狂的政治正確導致很多人對BLM運動反應過激。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捍衛婦女權利的非營利組織AHA基金會創始人Ayaan Hirsi Ali表示:「我不反對BLM運動,但以黑人命名的運動,卻對黑人困境的關注和以事實為導向的討論有著險惡的敵意。更為險惡的是,學術界、媒體和商業領袖們急不可待地對這種敵意卑躬屈膝。」
誠然企業行為需要符合大眾輿論,但正如Ayaan所說:「如果我們不再支持公共領域的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許多問題就不會得到解決。」一味追隨社會輿論潮流,或許在當下能活得更好,但有價值觀的企業,才能走得更遠。
來源: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