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物專訪,就是記者對某個人物就某種問題進行的專門採訪。它包括兩種含義︰一是指對某個人進行的專題採訪,二是指專訪稿件。前者是指一種採訪行為,後者是指一種報道樣式。專訪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採訪中要善於提問,寫稿時要精益求精。
關鍵詞︰人物專訪;兩種含義;採訪寫作
人物專訪,從字面上解釋,就是記者對某個人就某種問題進行的專門採訪。實際上,它包括兩種含義︰一是指對某個人物進行的專題採訪,二是指專訪稿件。前者是指一種採訪行為,後者是指一種報道樣式。在體裁上,人物專訪屬於通訊。無論是報紙、廣播、電視、通訊社、期刊還是網絡等媒體,專訪稿件都很受重視,並得到受眾的喜愛。人物專訪稿件的採訪與寫作,與一般新聞的採寫有其相通的地方,但也有其獨特性。
一、做好專訪前的準備工作
任何人物專訪要想獲得成功,都需要做好必要的準備。軍隊強調「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這樣才有勝利的把握。人物專訪,情同此理。那麼,人物專訪前一般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工作呢?
(一)確定專訪意向
所謂專訪意向,就是人物專訪要向受眾傳達一種什麼重要信息、反映一種什麼思想或表達一種什麼觀點。新聞媒體上發表的任何專訪稿件,都應具有一定的新聞性。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不久,關於病毒的來源眾說紛紜。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的政客為了推卻抗疫不利的責任,在媒體上顛倒黑白「甩鍋」中國,誤導世界輿論。於是,央視節目主持人白巖松在《焦點訪談》欄目中,就對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來了一次視頻專訪,表達的觀點就是︰關於病毒的來源問題,還是讓科學家來回答。由此,警示美國的政客們不要胡亂栽贓中國。這個專訪表達的意向和觀點十分鮮明,給受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選準採訪對象
對象選準了,人物專訪就有了成功的把握;對象沒選好,專訪的質量就會大打折扣。那麼,應該選擇什麼樣的人作為專訪對象呢?這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對於重大新聞事件,要選擇有關方面的負責人和主要當事人作為專訪對象。比如,我國北鬥系統最後一顆衛星發射升空、組網成功,為了闡明此次發射的重大意義,央視就找到這項工程的總設計師搞了一次專訪,因為他最有發言權,說的話最具權威性。這樣的專訪,就是選對了人。當然,越是重要的人物,他的時間越寶貴,要做他的專訪首先要徵得他本人的同意,還要經有關部門批準。對於電視、廣播等媒體,邀請的專訪對象,還有諸如形象與表達能力的要求。採訪前,對專訪的人物還要做一些功課,比如了解他的經歷、主要事跡、突出貢獻、出版的主要著作或發表的重要文章,還有其家庭基本情況、性格特點與業餘愛好,等等。這些情況了解得越多,對專訪時的溝通越有利。
(三)列好提問要點
記者的專訪,無疑是以提問為主,就是圍繞某種報道意向給採訪對象提出各種相關問題讓其回答。為了確保採訪的成功,記者在專訪前一定要列出準備提問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僅代表記者本人所提,更多的是代表受眾,即受眾普遍關注的問題。這樣列出的採訪提綱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發表後才會引起受眾的共鳴。此外,記者列出的提問提綱,可提前傳送給專訪對象審閱,讓其有所準備,以確保專訪的成功。
