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發現生物化石「母礦」 再現小行星撞地球瞬間

2021-01-19 魯網

  美國研究人員新發現一處富含大量生物遺骸的化石遺址,生動再現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引發的災難場景。

  美國堪薩斯大學古生物學者在北達科他州「地獄溪地層」發現這處名為「塔尼斯」的化石遺址。在定於4月1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刊載的研究報告中,他們形容這處化石遺址是「富含近乎完美保存動物和魚類化石的母礦」。

  研究人員推測,一顆巨型小行星6600萬年前在現今墨西哥希克蘇魯伯隕石坑處撞擊地球,引發災難性地震海嘯。這次撞擊是目前已知地球經歷過的最具毀滅性時刻,導致包括恐龍在內的75%地球動植物滅絕,為後來人類崛起鋪平道路。

  研究報告主要作者羅伯特·德帕爾馬說,塔尼斯化石遺址中依稀可見海嘯衝刷過後「扭曲糾纏在一起的淡水魚、陸生脊椎動物、樹、樹枝、斷木、鸚鵡螺和其他海洋生物」遺骸。他說,化石中的一些魚類吸入了小行星撞擊地球產生的「噴出物」,顯示地震海嘯只用「幾十分鐘」就抵達現今北達科他州附近。

  由於海嘯來勢兇猛,不少動物瞬間死亡。「沉積發生得太快,所有東西都三維保存下來,沒有壓碎。」法新社3月30日援引研究報告另一作者戴維·伯納姆的話報導。「這就好似液體化的雪崩,然後凝固下來,」他說,「有一條魚撞在樹上,從中間斷成兩截。」

  沒有參與研究但負責編輯研究報告的珀杜大學地理學家傑伊·梅洛什認為,坦尼斯遺址的發現是相關領域重要的「世紀發現」。不過,鑑於「地獄溪地層」不對外來研究人員開放,一些學者對這項最新發現存疑。(袁原)【新華社微特稿】

