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人這一輩子,吃過無數次飯,大多都平淡無奇。但是,總有一些飲食,化為自己的情感和記憶,滋養我們的靈魂。一個城市總有一種特色小吃,一道風味菜餚,讓人牽腸掛肚,念念不忘。人。生活。歲月。都化為記憶的饗宴。
四季的風物,海鮮的鮮美,節日的食趣,蔬菜的清新……食物的原汁原味在餐桌一一呈現;古典的韻律,詩詞的意象,現代的鄉愁,都市的味覺,飲食的各種美感在舌尖依次綻放。
本書融歷史碎片、文壇掌故、人生閱歷於一爐,既有悠久魯菜的醇厚滋味,又有山東半島飲食風情。作者筆下的一菜一蔬,打通今古,有趣有料,不僅成為吃貨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也可成為人們了解生活、管窺歷史的甜點。
【作者簡介】
柳已青,原名劉宜慶。媒體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青島市文聯籤約作家。半島都市報柳已青工作室主任。已出版《絕代風流》《紅塵往事》《浪淘盡》《大師之大》等多部著作。
【代自序】
記憶是一生的饗宴
十年前,唐魯孫的作品在大陸出版,他被譽為「華人談吃第一人」,中國吃,天下味,故園情……他的飲食筆記,風靡一時。
唐魯孫除了具有好的胃口,還有異於常人的腦袋,驚人的記憶力,把吃食寫得搖曳多姿、活色生香。酸甜苦辣,人間的百味;東西南北,人生的歷練;萍蹤俠影,歲月的滄桑。他將飲食和人生結合起來,一一收錄筆底。唐魯孫的文章中有宦海漂泊者的貴族氣派,氣定神閒,復活了一個時代的精緻生活氛圍,呈現出民俗風情畫卷。我讀過一冊《故園情》,印象深刻。有鄧雲鄉的「文化古城舊事」中的北平逸事,讀來有恍若隔世之感;有董橋的舊時月色,溫婉動人;也有餘光中的隔著一灣淺淺的海峽的「鄉愁」。鱸魚蓴菜之思,不僅僅是胃的記憶、舌頭的記憶,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聯繫。
人這一輩子,吃過無數次飯,大多都平淡無奇。但是,總有一些飲食,化為自己的情感和記憶,滋養我們的靈魂。總感覺,人和食物之間,有一種神秘的情感聯繫。每一種食物,或精緻,或簡單,只要留下了個人的記憶和情感,一飲一啄的心境,就會在時光深處緩慢地氤氳開來。有時候,我們面對食物,想起往事,所有經歷過的,都不曾消逝,會在不經意間湧上心頭。
阮義忠在《抽屜裡的浪花》文中寫道:「人對往事的記憶就像鎖在不同抽屜裡、捨不得丟的雜物,有些經過歸檔,有些無法分類,就那麼一起摻雜地擱著,隨著歲月的封壘而塵封。某日不經意間打開一個抽屜,那被忘了、如同隔世般的舊事便猛然回魂,又有了溫度、呼吸和生命,過去與現在又接續上了。」記憶是一生的饗宴,從童年開始,從故鄉出發,各種各樣的食物,伴隨著我們的成長。那些被消化掉的食物,化為昨日雲煙。但是,兒時印象深刻的一種水果,十字街頭的一次小酌,流浪異鄉的一次小吃,在回憶中,如同打開的抽屜,裡邊的色香味俱全,形狀溫度氣息,在歲月中依然清晰。
記憶中的食物,是品嘗「瑪德萊娜小點心」產生的諸多奇妙而豐富的效應。法國作家普魯斯特,掰了一塊「小瑪德萊娜」放進茶水準備泡軟後食用。「帶著點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顎,頓時使我混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發生了非同小可的變化。一種舒坦的快感傳遍全身,我感到超塵脫俗,卻不知出自何因。我只覺得人生一世,榮辱得失都清淡如水,背時遭劫亦無甚大礙,所謂人生短促,不過是一時幻覺;那情形好比戀愛發生的作用,它以一種可貴的精神充實了我。」偶爾吃到一口瑪德萊娜小點心,於是一下子回憶起了自己的一生,於是有了煌煌巨著《追憶逝水年華》。
有了瑪德萊娜小點心的神奇力量,普魯斯特將被吞入深淵的往事,完全沉入忘川的經歷,靠著味覺的記憶,從幽冥中召回。瑪德萊娜小點心——褶子規整,宛如貝殼狀,觸之柔軟,嗅之香甜。即使物毀人亡,天翻地覆,即使往日的歲月了無痕跡,氣息和味道仍然存在,它們柔弱,卻無比強大。它們渺小,卻成為時光之中永恆的象徵,更形而上,不折不撓地支撐起記憶的大廈。
