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人員新發現一處富含大量生物遺骸的化石遺址,生動再現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引發的災難場景。
美國堪薩斯大學古生物學者在北達科他州「地獄溪地層」發現這處名為「塔尼斯」的化石遺址。在定於4月1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刊載的研究報告中,他們形容這處化石遺址是「富含近乎完美保存動物和魚類化石的母礦」。
研究人員推測,一顆巨型小行星6600萬年前在現今墨西哥希克蘇魯伯隕石坑處撞擊地球,引發災難性地震海嘯。這次撞擊是目前已知地球經歷過的最具毀滅性時刻,導致包括恐龍在內的75%地球動植物滅絕,為後來人類崛起鋪平道路。
研究報告主要作者羅伯特·德帕爾馬說,塔尼斯化石遺址中依稀可見海嘯衝刷過後「扭曲糾纏在一起的淡水魚、陸生脊椎動物、樹、樹枝、斷木、鸚鵡螺和其他海洋生物」遺骸。他說,化石中的一些魚類吸入了小行星撞擊地球產生的「噴出物」,顯示地震海嘯只用「幾十分鐘」就抵達現今北達科他州附近。
由於海嘯來勢兇猛,不少動物瞬間死亡。「沉積發生得太快,所有東西都三維保存下來,沒有壓碎。」法新社3月30日援引研究報告另一作者戴維·伯納姆的話報導。「這就好似液體化的雪崩,然後凝固下來,」他說,「有一條魚撞在樹上,從中間斷成兩截。」
沒有參與研究但負責編輯研究報告的珀杜大學地理學家傑伊·梅洛什認為,坦尼斯遺址的發現是相關領域重要的「世紀發現」。不過,鑑於「地獄溪地層」不對外來研究人員開放,一些學者對這項最新發現存疑。(袁原)【新華社微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