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這種體驗,
早上喝下一大碗粥,十點不到已搜腸刮肚?
中午吃下一大碗面,下午三點就餓意難耐?
感覺吃得也不少,為什麼這麼容易餓?
你可能會說,那不是餓,是饞!
但饞,也是大腦給的指令,
雖然餓和饞出發點不同,
但目的地一致,
那就是——吃!
餓得快,吃得多,長肉了!
這個真理,顛撲不破。
千萬別信意志力能抗餓,
意志力最終都會輸給大腦。
即便你扛過了春天,依舊會胖回秋天。
既然無法通過挨餓保持身材,
(節食是反人性的)
當餓意來勢洶洶時,該怎麼辦?
首先,我們要了解兩個概念:
血糖 和 胰島素
【血糖】就是血液裡的葡萄糖。
葡萄糖來源於日常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所謂民以食為天,食物讓血糖保持在一定水平,人們才可以愉快地生活。正常人的血糖在進食後升高,隨著消化吸收回落,始終處於一個動態平衡,相對穩定的狀態。
【胰島素】參與存儲食物熱量,阻斷脂肪分解,促進糖分吸收,導致血糖回落。
進食後血糖升高,這時身體就會分泌胰島素,讓脂肪和肌肉都來吸收葡萄糖的養分,隨著葡萄糖被吸收,血糖就會降低。
簡單來講,吃得葡萄糖越多,胰島素分泌越多,相對熱量存儲也越多。
現在就可以解釋餓的感覺,從何而來?
舉個例子:
你中午吃了一大碗面,由於麵條轉化成葡萄糖的速度很快,所以引起血糖飆升。血糖的忽升讓胰腺過於緊張,以至於釋放了過量的胰島素,太多的胰島素讓血糖快速被吸收又降得過低。
當血糖過低,大腦缺少葡萄糖的第一反應是心慌、煩燥以及不開心。
大腦馬上發出指令——我餓!我想吃東西!
所以下午不到三點你就餓了,你掏出包裡兩塊小餅乾或一小塊巧克力,大腦得到暫時的滿足,可胰腺看到血糖再次升高,不得不再次釋放大量胰島素……周而復始,吃了餓,餓了吃,餓性循環。
你的飢餓感,
正是來自這急上驟下的血糖曲線。
因為血糖降得過快,大腦處於缺糖狀態,
不斷發出「餓」指令。
更要命的是,胰島素屬於「儲存激素」,
胰島素越多,脂肪存儲也越多!
現在你知道,
為什麼容易餓的人還容易胖吧!
能讓血糖升高的食物主要來自碳水化合物,
其實就是含澱粉或糖的食物。
有些食物吃下去讓血糖緩緩上升,
比如大多數蔬菜,豆製品;
而有些食物則是讓血糖迅速攀升,
比如大多數加工食物,如餅乾,巧克力。
那些讓血糖飆升的食物,
就是讓你越吃越餓的源頭。
這裡我們要說一個GI值的概念。
【GI 】血糖指數,指碳水化合物到達血液的速度。
高GI食物,
糖分快速到達血液,胰島素大量分泌;
低GI食物,
糖分緩緩進入血液,胰島素正常分泌;
胰島素過量分泌,會導致將血糖降得過快過低,出現「反應性低血糖」,這時大腦就會產生「餓」的感覺讓你無法集中精力,只想四處覓食。
所以,高GI食物,會讓你越吃越餓!
