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鸚哥嘴分站團隊守護大山近10年

2020-12-22 瀟湘晨報

鸚哥嶺自然保護區。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曲曲折折的山路上車子蜿蜒爬行,深山裡不遠處不知名的鳥叫聲清脆悅耳,走進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滿眼皆綠。人來鳥不驚,是生態保護的初步成果;村民從牴觸到「協管」,是生態保護理念深入人心的體現。

4月2日上午,在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鸚哥嘴分站,在這支平均年齡32歲的年輕團隊裡,有些人已經守護了這片大山近10年,他們見證了保護站從無到有。

鸚哥嶺保存著我國最大的連片原始熱帶雨林,整個保護區面積500多平方公裡,是海南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同時也是海南兩大河流昌化江和南渡江的發源地,被譽為海南的水塔,保障著半個海南島的生產生活用水。

如何保護好這裡的山水,讓這座「水塔」擁有豐沛的水源?這和保護站工作人員的不懈努力分不開。

「護林員是保護區的基石!」鸚哥嘴分站工作人員周薇說,這裡附近的村民從最早的鋸樹人,到如今兢兢業業的護林員,這種跨越不僅僅是思想意識上的改變,而是發自內心的對於這片大山的熱愛。

「當航拍器飛起來的那一刻,漫山遍野的綠色映入畫面,護林員們通過一個全新的視角認識這片他們守護的山嶺,那種自豪感與成就感,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該分站工作人員麥嚴說。

「為了做好村民思想工作,我們將護林小知識印成小冊子,挨家挨戶發放,讓村民們看惡性毀林事件中受到損毀的樹木照片……」保護區工作人員說。

近年來,工作人員對在保護區裡放牧的村民以教育勸導為主。但發生在保護區內的侵佔林地事件,工作人員持「零容忍」態度。

除了保護,還要發展。

熱帶雨林孕育著豐富的生態資源,相比起那些讓人嘆為觀止的珍稀植物,以及靈動的動物,只會悄悄隱匿於鸚哥嶺灌木叢或枯枝敗葉下的真菌,或許並不能引起太多人的關注,但它們在雨林裡擔任著分解者的角色,在維繫整片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平衡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鸚哥嶺真菌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近兩年來,新挖掘、新鑑定了一批真菌品種。」「80後」姑娘蔣帥已經在鸚哥嶺自然保護區鸚哥嘴分站工作9年了,她最初的研究對象多為動植物,得益於海南醫學院藥學院曾念開教授團隊的幫助,2018年,蔣帥牽頭建起了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大型真菌資源監測平臺,鼓勵護林員將平時巡查山林遇到的真菌及時拍照、取證、定位,再委託曾念開教授等專家團隊進行鑑定,摸索梳理出鸚哥嶺的真菌基因寶庫。

「最近這一兩年,新登記在冊的紅蓋蘭茂牛肝菌、松林乳肝菌等真菌,就是基層護林員巡山的收穫。」蔣帥介紹,截至目前,該平臺已將在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內發現的海南黃肉牛肝菌、海南雞油菌等15個大型真菌新品種做好登記,此外,還發現了江西線蟲草、溝褶菌等100多個海南新記錄品種。

不僅如此,保護區成立以來,隊員們在這裡發現了伯樂樹、輪葉三稜櫟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發現了鸚哥嶺樹蛙、圓鼻巨蜥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發現科學新種20個、中國新記錄種24個、海南新記錄種190個,科研成果填補了國內多項空白。

