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是指在織物上運用扎結成綹(或縫紉)浸染技藝印染成花紋的工藝。通常也指印染成的印染工藝品。古稱絞纈。扎染在中國約有1500年的歷史。現存最早的實物是東晉年代的絞纈印花絹。
唐代扎染髮展到鼎盛時期,貴族穿絞纈的服飾成為時尚。北宋時期因扎染製作複雜,耗費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從而導致扎染工藝衰落,以至消失。但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仍保留這一古老的技藝。除中國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也有扎染手工藝。20世紀70年代,扎染成為流行的手工藝,廣泛應用於服裝、領帶、壁掛等。扎染工藝是先用線在織物上扎結成綹(稱線勒扎結),或在織物上縫紉(稱線縫扎結),用以防染;
然後入染缸浸染;浸染後抽去所扎或縫的線,在織物表面形成由深至淺的暈染花紋 。在同一織物上運用多次扎結、多次染色的工藝,可使傳統的扎染工藝由單色發展為多種色彩的效果。
宋代《大理國畫卷》所繪跟隨國王禮佛的文臣武將中有兩位武士頭上戴的布冠套,同傳統藍地小團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於服飾的直觀記錄。經過南詔、大理國至今的不斷發展,扎染已成為頗具白族風情的手工印染藝術。扎染技法的採用。使面料富於變化,既有樸實渾厚的原始類,又有變換流動的現代美,具有中國畫水墨韻味的美和神奇的朦朧美,扎染服裝是立足民族文化的既傳統有現代的服裝藝術創作。夾染、抓染、線串染及疊染等出現各種不同的紋路效果。
十世紀,因扎染製作複雜,耗費大量人工,宋仁宗明令嚴禁扎染物品民用,把它作為宮廷專用品,從而導致扎染工藝衰落,以至消失。但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仍保留這一古老的技藝。除中國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也有扎染手工藝。20世紀70年代,扎染成為流行的手工藝,廣泛應用於服裝、領帶、壁掛等。在同一織物上運用多次扎結、多次染色的工藝,可使傳統的扎染工藝由單色發展為多種色彩的效果。古時候染料一般用植物染料,亦稱草木染。常用的染料有紅花,紫草,藍靛等。那時候的扎染技法有米染,面染,豆染等。
即用豆面,石灰調成防染槳,通過花板塗在布上,然後煮染,可出現蘭底白花的效果。根據設計圖案的效果,用線或繩子以各種方式綁紮布料或衣片,放入染液中,綁紮處因染料無法滲入而形成自然特殊圖案的一種印花方法。也可將成形的服裝直接扎染。分串扎和撮扎兩種方式。前者圖案猶如露珠點點、文靜典雅,後者圖案色彩對比強烈、活潑清新。一般可用來做較為寬鬆服裝、圍巾等。多選用絲綢面料。
明清時期,洱海白族地區的染織技藝已到達很高的水平,出了染布行會,明朝洱海衛紅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時的暢銷產品。至民國時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戶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稱的周城、喜洲等鄉鎮,已經成為名傳四方的扎染中心。
「現代扎染是針對傳統扎染、蠟染和藍印花布這三種傳統染色工藝提出的一個全新概念:即在各種紡織面料和成衣上運用現代防染科學技術和各種特殊工藝手法,創造出區別於傳統「三染」、工業印染審美特徵的具有現代審美意義的平面、立體或單色和多色交融新圖形的可產業化的藝術實踐活動」。作為一種獨特的工藝文化,與傳統扎染一樣,現代扎染在傳承歷史文脈的同時,還在本質上體現出自身反映不同文化背景、傳達不同時代氣息的特徵,具有「筆墨當隨時代變化」(石濤語)的開放性特點。
那麼,在信息化、數位化快速發展、數位技術已經廣泛地應用到各個領域,「數碼思維」和「數碼行為」成為我們正常「生活方式」的今天,數位化處理技術產生的數碼藝術也必然能為現代扎染藝術借鑑,並成為當代設計師創造現代扎染新圖形的重要工具和主要設計語言。
扎染的工藝大致分為扎花、浸染兩個流程。
一、扎花。
以傳統的手工紡織原色(白色)「土布」為載體材料,以手工縫綴為主、進行縫扎結合。手工縫綴是形成圖樣的主要工序,藍圖早已爛熟於縫綴婦女的心中,她們看似信手拈來,卻把怒放的山茶,盛開的梅花,翩翩的蝴蝶,鮮嫩的青草,飛翔的蜜蜂,以及山川風物、民族風情、花鳥魚蟲、幾何圖案等等,都展現在她一針針的縫綴之下。為了造成浸染後色澤深淺不一,形成洇染、潑濺、滲浸、淡化,以及不同紋樣的藝術效果,縫綴之後要對每一處「『擷』撮採線結之」。
縫綴者的審美情趣在此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她們在縫綴時,對摺縫的寬、窄、松、緊、疏、密都各有所別,扎結時扎結的長短、鬆緊、稀密又各自不同,就決定了扎染成品花色圖案的千差萬別,絢麗多姿。這是白族婦女心靈手巧的外化物質載體。在扎染世界中,我們絕對找不到兩幅花色圖樣或色調感情完全雷同的扎染布,原因完全在此。
二、浸染。
浸染的染料為點蒼山上天然生長的蓼藍、板藍根、艾蒿以及核桃皮、黃梨皮等植物的藍靛溶液。以上天然植物原料按一定的比例配方,用蒼山的山泉水浸泡,待其色素充分溶解後便成為藍靛冷溶液備用。浸染採用手工反覆浸染冷加工工藝。首先,將扎花完畢的布匹用清潔的泉水反覆浸漂後,浸入染缸。又根據對花色、圖樣明暗的藝術需要,進行不同層次的多次浸染。經反覆多次浸染後,取出漂洗、晾乾,拆去纈結、整合熨平,便成為各具花色的扎染布了。
布帛上被縫綴的部分以及因縫綴而摺疊的部分,在浸染中染料無法滲入染色,它與染了色的部分形成反差,根據縫綴者構思的花紋圖樣便完全顯現了出來;又因在縫綴時針腳不一、染料浸染次數和染料的濃度不完全相同,縫扎花紋圖案的邊緣部分受到藍靛溶液的浸潤程度不一,圖案便產生了自然暈紋、洇浸、潑濺、滲透、淡入或淡出的藝術效果,使整幅扎染布帛的圖像色調呈現出青靛閃翠的印象派風格,藝術畫面有若中國畫潑墨大寫意般藝術效果,意境若隱若現、如夢如幻,給人們留下了巨大的藝術想像空間。
(以上圖文自『地平線下的陳設』)
讓生活多一點兒工藝
——騰訊新聞客戶端訂閱搜索藝點兒藝術
——微信訂閱藝點兒藝術
點擊閱讀原文,即刻瀏覽藝點兒藝術的產品創造平臺nextbuy360.com,和用戶一起創造用戶喜歡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