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進入「顏值即正義」時代?
一張側面照,讓1990年出生的湖南大學副教授陳少威莫名走紅於網絡。
因為儒雅帥氣的相貌,陳少威被網友稱作「現實版何以琛」——「何以琛」是言情小說中頗受歡迎的男性角色之一。1月15日,一名大學生將他監考時的照片發在微信朋友圈後,迅速被轉發刷屏,跟他有關的話題也於兩天後登上了微博熱搜榜第一的位置。
「帥死了,下學期我要多去法學院轉轉。」
「請問他的專攻方向是什麼,明年我考研的方向啊。」
社交媒體上,各路「迷妹」們,毫不掩飾自己的花痴本色。
有人感嘆:「這是個看臉的時代!悲哀!」前不久,財經作家吳曉波也在他的節目中談到,最近常聽到一個說法,叫做「顏值即正義」。即在這個時代,一個人長相好不好看,實在太重要了。
儘管相貌好看的人從古至今都招人愛,並在社會競爭中佔據優勢。但像如今這樣,年輕人動不動就把「顏值」掛在嘴邊,毫不諱言自己的「顏值崇拜」,也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景觀。
「好看的人才有青春,不好看的人只有大學」
「宿舍最後一枚單身仙女生日快樂!在此替她招募男朋友,要求不抽菸不喝酒,相貌自評分80分以上。」最近,廣西南寧某高校大二男生劉越的微信朋友圈裡出現了這麼一條動態,作者是他的高中同學葉玫,配圖是其舍友的幾張自拍照。
「我們這種不好看的人,連找女朋友的資格都沒有了嗎?」劉越一邊用手指划過手機屏,一邊憤憤然地吐槽。
「好看的人才有青春,不好看的人只有大學。」這句話在劉越上高中時就流傳開來,埋頭讀書的劉越只把這當作笑話,期待著上大學之後再開啟一段浪漫戀情。殘酷的是,他發現,在大學,成績好、體育佳、會彈吉他這些他曾經以為吸引女生的撒手鐧,通通都不怎麼管用,班上女生談起自己喜歡的男生標準時,總是咯咯一笑:「首先得高和帥!否則別說帶出門,連朋友圈裡都不好意思發兩人在一起的自拍。」
「太傷人了,都怪現在娛樂圈裡這些流量『小鮮肉』,一個個的比女生還漂亮,生生把我們的顏值門檻都拔高了。」舍友的觀點,讓劉越禁不住哂笑——其實男生們不也一樣嗎?男生們在宿舍夜聊時,話題圍繞的永遠是班上那幾個好看的女生,其他女生身上的閃光點,他們又什麼時候在意過呢?
國內一家移動社交App曾發布《95後陌生人社交報告》,報告的研究與分析基礎,來源於其4500萬用戶中佔比較高的95後用戶數據與客服調查樣本,同時選取90後對應數據作為輔助參考。數據顯示,62%的90後用戶表示,主動跟人搭訕的原因是對方的頭像或相冊照片好看,95後用戶選擇該項的比例更是達到81%。
該報告執筆人這樣寫道:在看臉的社會裡成長起來的95後,當然也是外貌協會的忠實粉絲。
顏值也可以是生產力?
