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上千年,卻缺乏對「愛」的科學定義
「愛」被我們認為是一種最深的、最有意義的情感。人類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但在這超過5千年的文明史裡,「愛」作為一種人類最強烈的情感卻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可量化的、被廣泛認同的科學定義。人類似乎對存在於我們頭腦裡的具象感受缺乏歸納成抽象概念的能力,我們把「愛」的感覺在5千年裡一直維持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性認識裡。
心理學是一門專注於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行為的獨立學科,但令人驚奇的是,很少有心理學家把研究課題集中在「愛」上。就連專門研究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社會心理學家們也在近200年的發展歷史裡沒有把「愛」作為一個可概念化的獨立研究對象。
60年前的心理學家們認為:「愛」和「喜歡」是同一種感情
上文提到,在社會心理學研究中,「愛」並沒有被心理學家們當作一個獨立的實體進行研究。比如,著名心理學家Fritz Heider是社會心理學歸因理論的奠基人,他在1958年的著作《人際關係心理學》中提到,「愛」不過就是一種強烈的「喜歡」,他認為不可能用量化的方式去區別「愛」和「喜歡」,因為它們屬於同一種感情[1];心理學家Theodore Newcomb在1960年提出的5種人與人之間的吸引類型裡竟然並不包含「愛」[2];甚至在專門研究浪漫愛情的實驗中,心理學家們也沒有研究「愛」,而是「喜歡」[3]。
1970年的一份心理學研究首次證明:「愛」和「喜歡」不一樣
「愛」仿佛是獨屬於文學作品的專有詞,在六十多前的主流心理學流派裡,「愛」和「喜歡」被認為是同一種感情。但是,如果我們細細品味下自己的經歷,仿佛可以體會到「愛」和「喜歡」存在著差異,似乎佐證了心理學家們的認識並不正確。
提出同樣質疑的還有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Zick Rubin,他在1970年提出了「愛」和「喜歡」不一樣的觀點,並第一次用心理學實驗區分了二者的不同,量化了「愛」和「喜歡」的區別。同時,Zick Rubin在實驗中用於測試「愛」和「喜歡」的心理測試也成為了著名的「Rubin 『愛』和『喜歡』的測量表」(Rubin’s Scales of Liking and Loving),在經過了半個世紀的考驗後,這份關於「愛」和「喜歡」的心理測試依舊保持著不可撼動的權威地位。
「愛」和「喜歡」有什麼不同?
Zick Rubin在他的研究中,提出了「喜歡」和「愛」的區別可以通過心理測試進行明確的量化,他認為愛情裡的「愛」區別於「喜歡」有三個特徵[4]:
如果我們愛一個人,就會對這個人產生親和力,有依賴需求;愛一個人就會產生幫助愛人的傾向;愛一個人有排他性和專一性。而「喜歡」有三個特徵[4]:
如果我們喜歡一個人,就會對這個人有很好的評價;我們尊重喜歡的人;喜歡的人和我們對事情的看法總是相似。根據 Zick Rubin 基於對「愛」和「喜歡」特徵的理解,他設計了上文提到的那張著名的「Rubin 『愛』和『喜歡』的測量表」,分別列出了13個關於「愛」和「喜歡」的心理測試題。
接下來,我們把Rubin的這張「神奇」的心理測試表翻譯成了中文,希望能幫大家確定你到底愛的是誰!
你到底是「愛」ta還是「喜歡」ta
「愛」的心理測試:請將空白處填上你心裡想到的那個人的名字[4]如果 XXX 感覺不高興,我認為我的首要任務就是讓他(她)開心起來;我感覺我可以跟 XXX 說任何事情;我發現我很輕易就「饒過」 XXX 犯過的錯誤;我可以為了 XXX 做任何事情;我對 XXX 的佔有欲很強;如果我沒有遇見 XXX ,我會覺得遺憾終生;如果我感覺到孤單,我第一個想法就是去找 XXX ;我最重要的關心之一就是 XXX 的幸福;幾乎任何事情,我都可以原諒 XXX ;我感覺我要對 XXX 的幸福負責任;當我和 XXX 在一起的時候,我總是花很多時間看著他(她);被 XXX 信任的時候,我感覺非常高興;如果沒有 XXX 在我身邊,我覺得獨處實在是太困難了。「喜歡」的心理測試:請將空白處填上你心裡想到的那個人的名字[4]當我和 XXX 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幾乎總是處於相同的心情;我認為 XXX 是一個特別好的人:不矯揉造作,不情緒化,判斷力也很好;如果有一份需要責任心的工作,我會極力推薦並信任 XXX 去勝任;我認為 XXX 是一個思想特別成熟的人;我非常相信 XXX 的判斷力;我感覺大多數人與 XXX 短暫相處後,都會覺得他(她)挺好相處的;我覺得 XXX 和我對事情的看法很相似;如果有班級或者集體中的選舉,我會為 XXX 投票;我覺得 XXX 能很快地得到人們的尊重;我覺得 XXX 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 XXX 是我認識的人裡面最可愛的人之一; XXX 是那種我想成為的人;在我看來, XXX 很容易獲得其他人的崇拜。心理測試結果分析
