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等網絡社交軟體的產生似乎加深了人們之間的聯繫,但又好像讓以前經常見面的人變成了熟悉的陌生人。現在人們社交所說的總是加一下微信,而不是留一下聯繫電話。微信更多的是文字打字交流,而電話卻可以隨時感知人的情緒,雖然現在微信列表裡躺著很多的好友,但大家似乎沒有以前那麼活躍了。
那些以前曾經熟悉的人現在只是靜靜的躺在微信的列表,偶爾看看他們所發的朋友圈,為他們點上一個大大的贊,除此之外,平時沒有什麼事似乎也沒有什麼交流。這種關係若即若離,看似好像保有聯繫,但卻又將圈子隔了起來,仿佛已經成為一個看客。
現在回消息的速度似乎也已經成為了一種網絡禮貌,回消息速度快,可以增加對方的好感。然而很多人前一秒還在發著朋友圈,下一秒你所發出的消息卻遲遲得不到回復。這並不表示他在忙,而是因為他不想回,而你其實也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情,只是想找他說說話,既然已經知道了答案,也就就此作罷了。
不打擾、不刪除、不聊天、不回復已經成為微信的常態,人們都在朋友圈中展示著自己的日常生活,但卻又不想他人進入自己的生活,只是保持這種表面的關係,似乎就可以一直維持下去。
那些真正關係好的人,大多數都願意用語音或者視頻進行交流,因為這樣才可以直觀的感受到個人情緒的變化。所以對於那些偏愛於是用文字聊天的人來說,他們大多是不希望被輕易打擾的,也不希望和人保持親密的關係。
其實從某種意義程度上來說,微信的出現拯救了一些具有社交恐懼症的人群。以前沒有微信的時候,大家互相留下手機號作為聯繫方式,想要聯繫了就打電話。但是對於具有社交恐懼症的人來說,接聽他人的電話也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所以這類人的手機號碼往往很難得到。
但是在微信上他們就自由了很多,使用文字聊天會讓他們感覺輕鬆很多,而且也不用立刻給出問題的答案,這樣緩衝的時間對於具有社交恐懼症的人來說可以救命,所以當他人主動要求加微信的時候,社交恐懼症者也可以接受這樣的要求。
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的人,但是能夠相伴一生的人卻非常之少,那些生命中的匆匆過客能夠在社交軟體上留下他們來過的痕跡也是一種難得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