【來源:南海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鸚哥嶺識鳥人
    海南鸚哥嶺鳥類圖鑑》收錄了符建靈拍的照片。符建靈蹲在樹下觀察鳥兒。在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深處,樹葉婆娑間,不時傳來幾聲清脆又悅耳的鳥兒鳴叫聲,可當你循聲覓去,鳥兒似乎又沒了蹤影,但「處處聞啼鳥」的意境,恰能給這片熱帶雨林增添更多的神秘感。
  • 【懷舊星期四】發現鸚哥嶺(四)之認識 ‧ 珍惜 ‧ 保護
    我們團隊成立23年,要數最讓我們引以為傲的工作,非鸚哥嶺保護區和海南長臂猿兩個項目莫屬。兩個項目均運行超過十年,項目內容多樣,成效顯著。但由於過去網絡不發達,有關這些保育故事的報導並不多。這些艱苦但讓人回味的陳年舊事,在「懷舊星期四」系列中讓我們來一一舊事重提,說不定能帶來新的啟發。
  • 海南白沙:生態搬遷 護綠增收
    高峰村位於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地處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腹地。由於山路難行,這座黎族村寨幾乎與外界隔絕。2015年前,居住著百餘戶村民的高峰村是白沙的深度貧困村,下轄的5個自然村不通電、沒有網絡,手機信號也很差,除種植橡膠外,幾乎沒有其它收入來源。
  • 好吃的「紅嘴綠鸚哥」,並不是小鳥
    輕滋慢養Nourish & Replenish放心啦,我們可沒有那麼殘忍這期的菜可不是封面那兩隻漂亮的鳥不過愛猜謎的小夥伴應該知道紅嘴綠鸚哥村民一怔,這臨時胡亂配的,哪有啥名啊不過既然味道已經掙臉了這菜名也不能丟份兒~靈機一動就說,這菜啊叫做「黃金白玉板,紅嘴綠鸚哥」  …… Why?
  • 菠菜: 紅嘴綠鸚哥
    後來因為這是便宜貨,所以大家就不稱為菠菜,另外起個名字,叫做『紅嘴綠鸚哥』。菠菜與中國皇帝的故事是蔬菜中最多的。後來因為這是便宜貨,所以大家就不稱為菠菜,另外起個名字,叫做『紅嘴綠鸚哥』。隋唐時,菠菜從尼泊爾引進中國,那時叫菠稜菜,珍貴無比。喜歡給唐太宗提意見的魏徵,愛吃菠菜,並且上了癮,天天都想吃。
  • 巴塘鸚哥嘴石刻群 銘記百年康藏變遷(上)
    清末邊官趙爾豐在藏區實行改土歸流,就從雪域高原的巴塘「開刀」;而瀰漫血腥氣息的「改土歸流」,從巴塘鸚哥嘴石刻群得到珍貴的實物銘記。  川西巴塘縣城東郊三公裡處的鸚哥嘴巖壁上,鐫刻著六個籃球般大的字:「鳳都護殉節處」。都護為官名,即「總監護」。  六字石刻,銘記著康巴藏區發生過的一件歷史大事:一名叫鳳全的清朝欽差大臣,在鸚哥嘴被藏民設伏誅殺。
  • 耐克森輪胎贊助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守護這片淨土
    如此美麗和諧之地離不開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精心守護,他們擔負著將近5萬平方公裡的保護區的巡護任務。 幸運的是:這本「書」即將得到更好的守護與傳承。作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輪胎企業,耐克森輪胎積極投身公益環保事業——攜手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共同守護這片人類心中最美好的淨土!
  • 嘗鮮|我愛紅嘴綠鸚哥,笨笨噠
    公元647年,當它第一次來到我大唐朝的時候,可是屬於國宴菜,只有皇親貴胄才能享用的。當時的《唐六典》上記載說:「菠葉冷淘,凡朝會宴飲,九品以上供其膳食。」也就是說,將菠菜汆熟搗爛和入面中,做成綠油油的菠菜麵條,只有九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吃。
  • 原創組圖丨《海南自由貿易港》特種郵資明信片在海口首發-海口新聞...
    12月16日,中國郵政發行《海南自由貿易港》特種郵資明信片1套5枚(封套式),首發79萬套,全套售價5.50元,首發儀式後,市民可在活動現場購買,或在全國指定郵政網點、集郵網廳(https://jiyou.11185.cn)中國郵政手機客戶端、中國郵政微郵局集郵微信商城和中國郵政商城微信小程序購買,售完為止。
  • 春天,不可錯過的美味:麻醬拌菠菜,紅嘴綠鸚哥,雞蛋炒菠菜
    紅嘴綠鸚哥,即清炒菠菜在民間有一道用菠菜做的好吃又好聽的菜餚,叫做「紅嘴綠鸚哥」。何為「紅嘴綠鸚哥」?其實就是清炒菠菜。因為菠菜的根兒呈紅色,襯著嫩綠的長葉,非常漂亮。像極了紅嘴綠羽的漂亮鸚鵡,故而得到了如此美名。
  • 這裡是海南|《秘境尋蹤》第九集:一樹一世界
    《這裡是海南》是新海南客戶端上線後全新推出的一檔短視頻欄目,旨在打造海南首個反映海南生態、人文地理的微紀錄片欄目,通過挖掘海南的人文地理,記錄海南的生態自然資源,用適合在移動端傳播的微紀錄片形式,向世界展示海南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
  • 海南周刊|「姜」到這裡!為你「解碼」海南姜科植物