「愛」和「喜歡」是兩種有著明顯統計學差異的不同感覺Zick Rubin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1968年於密西根大學對158對正在約會的大學生進行了這份「愛」和「喜歡」的心理測試。
通過測試結果研究人員發現,「愛」和「喜歡」是兩種有著明顯統計學差異的不同感覺,測試人員對「愛」和「喜歡」的感覺和表現並不相同。因此否定了之前的心理學家們對於「愛」和「喜歡」混為一談的觀點。
Rubin 「愛」和「喜歡」的測量表對於「愛」和「喜歡」的感覺有很好的區分度
研究人員分析,在「愛」的心理測試中,第6和第13個問題涉及到愛的特質「親和力和依賴需求」;第1個與第4個問題是關於「有幫助愛人傾向」的愛的特質;第2和第5個問題體現了愛有「排他性和專一性」。在這項問題的回答上,測試人員表現出了明顯的「愛」和「喜歡」的差異。因此,這些問題被認定為是區分「愛」與「喜歡」的關鍵問題。
男人比女人更容易混淆關於「愛」和「喜歡」的感覺在後續的測試分析中,研究人員發現,女人對於「愛」和「喜歡」的差異很敏感,但男人比女人更容易混淆這兩者的差異。
女人的「愛」裡有崇拜,男人則很少研究人員還發現,女人對男朋友的「喜歡」比男朋友對她的「喜歡」要多。這是因為女人在「喜歡」的心理測試中,對男朋友的智慧、判斷力、潛在的領導力方面有很高的評價,這些「喜歡」與崇拜相關;同時,這些女生在「愛」的心理測試中,表現出了和男朋友相似的「愛」的程度,但男朋友對她們的「喜歡」卻明顯較低。所以,女人的愛裡有崇拜的成分,但男人卻愛得更「純粹」。
Zick Rubin首次有效地量化了「愛」和「喜歡」的差異
今年剛好是這位測量過「愛」的Zick Rubin公開發表這份心理測試50周年,這份經歷了半個世紀考驗的經典心理測試被多次證實有效地區分了「愛」和「喜歡」的差異,為後來心理學研究愛情奠定了基礎。
相信每個在測試完 Rubin 這份有溫度的「愛」和「喜歡」的心理測試後,心中都會浮現出那位我們「喜歡」或者「愛」的人的名字,他們或許在我們身邊,或許他們已經是過去式,或許他們還不知道我們對他們的感情,但那份溫熱我們始終會為他們保留在心裡。
寫在最後:量化「愛」的意義
人類好像總是對熟悉的事情缺乏探索的興趣。很多人不辭辛苦地踏遍了遠方的山水,卻對近處唾手可得的風光缺乏興趣;食材的美感總是不能在原產地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非得漂洋過海後才能像藝術品一樣被設計;心理學家們研究了幾乎所有稀奇古怪的心理現象和社會關係,但唯獨沒有提出我們最熟悉、離我們最近的「愛」的定義。
人類好像總是對熟悉的感覺缺乏抽象的概念化能力。我們嘗得出千滋百味,卻不能把任何一種味道概念化,沒有誰能定義出「甜」的滋味;我們嗅得到上千種氣味,卻不能具體描述任何一種,沒有誰能告訴我們「玫瑰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香;我們都體會過「愛」的感覺,嚮往過、珍惜過、停留過、也錯過,我們熟悉「愛」的感覺,但沒有誰能真正定義出「愛」的具體感受。
但是,「愛」的感覺如此強烈,強烈到我們終其一生都難以忘記,「愛」應該被定義,應該被量化。試想,如果人類現代文明被毀滅,新的物種將接替我們成為地球的主宰者,但人類沒有提出一個可量化、可感同身受且具有廣泛適用性的關於「愛」的定義,除了字典裡和後期的心理學家對「愛」冷冰冰的解釋外,沒有經歷過愛的人將不能從這些定義裡體會到愛的感覺。那真到文明被取代的那一天,新物種也不會懂得人類的「愛」,「愛」就不能被記載,只能隨著我們的離開而消逝。
在Rubin 「愛」和「喜歡」的測量表發表50周年之際,我們要感謝這批為量化「愛」邁出第一步的先行者們,是他們讓我們看到希望,看到終有一天,我們可能可以為一個沒有見過玫瑰的人形容什麼是「玫瑰香」;通過描述「愛」的定義,能讓一個沒有體會過愛的人對「愛」感同身受。
參考文獻:
[1] Heider, F.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Wiley, 1958.
[2] Nkwcomb, T. M. The varieties of interpersonal at- traction, In D. Cartwrighl & A. Zander (Eds.), Group dynamics. (2nd cd.) Evanston: Row, Peterson, 1960.
[3] Walster, E. The effect of self-esteem on romantic lik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65, 1, 184-197.
[4] Zick Rubin, "Measurement of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0, 16, 265-273.
原創作者 | 吉夕心 (心理學簡報主筆團首席編輯)
審稿| 心上田 (心理學簡報主筆團審稿人)
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心理學簡報主筆團| 一批有志於為傳播科學知識做出貢獻的基礎科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