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2020.3.12
先講一個小實驗吧。
生活中,經常會在公共場所張貼一些宣傳環保的標語口號。比如,「節約用水、人人有責」,「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等。然而,這些標語口號到底能起到多少實效,少有人思考和研究過。
美國有幾位學者就認為,這些傳統標語口號的宣傳效用極其有限,所以他們換了一條思路做了一個實驗。
我們知道,在一些高檔場所的洗手間,會有擦手小毛巾,幾乎人人出來會用一條。這幾位學者,就在洗手間貼了以下這個標語:「在您之前有20個人為了環保,重複使用了毛巾,你打算怎麼做?」。
實驗結果發現,當提供這一條信息後,重複使用毛巾的人增加了30%以上。
你看,意思一樣,換了一種說法,效果就明顯不一樣了。
區別是什麼呢?我以為就是有沒有突出「個體感」。傳統的宣傳口號,是對「一群人」說的,比如「節約用水、人人有責」,「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等。但這個「個體感」的意思,是講宣傳的內容要從個體的角度來組織內容。打個比方來講的話,突出「個體感」的意思,就是說你要把宣傳的受眾想像成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跟他「單獨」聊天,即使實際的受眾是一個群體。
你看,在抗擊疫情期間,很多單位張貼了標語口號:「勤洗手、戴口罩」「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治療」「拜年就是害人,聚餐就是送死」「少吃一頓飯,親情不會淡」「過年不串門,串門只串自家門」。當然還有很多硬核標語啊,這裡就不一一羅列了。
然而,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口號是這兩個:「乖!戴好口罩」,「聽話,別串門」(聽說出自常德)。
你看上面兩個口號,溫馨俏皮,不僅意思到位了,而且很有勸導力。其中的關鍵是什麼?關鍵是這個「乖」字和「聽話」都是針對「一個人」講的,好像就跟你在單獨聊天似的。
所以你看,一旦把宣傳口號聚焦到個體,語言的力量就體現出來了。
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