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願就是教會基層群眾都學會自己把脈,甚至自己扎針,隨時學會自我保健,從而達到『上醫治未病』的效果。」 廣東省人民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世界中醫藥聯合會理事符力教授稱。他將健康管理比作「河流治理」:「治理河流汙染,要先解決上遊的植被、汙水排放等問題;健康也是一樣,所有疾病的源頭都是因為上遊的健康管理出現問題。只有當人們學會對自己的健康把關,將醫生的臨床思維和疾病思維前移,才能形成一個更完整的閉環。」
如何讓基層群眾學會健康管理?目前,由符力教授牽頭成立的廣東省基層醫藥學會健康管理專業委員會,計劃於今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舉辦成立大會。據符力教授教授介紹,屆時協會將整合全省優質的健康管理資源,將健康管理的思維和相關的信息化技術引入基層。近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在廣東省人民醫院惠福分院體檢中心採訪了符力教授醫生,了解了更多關於他的健康理念的知識。
用一根長約7.5釐米的針,從腳內踝直下3寸的地方,通過「拍針」的方式,讓全針刺穿腳對側,保持15分鐘後拔針……採訪剛開始沒多久,符力醫生便教會了記者一套「家庭針灸法」,且全程都是由記者自己本人操作。這一針灸療法被稱為「獨龍針法」,屬於湖南邵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可用於自我調理。儘管需要對自己「狠下手」,但在掌握這套針法後,群眾卻可以自己在網上買針,從此實現居家自我調理。
而類似於這樣的日常健康管理法,符力還有不少:如何教市民把脈,如何通過一些居家運動緩解肩頸痛,如何進行家庭冰箱管理法從而保證腸胃健康等等。符力不僅通過視頻號等新媒體進行「乾貨科普」,每個星期他還會親自帶隊前往廣東省各個縣區義診,通過基層醫生將他的健康理念傳播到無數個家庭之中。
「指標正常不等於身體健康」
符力本人看上去頗有些像電視劇裡的醫生:一米八的身高,身形筆挺,穿一身西裝,蹬一雙皮鞋,鼻梁上架著一副黑框眼鏡,脖子上則套著一條深藍色圍脖……而翻開他的簡歷,更覺得這位醫生屬於「跨界」達人:從醫學碩士到工商管理學碩士、再到管理哲學系博士;從腫瘤科臨床醫師到經營發展科主任,再到健康管理科主任;同時,符力還是一名高校瑜伽老師。
兼具臨床醫學、管理學和哲學思維的符力,十年前將他的理念投注到了健康管理之上。什麼是健康管理?符力這樣解釋:「如果給病人的健康打分,60分為及格,只有當病人的身體各項指標出現問題了,醫生才會介入。但是指標未超出正常值,不代表絕對正常,指標正常,只能說明身體狀況達到60分的及格標準,卻不能說明身體是健康的;同樣,若指標數據不在正常值內,也不代表一定有病,比如休息不好轉氨酶便會增高……所以,我們的身體不管及不及格,都需要進行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為了讓病人的錢能夠更好地花在刀刃上。」
符力表示,國內的健康管理理念引入較晚。「過去的健康管理中心,我們都叫體檢中心、體檢科裡面的領頭人很少是醫生;如今人們越來越能夠意識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可是從事健康管理的人大多又是從臨床和其他行業出來的,他們沒有健康管理的經驗,也沒有疾病思維。並且大家對於健康管理的概念也不統一。」
「管理不止是科學,還是一門藝術。」符力說,三年前,他便有意從醫院出發,將健康管理的理念進一步引入到千家萬戶。連續三年,符力帶領省人民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的醫護人員們下基層,前往各個縣區對基層醫生進行培訓,並通過講座等形式影響了1000萬人次。
符力認為,健康管理最重要的使命是傳播健康知識體系、推廣健康生活方式、推動疾病的早期篩查,因此他以心理健康、運動、營養、睡眠、中醫五個方面為抓手,再引入企業培訓的形式,從制度、流程、文化三個角度形成自上而下的培訓體系,以統一健康管理的概念。
「患癌後更重視健康管理」
符力的從醫之路與許多人不同。他告訴記者,自己之所以選擇當醫生,是因為幼時多病,大學時他便選擇的是臨床醫學科。而人體解剖是臨床醫學的基礎學科,因此每天他都需要與屍體打交道,「那個時候我才19歲,每天都要負責搬運實驗室裡的遺體。」這也讓他對於生命的感悟更加深刻。
1986年,從湖南湘雅醫科大學畢業後,符力進入廣東省人民醫院腫瘤科,從事腫瘤介入治療。在那裡,他遇到了不少癌症病人,「我經手過38個億萬富翁。」符力說:「其中有一位37歲的肺癌患者,他曾身居要職,然而自發現患癌到死亡只經過了21天,他也曾向身邊人抱怨『為什麼上天就這麼不公平』,但在健康面前,人人平等。」
更讓符力深刻體會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是從1994年他自己被確診患癌的那一天起。「當時本來是為了給其他的病人篩查病情,我臨時起意,想著給自己也檢查一下,哪知道一檢查就發現了肝癌。」那一年符力才31歲,女兒只有5歲,剛確診的那一刻符力也曾有過恐慌和迷茫,手術後他選擇休息了一年,去重新尋找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節奏。
「很多人生病後喜歡去尋找原因,但是生病的原因不止一個,它有很多種,比如原發性肝癌,它是找不到原因的。我發現與其去思考為什麼生病這個問題,不如去把精力放在健康快樂地生活上。」因此,等符力重新回到醫生崗位時,他也開始更側重尋根求源,從病因學的角度去感悟病人愈後的心理、行為、營養健康管理等。
重治,更要重防
在正式成為一名健康管理人之後,符力又開始選修哲學課程,研讀中醫典籍,嘗試將中西醫相結合:「健康哲學就是用哲學的思維來做健康管理,是一個開放的話題,也是一個中西包容的話題。西醫更注重指標,中醫更重經驗,但是只有症狀思維。所以我希望將西醫的技術和中醫的經驗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系統的健康管理體系。」為此,他還前去探訪非物質文化遺產「獨龍針法」醫療專家羅俊卿,並隨其一同在湖南洞口縣為當地群眾進行扶貧義診,「我們發現當地大部分都屬於非常貧困的留守老人,而針灸在當地也是深受歡迎。三年來,已經有5000多名當地患者免費接受了治療。」
回到廣東後不久,符力對於健康管理有了更為全面設計的理念,包括心理、運動、營養、睡眠、中醫五個方面,以廣東省人民醫院為基地,前往新塘鎮等多地基層開展義診服務。未來,他還希望通過廣東省基層藥學會健康管理分會,將健康管理理念傳播到全國。
如今的符力,除了腹部還留存有一條「人」字形疤痕之外,他的生活與大多數人無異。但他卻有自己的一套健康哲學:如他堅持戴圍脖,達到肩頸保暖的效果;每天晚上一犯困他就會立馬睡覺;通過瑜伽、音樂等愛好陶冶情操。
「很多人是重治不重防,寧願得了病花很多錢去治,也不肯從改變日常生活習慣入手去預防。」符力說,「很多疾病都是從健康而來的,只有自己學會把關,把疾病診斷的關口前移,才可以防患於未然。」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程依倫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程依倫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程依倫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蔡凌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