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據澎湃新聞報導,有關部門在湖北荊州監獄接連查處了兩起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手機大案」。2019年1月,當地警方在破獲一起走私、運輸毒品案時,驚訝地發現:在幕後指揮這筆交易的,竟然是早已進入荊州監獄服刑的罪犯陳某軍。無獨有偶,同在荊州監獄服刑的「黑老大」王世兵,也被查出於服刑期間私用手機、聚眾飲酒,甚至通過手機發出了數百條反映其「獄中美好生活」的朋友圈。
經過調查,儘管陳某軍「指揮販毒」的手機來歷並未查清,還是有兩名獄警因為瀆職失職、玩忽職守,受到了法律的嚴厲懲戒。而在王世兵案之中,警方更是查明:荊州監獄有五名獄警與王世兵同流合汙,先後為其夾帶手機、銀行卡、現金和400多斤白酒入監。在這兩起案件之中,值班獄警顯然沒有盡到其應盡的社會責任與職業義務,尤其是在王世兵案中,涉案獄警更是乾脆成了給「黑老大」服務的「工具人」。
服刑重犯待在監獄裡,竟然也能指揮販毒、發朋友圈,著實令人震驚。然而回顧新聞,不難發現:類似案件早已不是第一次在監獄系統內出現。2014年,湖南益陽赤山監獄查處一起「手機案」,監獄原獄內偵查科科長、生衛科科長、監獄醫院原副院長等多名領導紛紛涉案。2015年,黑龍江省訥河監獄在押罪犯王東利用手機與多名女性聊天交往,在取得對方信任後,騙取受害人錢財共計116000元。事後,也有4名獄警因為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收受王東利賄賂被立案偵查。
在這類案件之中,涉案罪犯沒有半點像是在正經服刑的樣子,其中個別人的日子,過得甚至比守法公民還要滋潤。與其說他們是來監獄接受改造的,不如說他們是來監獄「享清福」的。當本應承擔管教、改造責任的獄警棄自身職責於不顧時,監獄對犯人而言,便不再是限制其自由、使其接受懲戒的地方,反而成了針插不透、水潑不進的「樂園」。
基於監獄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不論是獄警還是犯人,都長期處在與外部社會高度隔離的環境之下。在這種環境下,那些缺乏正確價值觀指引,理想信念不夠堅定的獄警,很可能產生一種自己掌握絕對管理權,外面誰也管不到的幻覺。在這種幻覺的影響下,只要那些有資源、有手腕的犯人肯向他們行賄,他們就樂意為這些犯人提供幫助,並視此為自己得以施展特權的表現。
然而事實上,不論犯人在「求」獄警幫忙辦事時表現得多麼諂媚、謙卑,後者都只是被犯人利用的對象。當他們自以為可以隨意分配獄中資源的時候,很可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成了犯人在獄中繼續從事犯罪活動的幫兇。對此,監獄管理部門還需在加強內務管理、大力執紀問責的基礎上,做好獄警隊伍的思想建設工作,防止此類「警匪顛倒」的現象繼續發生。
監獄系統雖然與主流社會相對隔絕,但我們決不能讓監獄成為「陽光照耀不到」的地方。越是在相對隱蔽、難以監督的角落,各種蠅營狗苟之事越是容易發生。監獄理應是讓有罪之人改過自新的「洗衣桶」,而不是藏汙納垢的「垃圾桶」。只有讓針對監獄和獄警的監督變得更加有力、更加頻繁、更加透明,才能避免監獄成為犯罪之地。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