一般來說,澱粉或含糖量高的食物GI值高,換句話說越甜的食物GI越高。比如白米飯、白麵包、精緻麵條、披薩、各類甜點、餅乾、巧克力、含糖飲料等,這些食物的GI值相對較高,吃完血糖容易飆升,胰島素分泌就會引起脂肪存儲。
而蔬菜、豆類、乳製品的GI值相對較低,吃完血糖升高緩慢,胰島素也不會分泌太多。
但是,食物GI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拿土豆舉例:
生土豆GI值很低,但生土豆不能吃;
水煮土豆,GI值大幅提高,
因為水煮過程中土豆的澱粉結構膨脹了;
煮熟的土豆放涼,
澱粉結構再次變化,GI值降低了;
土豆泥,
因為食物微粒變小,GI值再次上升。
再說香蕉:
一根生香蕉的GI值低於一根熟透的香蕉,
一根熟香蕉的GI值又低於香蕉果泥。
由此可見,
同一種食物,不同狀態下GI值是不同的。
那麼如何來判斷食物的GI是高是低,
掌握以下兩點就很容易分辯。
澱粉糊化程度越高,GI值越高。
粥煮得越稠,時間越長,GI值就越高,
把粥煮化了,喝完一小時準餓。
把土豆或南瓜搗成泥,做成糊,GI值猛升,
越細膩越美味,GI值也越高。
食物顆粒越小,GI值越高。
蔬菜和豆類本身是低GI的食物,但是切得太細,或把豆子磨成粉或小顆粒,GI值升高。
因為食物顆粒越小,胃排空速度就越快,血糖上升速度也越快。
低GI的綠豆煮熟壓泥,變成高GI值綠豆糕
懶一點
蔬菜不要切得過細,根莖類不要切得太小,豆子不要研磨,土豆南瓜不用搗成泥,多嚼嚼,牙口好,升糖慢,容易飽。
醜一點
對於米飯控,煮飯時候適當加些粗糧米,糙米、黑米、紅米等;
對於麵包控,少吃花式麵包,多吃長相樸實的黑麥或全麥麵包。
粗一點
多吃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比如紅薯、西芹等,因為膳食纖維同樣可以降低胃排空速度,拉低高GI食物的升糖速度。
快一點
大火煮,不要熬,越熬澱粉糊化程度越高;少加水,不要把食物做成糊糊,你不是小嬰兒,沒那麼嬌嫩。
酸一點
酸能夠減緩食物在胃的排空速度,所以在吃高GI食物時喝杯天然檸檬汁(不加糖),養顏的同時還利於減肥。
搭一點
食物選擇豐富一些,一餐裡吃高GI食物的同時也吃些低GI的食物,最終因為食物的互相影響變成了中GI。
在《帶飯上班3個月,竟然吃出馬甲線》的午餐食譜中,可以看到我做了很多高GI食物,比如土豆泥,南瓜泥,但是由於食材豐富,並沒有讓我在下午飢餓難耐。
不過在飲食豐富的同時,要注意飲食順序。
先吃低GI食物再吃高GI食物。
如果餐前先喝上一杯果汁,血糖己然升高,
胰島素過量分泌並創造了高合成環境,
此時身體做好了吸收和存儲準備,
也就是俗稱的吃啥都長。
生活中總有些人,和你吃得差不多,
但是不怎麼長肉;
另外一部分人,則是自稱喝水都長肉。
其實,易胖體質和易瘦體質並不是天生的,
學會控制血糖和胰島素,
可以想胖就胖,想瘦就瘦。
如果你想增加肌肉,
在運動後選擇高GI的食物,
在胰島素幫助下讓肌肉迅速吸收,增大。
如果你想減少脂肪,
儘量選擇低GI食物,
穩定血糖,降低胰島素的分泌,
慢慢地,你就會變成易瘦體質。
學會控制血糖和胰島素,
就能控制體重,和人生!
高GI食物越吃越餓,成餓性循環;
食物GI值是一個變量,可高可低;
胰島素分泌越多,脂肪存儲越多;
碳水化合物越細越稠,GI值越高;
在運動後吃高GI食物,有助增肌;
學會控制胰島素,可以胖瘦自如。
本文作者 Hakuna
一個有肌肉的中年婦女
一個會做菜的普拉提教練
一個會畫畫的運動營養師
一個會攝影的馬拉松選手
想要身材好 更要吃得好
健身的目的 就是為了吃
原創運動營養與美食文
不定期更新
長按下圖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