(四)熟悉專業知識
記者需要同各行各業的人員打交道,也就需要熟悉各方面的知識。在許多綜合性的大型媒體裡,記者和編輯往往是對口安排採編任務的,有的分管農業、有的分管工業、有的分管軍事,有的分管文教,有的分管醫療衛生,等等。就軍事媒體而言,內部還分為軍事、政工、後勤、後備、文化等多個部門。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部門,需要採編人員熟悉自己分管領域裡的業務,了解更多的相關知識,做到至少不說外行話,這樣與專訪人員交流時就會順利得多。如果彼此沒有溝通的知識基礎,人物專訪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
(五)約定時間地點
因為接受專訪者或是身居高位的領導,或是事務纏身的專業骨幹等,他們工作繁忙,專訪前要與他們敲定好見面的時間。如果時間一旦確定,就要如期赴約,不得有誤。如果記者突然遇到特殊情況走不開,要及時告知對方原因並致歉;如果是對方有特殊情況需要改變專訪時間,應予理解和寬容,並重新約定採訪時間。關於專訪的地點,可以由對方定,也可由記者決定。在會議室、辦公室、賓館裡、客廳裡、病房裡、汽車上等等,只要方便,彼此不介意就行。
(六)準備必要用品
記者做好專訪前的準備工作,還包括物質方面的東西。如果是文字記者,要準備好採訪本、筆或電腦。對電視記者、廣播記者、攝影記者,以及從事音頻與視頻等新媒體的記者來說,必須在專訪前準備好錄音、錄像或攝影裝備及其配件,別到時好不容易與專訪對象見了面,卻因裝備沒有準備好而影響採訪。
二、專訪中應注意的事項
當記者按約定的時間,在約定的場合與採訪對象見面了,專訪也就拉開了序幕。這個時候的記者,就要有「無冕之王」的感覺。不管你將要專訪的對象是高層領導、學術名流,還是名氣很大的明星,或是普通老百姓,態度都要不卑不亢。專訪開始後,記者還應該注意以下事項。
(一)營造和諧的採訪氛圍
許多記者專訪的對象,過去可能都沒有謀過面,彼此還有一種陌生感。因此,記者在正式進行專訪前,不宜直接切入正題,需要先寒暄幾句,以營造輕松愉快的採訪氛圍。比如見到專訪對象,可問問他是哪裡人,拉拉「老鄉關系」;誇誇女士衣服穿得好看,精神氣色好,長得年輕;可說說他的孩子很聰明、很可愛;可從主人家裡或辦公室懸掛的一幅畫或一幅書法作品,贊美主人的品位,也體現自己的學識,等等。總之,不能一見面就冷場。但寒暄的時間也不能太長,三五分鐘、七八分鐘即可。如果記者給專訪者帶來了鮮花、書籍等小禮品,可適時呈上。記者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拉近與專訪者的感情距離。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採訪國際風雲人物而聞名全世界的義大利著名女記者法拉奇,在密切與專訪對象的感情方面,可是老手。她在見到鄧小平之後,第一句話就是︰「明天就是您的生日,提前祝您生日快樂!」說到鄧小平的家庭,法拉奇又說自己和他的女兒年齡差不多,這就使得彼此的感情拉得更近了。所以,有了這樣愉快的開頭,法拉奇的此次採訪非常成功,鄧小平回答了她想要了解的許多問題,採訪時間也比預計的延長了許多。
(二)圍繞正題進行提問
進入正題採訪後,記者就要按照採訪前所列的問題,逐一進行提問了。這個時候,應該注意面對幾種不同的專訪對象。第一種是滔滔不絕的專訪對象。這種人特別能講,開起口來常常跑題不著邊兒。如果時間允許,可讓他說個痛快;如果時間不允許,就要不時地將他的話題引導到正題上來。第二種是悶葫蘆型的專訪對象。他們是茶壺裡煮餃子—有貨倒不出,不會說話或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這時,記者要採用啟發性的話語,引導他回答問題。第三種是自吹型的專訪對象。這種人喜愛誇耀自己,記者也不要不耐煩,只是腦子裡應注意辨別他所說事實的真偽。在交談的過程中,記者還要注意提問的邏輯順序,不要顛三倒四,東扯葫蘆西扯瓢。