我在這本散文集中所呈現的,與其說是美食,不如說是食物。與其說是食物,不如說是一個人對食物的記憶。與其說一個人對食物的記憶,不如說一代人對食物的認知。與其說一代人對食物的認知,不如說人與食物的關係。即使多麼渺小的個人,也擁有人類的記憶。不管多麼普通的食物,都是從歷史長河之中延續下來的,餵養了一代一代的人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童年採摘的野果,烤的地瓜黃豆,在求學的道路上吃過的青菜和鹹菜,經過多年漂泊在青島這個城市定居之後,吃過的海鮮和水果,都是一段一段消逝的往事。在書寫和回憶中,各種各樣的食物,多了一些歲月發酵之後的味道。
記憶是一根柔韌的線索,將酸甜苦辣的時光碎片串聯在一起。食物是一條穿越歷史的文化之線,將煮蒸炒燉的歷史掌故串聯在一起。四季的風物,海鮮的鮮美,節日的食趣,蔬菜的清新……食物的原汁原味在餐桌一一呈現;古典的韻律,詩詞的意象,現代的鄉愁,都市的味覺,飲食的各種美感在舌尖依次綻放。
一個人的飲食記憶,映照的是一個城市的飲食風情。我在青島生活了十幾年,這本散文集中,有濃鬱的地方飲食特色,比如專門有一輯寫青島的海鮮。像趕海,釣蝦虎,挖蛤蜊,撿波螺,採海菜,留存在幾代青島人的記憶裡。三年自然災情期間,青島的大海,無私地養活了無數的人們。然而,這些豐饒無比的記憶,折射出貧瘠和無奈的現實。那些承載著人們記憶的灘涂、沙灘沒有了,城市在不斷地擴展,膠州灣在不斷縮小,人們已經等不及滄海桑田,而是填海造田。為了寫好青島的海鮮,我多次去王哥莊社區、沙子口漁港、姜哥莊漁村等地,採訪白髮蒼蒼的老漁民。他們談起當年出海打魚的表情,眼睛裡放射出來的神彩,永遠難忘。人們關於飲食的記憶,不僅僅停留在食物上。我想傳遞出食物給人們的感覺,刻骨銘心的與平淡自然的感受,溫暖與充實的心理體驗。這些情感與記憶的雙重交響,希望能夠引起您的共鳴。
記憶與食物,餵養了每一個人的靈魂,都是生之歡樂,生之明證。書中匯聚的,可以說是一個人的「食」憶和「食」想,一個城市的歲月與歲食。人與人之間的記憶是相通相連的,舌尖上的青島之味,和其他地方的飲食特色,也有了參照和聯通的可能。我書寫個人的記憶和經歷,同時,書中也融匯不同時代作家的記憶。
在結束這篇代自序時,重讀逯耀東的《寒夜客來》。書中有一段,快慰平生。沈剛伯在《辛亥革命前後的見聞》文中,乘船從武昌到宜昌,行舟,品茗,飲酒,真是絕妙文字:「飯後,依舷品茗,賞雪色,聽灘聲,遠望三朝如故之黃牛似一旦突變之白犀;悟逝者之未往,知真體之永存,別有會心,怡然自得,殆飄飄乎若神仙中人矣。」這種天地之間的孤旅,有茶酒相伴,人生不孤單。也希望我的這本小書,能給您帶來心靈的慰安、片刻的寧靜、美好的遐思。
一本打開的書,合攏。回望窗外,夜幕降臨,浮山下華燈初放。天地蒼茫,人生如寄,唯人間食物,猶未忘情。
《記憶的饗宴》 柳已青 著 山東畫報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28元
【目錄】
第一輯 蔬菜
啊,春韭!
薤露
不吃蔥會死?
青蔥往事
卑微的薺菜慈悲的心
穿越歷史遇見菠菜
香椿芽解鄉愁
茄——子——
黃瓜為何叫黃瓜?
西紅柿環遊世界
石花菜涼粉
買冬瓜送香菜
絲瓜的自然趣味
扁豆的故事
山藥串起的前世今生
佳藕:光棍節必吃的一道菜
一棵白菜勝百菜
青白之身蘿蔔滋味
你是否享了芫荽那香味
第二輯 海鮮
白鱗魚,可香可臭
飲食男女愛海虹
仰口灣畔品文蛤
原汁蛤蜊
西施舌
牡蠣
海螺殼中聽潮音
觀滄海說對蝦
小蔥拌八帶
美味墨魚怎樣吃?
河豚的誘惑
鮁魚是青島遊子的鄉愁
品嘗鰣魚的時刻
青島人民愛立蝦
秋刀魚之味
加吉魚
海蜇入菜亦美味
老青島難忘釣蝦虎
螃蟹食趣
說海參
這一波的大頭腥
那些令人回味的小魚兒
第三輯 節令
春節的水餃
立春之日,咬嚼蘿蔔
雪夜排隊買元宵
寒食·清明
端午節的飲食
七月七日吃巧果
又是中秋月圓時
重陽糕伴菊花酒
臘八粥
王哥莊大饅頭
松茸與松露
紅薯的秘密
深秋街頭炒慄香
火鍋店裡暖時光
家的氣息蛋糕的味道
第四章 酒趣
霸道的年與春節的酒
小餐館裡喝杯酒
浮世小酒館
啤酒燒烤大排檔
浪漫主義的啤酒杯,激情或虛無
老青島的文人喝什麼酒
醉意
修仙求道必備食譜
第五輯 雜拌
吃的行為藝術
誰說舌頭是肉做的
中山路吃相
飯局五要素
麻辣燙
胡辣湯
沂山魚羊之鮮
火車站廣場上的小吃攤
日本料理
夾幾縷書香佐餐
杜甫的橡子
晚年張愛玲的飲食
日本料理與醍醐味
村上春樹吃海鮮
第六輯 果盤
記憶中最美的果實
一樹櫻桃帶雨紅
薔薇花開櫻珠肥
菠蘿,清香而酸甜
甜瓜的氣味
人間最愛菠蘿蜜
涼爭冰雪甜爭蜜
大理的白雲與山竹
鏡中葡萄
嶗山的桃子
三亞,椰奶清補涼
此書青島書城、當當網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