    多姿多彩海南姜華山姜。 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攝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編者的話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活動的主題是「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海南有40多種姜科植物,南藥中的益智、高良姜等都屬其列,本期海南周刊通過專家解讀,帶你走近海南姜科植物家族,了解藥食兩用的海南姜。沙姜炒雞、姜撞奶、薑湯面、薑末山茶油蘸料、薑糖……在海南,說起姜,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生薑會第一時間「蹦入」人們腦海中。其實,除了生薑以外,姜科植物家族的成員還廣泛存在於廚房之外,比如益智、白豆蔻、砂仁、高良姜、鬱金等。
  • 土裡撒把種子,長出滿筐「紅嘴綠鸚哥」,味道鮮美能吃好幾茬
    土裡撒把種子,長出滿筐「紅嘴綠鸚哥」,味道鮮美能吃好幾茬有一種植物是一年四季都能種而且還是我們飯桌上的一道美味佳餚,還珠格格裡紫薇可是為它取了個儒雅的名字-紅嘴綠鸚哥。這道菜的原材料就是今天小花要為大家介紹的菠菜,準確點說是秋菠菜。什麼是秋菠菜呢?字面意思啦,秋天播種的菠菜。
  • 科考團隊在九寨溝自然保護區發現兩種珍稀瀕危苔蘚植物
    這兩種植物,是由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和省林科院組建的科考團隊,在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發現的。葉文是科考團隊成員之一。苔蘚植物,公認的最敏感的大氣汙染指示植物之一。這兩種苔蘚植物在四川乃至全國都十分稀有,是此次科考最重要的發現。近日,記者走訪科考團隊,還原了這場密林深處的發現之旅。
  • 海南一年四季十二月十二處美景,一月一景,你是否都見過?
    一年有多少美好的期望,海南就有多少美麗的景色!一月·亞龍灣遇見沒有冬天的大海亞龍灣氣候溫和、風景如畫,這裡不僅有藍藍的天空、明媚溫暖的陽光,清新溼潤的空氣、連綿起伏的青山、千姿百態的巖石、原始幽靜的紅樹林、波平浪靜的海灣、清澈透明的海水,潔白細膩的沙灘以及五彩繽紛的海底景觀。
  • 935美食「煮」播☞為媽媽做道江南菜:金鑲白玉紅嘴綠鸚哥
    在江蘇鎮江民間流傳著一道江南名菜~金鑲白玉紅嘴綠鸚哥。提起此菜的由來,有著一段趣聞。          據傳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尋父。一日中午,行至鎮江南鄉,感到口於舌燥,腹中飢餓。望前看後,見有一村莊茅舍,煙囪上白煙嫋嫋。乾隆大喜,決定到這人家歇會兒腳,找點食物充飢。
  • 【海聚焦】它憑啥能讓海南人百年來不惜一切 世代守護?
    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陳松說,1605年,發生瓊州大地震,沉沒了72個村莊,陸陷成海,形成了東寨港。東寨港紅樹林的歷史不過400年,能成片保留至今,與當地村民世代呵護密切相關。  三江農場上山村,村民柯連山家的院子裡,橫躺著一塊石碑。年近八旬的柯連山回憶,1973年的一天,他和父輩在農場平整土地時,發現了這塊長約1.7米的方碑,上方刻著「奉官立禁」四個大字。
  • 海南蝶類家族增添新成員,快看這種蝴蝶你見過嗎?
    記者10月11日從嘉道理中國保育獲悉,海南有灰蝶的新亞種被正式命名為「塔麗灰蝶海南亞種Talicada nyseus lami Lo, Li & Ding, 2017」,此發現同時是一個中國新紀錄屬。目前,相關論文已發表在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 Zootaxa 上。
  • 話說南絲路 32丨巴塘鸚哥嘴石刻群:炮火瀰漫的修路文獻④
    巴塘縣城封面新聞記者 李貴平 文/圖《巴塘縣誌》(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兵事」篇記載:1905年9月下旬,經趙爾豐三個多月的瘋狂鎮壓,巴塘全境平定,趙隨即被升任川滇邊務大臣要改掉土司,任用流官(即朝廷派遣的官員)並不容易,當年乾隆大小金川之戰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前後折騰28年才拿下,說明藏區民風剽悍。數年後的辛亥革命,遷任四川總督的趙爾豐因鎮壓保路運動、製造「成都慘案」激發民怨,被四川軍政府都督尹昌衡處決於成都,終年67歲。
  • 中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自然保護區」?
    從1956年我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鼎湖山保護區的建立,到目前全國擁有2750個自然保護區;從1994年第一部自然保護區專門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的發布實施,到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修改……70年來,我國自然生態保護工作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單一到完善的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