(三)問題一次弄清
記者在專訪時,遇到對方沒有講清楚的問題,不能礙於情面含糊下來,必須讓其解釋清楚。有的年輕記者專訪時遇到級別高一些的領導或某個名氣大一點的人物,對沒有聽清楚的問題,有些不好意思再問一遍,這樣寫稿時就麻煩了。所以,該重復問的問題要「臉皮厚一點」,直到把想問的問題弄明白為止。還有些專訪對象家鄉口音比較重,回答問題時記者可能一時聽不懂,但也必須弄懂為止。如果是在被訪者家裡專訪,可請他的家人幫助解釋,這也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
(四)多聽話外之音
記者進行專訪時,主要靠嘴巴問,靠耳朵聽。本來記者心中有了某個報道意向,但有時受訪者談著談著,就流露出與記者設想的議題不一樣的話語,弦外之音很強烈。這個時候,記者就不能再按照原來的意向去構思報道了,要根據新的材料提練出新的主題。邊境作戰中身體傷殘的某戰鬥英雄娶了一位年輕、美麗的姑娘為妻,令許多人投來贊許的目光。許多人認為,一個如此出色的姑娘嫁給這樣的傷殘軍人,是她思想境界高、甘於奉獻愛情。解放軍報社一位女記者就此對她進行專訪,然而當她知道了記者的來意後,所談的東西與記者的意向南轅北轍。記者從她的話語中聽出了另一種聲音︰我沒有奉獻什麼,也不是可憐傷殘軍人,我沒有那麼「高尚」,當然更不是為了出名。他們結婚,完全是因為彼此相愛,他們的婚姻是愛情的結晶。於是,記者調整了報道思路,就此寫了專訪稿件《「請你理解我的愛」》,在《解放軍報》刊登後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此稿也獲得當年全國好新聞獎。如果記者當時無視被專訪者的話外之音,繼續朝當初設定好的思路採訪,就不可能有這麼新穎、深刻的主題,也就不會有那麼精彩的稿件了。
(五)認真做好記錄
在專訪時,記者除了嘴巴問、耳朵聽,還要認真做好記錄。尤其是文字記者,必須過好記錄關。否則,即使你提的問題再好,受訪者回答得再好,如果你沒能記錄好,專訪的稿件就不會好到哪裡去。沒有「記好」的意思,包括內容沒記全、沒有原汁原味地記,或者記錯了。這些,都是記錄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所以,講究記錄的方法很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記錄習慣與方法,寫字的速度也有快有慢,記錄時不求字寫得好不好看,自己能看懂就行。有的記者懂得速記,提高了效率。還有的記者通過素描,記錄一些採訪者的動作、表情等。也許有的記者認為,現在採訪記錄還用這樣的笨辦法嗎?有個錄音機或錄音筆不就行了。對於廣播記者來說,這是必要的。但是對於文字記者來說,錄音機或錄音筆只能作為輔助手段,最好還是採取筆記的笨辦法。因為錄音的東西,你要花很多時間來整理。有的年輕同志電腦打字比較快,用電腦記錄是再好不過的了。
(六)注意非語言符號的運用
專訪是與人打交道,如果記者的個人形象能夠讓專訪的對象有好感,交談起來就會愉快得多。首先是要做到儀容整潔,面部沒有髒汙、眼角沒有眼屎、牙縫裡沒有殘留食物。否則,會讓採訪對象覺得不適。男記者的鬍子一定要修好,不要給人不修邊幅的感覺。女記者雖然不要過分打扮,但描點眉毛、塗點口紅、撒點香水,也是對專訪者的一種尊重。記者的衣服不需要多麼昂貴和華麗,但要幹淨整潔,顏色搭配協調。在不同的場合,應穿不同的服裝。在專訪過程中,記者的舉止要得體,態度始終要親切和藹、目光誠懇。這些非語言符號的運用,對專訪很有幫助。