相關焦點

  • 化石隕石——見證4.6億年前的小行星裂解
    衝擊脈發育的目擊L6型隨州隕石 | 圖源: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第一枚化石隕石1952年的一天,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地質和古生物學教授Thorslund收到了一塊來自瑞典中部Brunflo採石場的奇怪石板。此時並沒有人知道它有何獨特之處,又如何能與發生在遙遠小行星帶中,30億年以來有記錄的太陽系最大規模小行星裂解事件聯繫起來。
  • 小行星碰撞地球導致恐龍滅絕卻帶來一片生機
    浮遊棕櫚樹研究報告合著作者、美國耶魯大學古代海洋學家品塞利·赫爾(Pincelli Hull)稱,在海底泥濘沉積物中取樣,當小行星碰撞地球,從天而降大量微小的玻璃珠,導致帶有鈣質外殼的浮遊生物快速滅絕。
  • 外媒:「阿波菲斯」小行星可能在48年後撞上地球
    參考消息網10月30日報導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0月27日報導,專家警告說,一顆以混沌之神「阿波菲斯」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正在加速前行,有可能在48年後撞上地球。據報導,美國夏威夷大學的天文學家證實,體積較大的「阿波菲斯」小行星在非均勻輻射的影響下提高了飛行速度,如同被裝上了小型助推器。
  • 兩小行星將與地球擦肩而過 為啥人類總擔心撞地球?
    就在不久前,「兩顆小行星將與地球擦肩而過」等話題上熱搜,這讓不少人捏了一把冷汗。  不過,據專家解釋,這兩顆小行星都不會對地球產生影響。但那些讓人有些頭疼的小行星,到底是什麼來頭?  兩顆小行星將與地球「擦肩而過」 咋回事?  據多家媒體報導,4月底到5月初,將有兩顆存在潛在威脅的近地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
  • 地球的歷史
    (1)通過地層中所含化石來判斷:如若巖石中有三葉蟲化石,由於三葉蟲屬於海生無脊椎動物,故發現地層中有三葉蟲化石,就說明該地層形成於古生代早期,且為溫暖的海洋環境。(2)通過地層中所含的礦產或巖石類型來判斷:若某地層中有煤層分布,則說明該地層是在森林茂密的陸地上形成的。
  • 古生物學家發現新證據,化石上全是咬痕
    俗話有雲,「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凡是有生物活動的地方,必定會有痕跡留下,這便是歷史。考究歷史,可以追溯過去,為未來的發展方向點燃明燈。「恐龍是如何滅絕的」,是考古學家一直以來追尋真相的問題。提及「恐龍」這一物種,相信沒人會感到陌生。無論是在科普書籍還是影院熒幕上,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恐龍的身影。
  • 恐龍殺手小行星可能以最致命的角度撞擊了地球
    恐龍殺手小行星可能以最致命的角度撞擊大約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為巴黎的兩倍的小行星撞向地球,毀滅了所有陸地上的恐龍和地球上75%的生命。周二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認為,這塊巨大的太空巖石以最致命的60度角度撞擊了地球。災難性的撞擊將足夠多的碎片和氣體拋向大氣層上部,從根本上改變了氣候,使恐龍都瀕臨滅絕。在分析小行星撞擊的墨西哥南部200公裡寬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結構時,科學家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模擬。
  • 小行星撞擊是恐龍滅絕主因?恐龍身上還有哪些謎團
    它們曾是「地球霸主」,但在6600萬年前,卻突然消失了。日前,「研究稱小行星撞擊地球是恐龍滅絕主因」登上熱搜,引發關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方琳浩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也就白堊紀末期的「非鳥類恐龍」滅絕事件給出了自己的看法。資料圖: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內遊人如織。該館以恐龍化石埋藏點多面廣、數量巨大、種類眾多、保存完好、層序連續等特點著稱於世。
  • 恐龍頭骨化石上,科學家發現「子彈孔」,到底是誰留下的?
    恐龍頭骨化石上,科學家發現「子彈孔」,到底是誰留下的?在人類出現之前,統治地球的生物是恐龍,它們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的時間,當人類在地球上出現的時候,恐龍卻已經消失不見了。我們現在也只能通過一些恐龍化石來還原它們當時在地球上的場景,目前關於恐龍到底是如何在地球上消失不見的,科學界也有不同的說法,火山爆發說地球倒轉說等等,目前科學界最為主流的說法是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的撞擊,導致了恐龍從地球上消失不見。在地球上我們可以找到的恐龍化石數量是非常有限的,因為時間太過於久遠,這些恐龍化石的保存並不怎麼完整。
  • 當小行星來襲,除了讓地球流浪,我們還能怎麼做?-虎嗅網
    根據科學家研究,地球地質歷史上,發生了22次不同程度的生物滅絕,至少11次與小天體撞擊相關。新生代以來,在距今6500萬年、3400萬年、1500萬年、240萬年、110萬年、70萬年前均發生過公裡級小天體撞擊地球事件。比如恐龍突然滅絕,目前科學界最普遍的說法是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的。那麼,我們怎麼對付這些不速之客呢?
  • 【外媒:48年後小行星可能撞地球】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0月27日...
    2020-10-31 09:03:54來源:FX168 【外媒:48年後小行星可能撞地球】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0月27日報導,專家警告說,一顆以混沌之神「阿波菲斯」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正在加速前行,有可能在48年後撞上地球。
  • 宇宙發現「太空浮屍」!小行星將與地球交匯!又發現新外星生命?
    1、發現「太空浮屍」對於太空人而言,在太空中遇到浮屍並不意外。太空中真空環境外加極低的氣候,讓不幸遇難的屍體長久不會腐爛。2、小行星將與地球交匯2019年,曾有一個小行星飛掠地球,能量足以毀滅一個大洲!慶幸的是,因其軌道與地球不同,才避免了這場災難。
  • 「奇觀」小行星撞擊地球後形成的十大撞擊坑
    在地球上,飛行的太空碎片觸發了生物大滅絕,但同樣致命的小行星也可能在地球誕生後不久就提供了生命的種子。小行星的影響持續了數十億年。這是已知的10個最大的撞擊坑,從最大到最小。Vredefort火山口(圖片來源:NASA)地球上最古老的撞擊坑也是最大的。科學家估計,南非的Vredefort隕石坑也稱為Vredefort圓頂,原本橫跨185英裡(300公裡)。比南非的桌山大的隕石或小行星在20.2億年前炸毀了巨大的火山口。薩德伯裡火山口
  • 如果一顆小行星落入地球的海洋中,會發生什麼?答案讓你意想不到
    簡述在許多科幻電影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外星人入侵地球、小行星撞擊地球等世界末日的場景,而這些場景總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這並不能反映真實的場景,都是虛構的。事實上,科學家們對未來的預測,並不總是那麼悲觀或空穴來風。
  • 地球有了第二個月亮?天文學家發現被地球引力捕獲的小行星
    眾所周知,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衛星,直徑大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大約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天文學家最近發現了一顆小行星,該小行星已被吸引到圍繞地球旋轉的近地軌道上。這種小汽車大小的小行星暫時充當了地球的迷你衛星。
  • 小行星撞地球:NASA稱比英國大本鐘還大的一顆小行星將會和地球擦肩...
    據英國媒體《每日星報》12月13日報導,NASA稱有一顆被命名為「2020 XO」的小行星將會於美國當地時間12月13日經過地球軌道,和我們擦肩而過。
  • 恐龍蛋會成「化石」,為何雞蛋只會變臭腐爛?它們有什麼不同
    小行星撞擊前的恐龍世界6500萬年前,不遠處的外太空中,快速飛來一顆直徑達到10公裡的小行星,直接撞擊在地球的表面,瞬間,整個地球都顫抖了起來,小行星釋放的能量是整個廣島原子彈的10億倍,這次的撞擊,也導致了恐龍的滅絕。
  • 古生物學家發現「遠古巨獸」,屬於全新物種,體長達40米!
    大約41億年之前,地球上就孕育出了生命,一直到200萬年前人類的出現,漫長的時間長河裡,地球上生物更新迭代的速度驚人,特別是在經歷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後,更是不斷刷新著地球的生物史,前段時間,在考古的過程中,古生物學家就發現了一種「遠古巨獸」,它的存在再次刷新了古生物學家們的認知。
  • 兩顆小行星將與地球擦肩而過?什麼是「潛在威脅天體」
    兩小行星將與地球擦肩而過?為啥人類總擔心「撞地球」?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21日電(記者 上官雲)多年前,有一部名為《絕世天劫》的經典科幻災難電影,描繪了小天體撞擊地球時的災難情景,當時一度引發轟動。它將於北京時間4月29日17時56分左右飛掠地球,速度為8.69公裡每秒,與地球的最近距離為628萬公裡,約合地月距離的16.4倍,因此不會對地球造成影響。第二顆小行星是「2020DM4」,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盱眙天文觀測站的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也正在接近地球。
  • 與小行星撞地球和火山噴發有關
    這項新研究還發現,這些大滅絕事件與小行星撞擊地球和毀滅性的火山噴發——洪流玄武巖(大規模玄武巖漿在短時間內噴出到地表上來,100萬年內噴出10萬立方公裡以上)發生的周期一致,後者為物種滅絕的發生提供了潛在原因。 6600萬年前,包括恐龍在內70%的陸地和海洋物種突然滅絕,這是一顆大型小行星或彗星與地球碰撞後導致的災難性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