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成熟大概是學會了沉默。
2020年4月15日,曾經頭戴光環的聚美優品宣布私有化,從紐交所退市。幾天後,聚美優品CEO陳歐在他的微博轉發了一條防曬的抽獎信息。
作為曾經網紅級創始人,陳歐曾經收穫粉絲無數。轉發那條抽個獎信息時,他的微博粉絲仍高達4126萬。
6個多月過去了,陳歐顯得越來越沉默了,他不僅清空了自己微博,就連粉絲也掉到了4084萬。
有時候,隔絕外界信息是創業者的必修課。作為企業的領導者,一個正確的決定可以將企業帶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縱觀這幾年,外界對於陳歐的印象一直都不怎麼好,很多人認為陳歐把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爛。尤其是假貨風波之後,陳歐第一時間選擇的不是道歉,而是和粉絲硬剛。
不僅如此,為了杜絕假貨,他堅決的砍掉了所有第三方平臺,堅持自營模式。
走這一步,被外界認為是最臭的一步棋。
事實證明,陳歐的確錯了,而且錯的非常離譜。
2014年年底,剛上市半年的聚美就遭到集體訴訟,外憂內患的情況下,陳歐給聚美開了一副最要命的「毒藥」——跨界。
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聚美的股價從20美元跌至12美元,跌幅超過了40%,且在其後的幾年裡,聚美股價一路下跌,最低跌至2美元左右。
對於這一切,掌舵者陳歐全然不察,並且在跨界的路上越走越遠。
從投資電視劇、充電寶、餐飲、智能家居、短視頻平臺、最後涉及金融貸(顏值貸),陳歐在追風口的同時,也逐漸的迷失在了風口裡。
2015年底,剛上市兩年不到的聚美就嚷嚷著私有化。陳歐認為聚美被嚴重的低估了。2016年2月,聚美收到了來自陳歐、戴雨森、紅杉資本等提交的私有化要約,價格為每份ADS7美元。
這份私有化要約將聚美和陳歐的聲望打到了谷底,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曾在朋友圈公開嘲諷陳歐為「陳七塊」。
不久之後,聚美的先後有兩位CFO離職,創始人戴雨森也離開了公司。
當然,令人疑惑的行為並未就此結束,陳歐也並未就振興主業拿出更好的方案。
2017年,陳歐斥資3億元拿下了深圳街電科技的控股權。
此舉被萬達大公司王思聰吐槽:「共享充電寶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為證」。
為此,陳歐專門轉發了這條消息,並且稱:「謝謝思聰監督,不是每個項目都能做成,本來創業成功就是一件小概率事件,街電做不成可以做公益,但希望不要因為你的情緒不讓這個項目入駐萬達」。
投資街電時,陳歐還表示:「未來3個月內,還將繼續注入幾十億元的資金」。
後來,投資幾十億的聲音沒有了,但街電卻成了聚美的賺錢的主力之一。據聚美2018年財報顯示,2018年街電為聚美帶來了9.3億人民幣的營收,佔聚美總營收的22%。當年,街電的市場份額佔據了整個市場的40%,用戶數量超過了1億。
今天,陳歐越來越沉默,而共享充電寶也越來越貴。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兩年的時間裡,共享充電寶的時間單位從「每小時」變成了「半小時」,單價從原來的0.5元變成2-5元。
並且不同的地方收費越貴,在一些繁華的路段,每小時的價格甚至超過了10元。
根據rustdata發布的《2019年中國共享充電行業發展分析簡報》顯示,街電、小電、怪獸充電、來電分別佔據28.6%、27%、25.1%、15.6%的市場份額。
2019年底,《21世紀經濟報導》援引消息人士稱,「怪獸充電目前已走到盈利階段」;而聚美優品的財報顯示,街電在2018-2019財年營收超68億,營業利潤約3700萬元。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或許目前共享充電寶確實存在明顯需求,但未來隨著一些手機廠商無線充電技術的完善,這個行業遲早會走向衰落。
另外,雖然聚美等企業靠著充電寶提價實現了盈利,但在我看來這顯然是不持久了,當人們發現充一小時電需要高達10元的價格時,充幾次電就可以就買一個充電寶,當「韭菜」被割多了 ,養成出門必備充電寶也只是時間問題,另外隨著一些手機待機時間的延長,「共享充電寶」被拋棄顯然也是時間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