三、怎樣寫好專訪稿件
當記者完成了對人物的專訪之後,就像一個家庭主婦在菜市場採購回來了大量的食材,下一步的主要任務,就是撰寫稿件,做出預想中的美食了。
(一)熟悉所有採訪的素材
在動筆之前,記者要把專訪過程中記錄的所有素材,認認真真看上兩三遍,明白哪些內容是最重要的,哪些內容是比較重要的,哪些內容是一般化的,並在腦子裡消化吸收。發現還缺什麼重要的內容需要補充的,應趕快想辦法及時補充,防止寫稿時再去找原材料,打斷寫作思路。
(二)敲定寫作的主題
這是決定一篇專訪質量高低的關鍵。許多記者在專訪前列寫採訪提綱時,就已經在腦海裡形成一個大體的主題了,為採訪什麼內容基本定了調。但是,記者在專訪中隨著與交談對象的深入交流,加深了記者對許多問題的認識。尤其是隨著形勢的迅速變化,或者領導提出新的要求,專訪的主題就可能出現新的變化,必須作出調整。而調整後的主題,應該更加貼近實際、更具有新意、更能吸引人。專訪稿件撰寫前的主題一旦確定,一般就不能再改變了,因為它決定了後面材料的安排。
(三)確定採用什麼形式
專訪的主題敲定之後,就要考慮採取什麼樣的表現形式來撰寫稿件了。雖然文無定法,但專訪的形式還是有規律可循的。通常情況下,專訪稿件的形式有以下幾種類型︰第一種,是直接的一問一答式。這種形式最簡單,讀者看起來也比較輕松。第二種,是把專訪者回答的問題揉碎融合,採用第三人稱的通訊方式加以表達。第三種,是介於第一種與第二種形式之間,它把專訪者的答問與其經歷、事跡、觀點結合起來,顯得比較靈活。第四種,採用第一人稱,稿件從頭到尾基本上是被訪者一個人的獨白。像《解放軍報》發表的專訪《「吹燈兵」的情懷》,就採用了這種形式。稿件從開始到結束,都是主人公的自述,把自己為什麼老找不到對象的原因倒出來,反映了主人公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此稿獲得當年中國新聞獎的一等獎。當然,專訪稿件的形式還有其他類型,需要大家在採寫的實踐中不斷探索。
(四)安排好結構與材料
當一篇專訪稿件的主題和形式都敲定之後,就需要搭建稿件的構架了。通常情況下,根據稿件的大主題,要破幾個小主題,它們之間是並列的邏輯關系。然後,根據自己專訪中獲取的素材,決定什麼素材放在哪個章節裡,放在什麼樣的位置,是詳說還是簡述。這些素材都是稿件的血肉,越豐滿越典型越好。稿件撰寫時,對那些在專訪中獲取的人物的經典語言及精彩的細節需要格外突出,以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仔細修改稿件
當專訪稿件寫完之後,記者應乘熱打鐵,馬上對稿件進行修改。這種修改不應是傷筋動骨的,因為之前的主題、形式、骨架、材料都已經決定好了,修改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事實的準確、口徑的把握、語言的生動、邏輯的順理上。要把錯誤的字、詞、句和不準確的說法糾正過來。稿件的修改,一般以兩三遍為宜。當然,也有修改五六遍甚至更多遍的,精打細磨,精益求精。但筆者的感覺是,稿件修改的次數不宜太多,現在的新聞都在搶時間,應把功夫下在前頭。但是,必須修改的地方,一定要修改。
(六)送給專訪者審定
這是專訪報道的重要一環,可以避免許多差錯的出現。有個記者在專訪一位領導時涉及了一個重要數字。領導說的是158,記者記錄時記成了58,而在寫稿時由於眼楮花了又寫成了85。好在稿件送審時,避免了這個數字的差錯。稿件中涉及的時間、地點、人名及其職務、重要人物的排序,一個都不能錯,否則業務性差錯就可能變成政治性差錯。如果審稿時,被訪者對稿件中某些內容提出異議,一般要尊重其意見。當受訪者提出的建議不恰當或不符合媒體的報道精神時,要耐心給予解釋,求得對方理解。
(作者分別系戰略支援部隊政治工作部宣傳文化中心報社記者、解放軍報社原高級編輯)
責任編輯︰姜興華