最近,在廣州念書的大四女生楊慧正為找工作而鬱悶。論學校的名氣、學業成績、社團與實習經歷,她都自認不差,可在求職進入二面、終面時,最先被刷下來的總是她。
完善簡歷,無果;調整談吐方式,無果。找發小訴苦,對方一語道破真相:「你呀,從小就太死心眼兒,一心只想著學習、工作,從來不會好好捯飭捯飭自己。人家去應聘,肯定一個個精緻得跟花蝴蝶似的,你這樣其貌不揚的,一出場氣勢上就輸了。」
聽了發小的話,楊慧狠下心去燙了個頭,跟舍友學了兩套速成的職場妝,又拿兼職賺到的積蓄添置了兩套衣服,穿上了高跟鞋。最終站在鏡子面前的她,顏值上升了好幾個「level」。再去應聘時,面試官的眼神在她身上停留的時長明顯增加了,提問時也變得和顏悅色了不少,幾輪面試下來,終於有offer向她招手。
事實上,顏值在職場話語體系中的「正統化」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在知乎「面試的時候看長相嗎」的提問下,接近500個答案中,大部分回答是肯定的。不少人提出,與顏值高、氣質佳的人相處,工作幸福感會大大提升。「作為面試官來說,對面的人有可能在未來成為自己的同事,你希望每天相處8個小時的人是賞心悅目的,還是解析度過低的呢?」一名用戶直截了當地說。
據報導,2017年4月22日,天津市一家醫院的醫學整形外科為應付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整形美容熱潮,開設「大學生就業整形專場」。
因為長得帥,桂林某理工院校的大四男生莫小龍在校期間可謂佔盡了便宜。剛入校他就被四五個社團爭搶。他加入學校話劇社後,社長跟他說,沒演技也沒關係,衝長相就可以拿一些獎項。大學期間,他總能接到不少兼職模特、商業主持的邀約,別人辛辛苦苦發傳單、做家教掙的錢,他輕鬆就能掙上數倍。
畢業季找工作時,有家公司莫小龍連二面都沒去,對方就直接發簡訊通知他進入終面了。一次吃飯時,他跟舍友聊起自己的應聘「奇遇」,同學打趣道:「才知道啊,你這張臉就是最牛的通行證。」
莫小龍有些不服氣,又有誰知道,他曾經為做好主持工作付出過多少努力?非科班出身的他,早上5點多起床去湖邊練發聲,不斷向別人請教,糾正自己的發音和體態、積累詞彙、訓練臨場反應能力,最終成為校主持人班裡第一個非播音主持專業的「臺柱」。最讓他抓狂的是,即便在校內外的主持比賽中屢屢拿獎,他獲得的最正面評價也是——「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偏偏要靠才華!」
靠才華才可以獲得長久的更好的未來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劉海洋對勞動就業中的「相貌歧視」問題進行研究後發現,在工業經濟時代,勞動者生產能力的天然尺度是實物產品,容貌發揮作用的空間很小;而隨著經濟發展,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僱主與僱員、僱員與僱員、僱員與消費者之間面對面的直接交往越來越頻繁,容貌在這些交往中逐漸開始扮演重要角色。
「過分重視顏值,和我們提倡的勤奮、自尊、自信的價值觀是相悖的。」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在讀圖時代,「顏值即正義」觀念的風行和自媒體娛樂化報導的傾向不無關係。此外,隨著美容、化妝品、健身等行業的發展,「顏值經濟」所伴生的商業文化、廣告宣傳也滲透著年輕人的日常話語。他建議,媒體作為社會教育的組成部分,應注意報導中隱含的觀念給高校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學校應堅持一以貫之的價值標準,提倡自強自立的精神,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看來,人們常說的「青春飯」,就是將青春與「顏值」畫上了等號。年輕人青春期的躁動和自戀是可以理解的,成長其實是一個摒棄外表的自戀、紮實自己內在的過程。「我們不可能一直處於青春狀態。通常30歲之後就要靠實力說話了,到了比拼耐力的時候,也就是說你無法再依賴』顏值』了。一般來說,一人的成功與他的『顏值』的關係不到20%或30%,人要靠才華才可以獲得長久的更好的未來。」他說。
那位登上熱搜榜的湖南大學副教授,儘管被人稱讚高顏值,可查閱其成長經歷發現:本科就讀於廈門大學,2011年獲得直接攻讀清華大學博士學位資格,是由中美富布賴特項目聯合培養的博士。平時為人低調,還會玩吉他……真相是——人家的能力和才華可是一點兒也不差。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謝洋 實習生 韋曉寧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8年01月26日 08 版)
[責任編輯:胡連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